一切外境都是内境的反映,外在世界是内心的投射

标签:
文化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遇见未知的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
2008-01-07
17:43:25 来自: 宙斯兔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评论 http://img3.douban.com/pics/nst.gif 4
看開始的幾頁時,以為這又是一本名過其實的暢銷書,因為即便是小說,把開篇場景設在冬夜郊外,汽車拋錨,手機沒帶,遇到一個智者,也未免太小說了。但是再多讀幾頁,就停不下來了。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踫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隂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隻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地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這本書給了我不少的驚喜,因為它剛好解答了我心裏放了很久的幾個問題。比如,為什么經常不快樂?為什么對工作那么多抱怨?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前自己不開心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shopping,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每次shopping完,表面上好象快樂了,沒多久還是感覺很鬱悶,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shopping。這種通過外在東西帶來的快樂越來越短暫,帶出的空虛越來越大。像一個漩渦,是深陷,不是救贖。我知道,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內心缺失了一些東西,而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總是拼命抓住外在的東西,而不是向內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怎樣找出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又如何來填補。shopping越來越少,這兩個月幾乎是沒暸,但是問題還在那裏,答案還沒找到,所以常常感覺自己進入更深的鬱悶。
或許是時候試試這本書的方法,脩煉一下。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评论
看開始的幾頁時,以為這又是一本名過其實的暢銷書,因為即便是小說,把開篇場景設在冬夜郊外,汽車拋錨,手機沒帶,遇到一個智者,也未免太小說了。但是再多讀幾頁,就停不下來了。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踫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隂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妳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隻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地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這本書給了我不少的驚喜,因為它剛好解答了我心裏放了很久的幾個問題。比如,為什么經常不快樂?為什么對工作那么多抱怨?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前自己不開心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shopping,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每次shopping完,表面上好象快樂了,沒多久還是感覺很鬱悶,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shopping。這種通過外在東西帶來的快樂越來越短暫,帶出的空虛越來越大。像一個漩渦,是深陷,不是救贖。我知道,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內心缺失了一些東西,而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總是拼命抓住外在的東西,而不是向內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怎樣找出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又如何來填補。shopping越來越少,這兩個月幾乎是沒暸,但是問題還在那裏,答案還沒找到,所以常常感覺自己進入更深的鬱悶。
或許是時候試試這本書的方法,脩煉一下。
--------------------------------
济群法师:唯识三十论讲记(三)
佛法所说的他心智,乃是缘他人之心,即知道他人的所思所想。如果承认有他心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念,说明心还是能够缘心外的境界。
而唯识宗对此的解释是,他心智所缘的他心不是亲所缘缘,而是疏所缘缘。当我们在缘他心时,他心只是作为疏所缘缘呈现于我们的内心。就像外境在镜子前会呈现出相应的影像,但镜子所呈现的只是外境投射的影像,并不是外境本身。因此,镜外的影像为疏所缘缘,镜内的影像才是亲所缘缘。
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认识,当我看到你的时候,你是我的疏所缘缘,你的影像会在我的认识上投射出来。但我所看到的并不是原始的你,而是我认识和理解的你。因为我们缘任何一个对象时,都会在对方所投射的影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认识或爱好进行再加工,这也就是我们的理解和对象始终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
而唯识宗对此的解释是,他心智所缘的他心不是亲所缘缘,而是疏所缘缘。当我们在缘他心时,他心只是作为疏所缘缘呈现于我们的内心。就像外境在镜子前会呈现出相应的影像,但镜子所呈现的只是外境投射的影像,并不是外境本身。因此,镜外的影像为疏所缘缘,镜内的影像才是亲所缘缘。
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认识,当我看到你的时候,你是我的疏所缘缘,你的影像会在我的认识上投射出来。但我所看到的并不是原始的你,而是我认识和理解的你。因为我们缘任何一个对象时,都会在对方所投射的影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认识或爱好进行再加工,这也就是我们的理解和对象始终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
----------------
论心与身的分别为二基本上只是认知的投射:以《大乘入楞伽经》为依据
本文针对长久以来很流行的将心态与身体当成分开在二个阵营的说法,以
《大乘入楞伽经》为依据,显示那样子的二分基本上只是认知的投射,而非实
情如此.
由於心身在实情上是否二分,此一议题通常放在心身课题,而心身课题或
者广义地放在心态哲学,或者狭义地放在心身问题来讨论或处理,因此在第一
节「前言」之后,第二和第三节,分别就当代主流哲学和佛学界在相关的探讨
与论述,略做学术回顾.第四节,进行背景的交代,包括《大乘入楞伽经》何
以会论及心身课题,以及形式上,有怎样的独特表现.全文主干的部分,由第
五和第六节担任,分别从消极面的排除与积极面的探究,展开心身课题的论
议.消极面,在於避免上当,所以要排除「随言取义」;也在於避免掉入问题
的陷阱,所以要排除就分别式认知或就外壳抓取的「身见」.至於积极面,在
於力求就学理和实践来打通心身课题的探究之道.
《大乘入楞伽经》在心身课题积极面的探究,由於是开通式的,而非闭锁
在狭隘的概念,议题,或经验里面,因此表面上好像是涉及到,其实可以理解
成开展出众多特异的觉察与能耐,例如,觉察如来藏·藏识,成就意生身,转
换分别式认知成为不带有分别的智慧.然而,做为一篇论文,尤其以哲学思辨
为主要的方法,必须收摄焦点,因此就以心身不二为论议的核心.
《大乘入楞伽经》为依据,显示那样子的二分基本上只是认知的投射,而非实
情如此.
由於心身在实情上是否二分,此一议题通常放在心身课题,而心身课题或
者广义地放在心态哲学,或者狭义地放在心身问题来讨论或处理,因此在第一
节「前言」之后,第二和第三节,分别就当代主流哲学和佛学界在相关的探讨
与论述,略做学术回顾.第四节,进行背景的交代,包括《大乘入楞伽经》何
以会论及心身课题,以及形式上,有怎样的独特表现.全文主干的部分,由第
五和第六节担任,分别从消极面的排除与积极面的探究,展开心身课题的论
议.消极面,在於避免上当,所以要排除「随言取义」;也在於避免掉入问题
的陷阱,所以要排除就分别式认知或就外壳抓取的「身见」.至於积极面,在
於力求就学理和实践来打通心身课题的探究之道.
《大乘入楞伽经》在心身课题积极面的探究,由於是开通式的,而非闭锁
在狭隘的概念,议题,或经验里面,因此表面上好像是涉及到,其实可以理解
成开展出众多特异的觉察与能耐,例如,觉察如来藏·藏识,成就意生身,转
换分别式认知成为不带有分别的智慧.然而,做为一篇论文,尤其以哲学思辨
为主要的方法,必须收摄焦点,因此就以心身不二为论议的核心.
前一篇:信佛,你损失了什么?!
后一篇:净空法师:念佛如何提升品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