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佛--《佛》之读后
(2011-07-19 15:2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来亦读野狐禅 |
这一类型的书,曾经读过梁任公的佛学十八讲,总体感觉梁任公的书写得更好一些。可惜的是,这本书我在离开美国时留在了美国,不能够带回中国。在书的扉页上,我记得还写着购书的时间和地点,现在时间是肯定想不起来了,但是地点我还记得很清楚,是蔚蓝网,不知道这个网站今天还在不在了。此外,像汤用彤啊任继愈啊写得相关的佛教书籍,我倒是感兴趣,但是没时间读。而季羡林先生,我并不能因人废言,至少他是东语系的大拿,像吐火罗文这样的东东,我自然是一窍不通,只能高山仰止。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但是又被中国人改造成了特有的中国式的宗教,尤其是禅宗,诃佛骂祖,“几乎成为佛教的对立面”,确实是人类思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有趣现象。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佛教与儒教和道教的互相渗透,更使得要了解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哲学史,就必须去了解佛教文化。当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禁佛”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禁佛;公元955年,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这四次禁佛事件,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就像季羡林先生书中所说,这个过程,“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文中华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现如今,中华文化面临着更加猛烈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形势下,保留中华文化的核心,但又兼收并蓄,实在是所有知识分子,当然,如我这样找不到工作的知识分子,也要考虑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用黑格尔的三段式来分析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空有两部,还是很有意思的。正题反题合题分别是小乘的有,大乘的空和大乘的有。在某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还提到,这是天国入场券贩卖中的三段式。小乘讲究苦修,讲究渐悟,天国入场券就不容易卖出去,而大乘的空呢,则是否定一切,这样的话,又把天国给空掉了,这样天国入场券也卖不出去了,所以最后才有合题,大乘的有部。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上,安世高所译经文都是小乘,提倡累世修行,这样才能成佛,而道安则提出了阶段式飞跃说,到了鸠摩罗什的大弟子竺道生,则提出了著名的“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此时有宗还没有传入中国,竺道生的思想引起了非议。但是不久之后,有宗传入中国,居然交相辉印,也算是有趣了。而到了玄奘,季羡林认为他的法相宗,是佛教的顶峰,以后的禅宗,已经是走到了佛教的对立面。玄奘的法相宗,在中国只短短地流行了数十年,这也许可以证明季羡林大师的所谓的天国入场券的难易问题吧。玄奘的一句“不依人主,法事难成”实在是对宗教界人士又或者是政府相关的官员,都有一些提醒意义,目前扶植中国式的宗教的好处,实际上是显而易见的。但一定要想好办法。
此外,本书对于佛教的倒流,法显的身平以及提婆达多的考据,都有所论述,此处便不一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