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字的赎罪主题
(2010-10-27 17:07: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文学 |
浅论《红字》的赎罪主题
作者:pengqiaoling
摘要: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的多元主题作品。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注1)本文从作者的思想背景以及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来阐述《红字》所表达的赎罪主题。
关键字:霍桑;红字;赎罪主题
红字是一部厚重的杰作,其主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女权主义研究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霍桑在《红字》中所要表达的主题确实是丰富的,多元的。但从作者的思想背景以及对作品的分析来看,《红字》这部小说主要表达的是“赎罪”的主题。本文从作者赎罪主题的思想来源以及作品中赎罪主题的体现来分析这一部作品。
一、作者赎罪主题的思想来源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不论是19世纪还是20世纪,他一直被认为是经典作家。(注2)《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出生于新英格兰普利茅斯的一个破落的贵族世家。祖辈都是虔诚的清教信徒,有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权力机构中的重要人物,并以清教徒的狂热迫害过异端。据说他的五世祖约翰·赫桑是审判一六九二年声名狼藉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这一事件在霍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伤痕。他在写完《红字》后曾写过一篇自传性的文章,题为《海关》,用作小说的序文。他在该文中写道:“我,我一名作家,作为他们的代表,却为他们深感羞愧。我祈求,这些由他们招来的诅咒——如我听到的诅咒,也如多少年前人类凄凉悲惨的境况充分说明其存在的诅咒——从此以后消除殆尽。”这种负罪感还促使他在上大学时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里加进一个w,变成Hawthorne,以示有异于不光彩的祖先。(注3)这一些独特的经历使得霍桑从幼年开始就有对于赎罪这一主题的思考。
霍桑文学活动的时期相对讲并不长,然而早年却经过长时间的习作阶段。他三十三岁时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四十六岁才写出第一部成功的小说。可是他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他的性格十分腼腆,传记作家很难将以下两点统一起来:霍桑一方面长期孤独一人,明显地厌恶他人;另一方面与大学里的朋友富兰克林·皮尔斯、亨利·朗弗罗及霍雷肖·布里奇关系良好,后来也与妻子及孩子关系友好。其实两者并不矛盾,霍桑真正感到自在时,他那腼腆及内向的性格也会变得特别的温尔文雅与外向。霍桑并不恨人类,他怜悯人类。霍桑背负着人类的罪恶遗产,但并不憎恶这一遗产。(注4)
他在一八二五年,从鲍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塞勒姆镇有十二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士生活,在这期间他对于文学创作有很多的思考。做为清教徒的后代,霍桑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有着许多困惑和怀疑。《红字》最典型地体现了霍桑的清教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很多学者在评论《红字》时,认为他的作品是在揭露加尔文清教的偏狭及其统治对人心的摧残。但事实上,清教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认知世界的方式,他尤其将这种清教伦理中对“罪与赎罪”的认知真实地反映到小说中,他总是将故事的主人公带回到严肃的教义思考中。当然,霍桑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思考并不同于清教主流思想,有时甚至带着人文主义异教徒的思想。作者透过这些复杂的思考来体现他对人类罪恶并人类赎罪之路的关切,在他的小说中将这一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作品中赎罪主题的体现
(一)海斯特与赎罪主题
海斯特一开始便以“罪人”的身份出现,使得她被整个清教社会所唾弃,然而她并没有选择逃离。“她对自己说,这里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这里也就应该是她受人间惩罚的地方。或许,她这样日复一日的受凌辱受折磨,最终会净化她的灵魂,并造就出一个比她失去的更纯洁、更神圣的灵魂,因为这正是她殉道的结果。”本来红字A是耻辱的记号,但是在她被隔离负罪的那些年月里,她生活得纯洁无瑕,深得人们对她的好感。凭着她巧妙的针线活,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只要有机会施惠于人,她立即承认她和人类的姐妹之情。对于穷人的每一个要求,她比谁都更乐意拿出她微薄的收入予以满足。当海斯特的行为被众人肯定之后,许多人甚至不按本意来解释那个红色的字母A了。他们说,那个字母的意义是“能干”(Able)。
海斯特之所以比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更早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是因为她从狱中的经历,刑台的示众,社会的抛弃,胸前的“A”字,以及珠儿作为“A”字的活见证中产生了对罪的承担。如此这般的“众目昭彰”的刑罚倒成为她的某种“庇护”。因为她无所隐匿,也就无所丧失。海斯特在小说中是公开受惩罚的罪人,在经过痛苦的承担罪行之后洗涤了罪责,甚至她所佩戴的罪恶标志成了象征天使的人性丰碑。
(二)丁梅斯代尔与赎罪主题
而对于丁梅斯代尔这个隐藏的罪人而言,他的雄辩的口才和宗教的热情预示了他将蜚声教坛,极高的天赋和学术造诣将为他赢得众望。在众人心中崇高地位再加上他个性的软弱使得他不那么容易在众人面前坦露罪恶。丁梅斯代尔对于曾与海斯特犯下的通奸罪内心一直倍受煎熬。因为他的布道使无数罪人悔改,而他却陷在自己在布道中所谴责的罪恶里。实际上他内心所承受的罪恶的重担并不比海斯特轻松多少。正如他在质问海斯特时所说的“海斯特,相信我的话,虽然他要从崇高的地位上跌下来,跟你站在一起,站在刑台上,但这样也比终生隐藏一颗罪恶之心要好受些”。
丁梅斯代尔迟迟没有得到罪的释放,与其说是宗教的束缚,不如说是他对宗教的认真。“他天性热爱真理,厌恶谎言,能及他者,寥若晨星。”他对海斯特说“如果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丧尽良心的人,一个本性粗野的恶棍——我也许在很久以前早就找到了平静,不,我本来就不应该失去它!不过,就我的灵魂而言,无论我身上原先有什么好的品质,上帝所赐予的一切最精美的天赋全变成了精神折磨的执行者。”海斯特的疑惑是:“你已经深刻而痛切地悔悟了,你的罪恶已经随着消逝的岁月留在身后了。你现在的生活确确实实是很神圣的,并不比人们眼睛里所见到的要逊色。你做了大量的好事来弥补和证实你的悔过,难道就不是真实的吗?为什么还不能给你带来平静呢?”当海斯特看到丁梅斯代尔的痛苦,她勇敢地提出两人一起出逃的想法。苦苦思索之后的丁梅斯代尔并没有采纳她的意见。在他最荣耀最光辉的布道之后,他终于走上了刑台公开认罪。他和海斯特并小珠儿站在一起,诚实地面对罪行。当他撕开胸前的饰带,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牧师的胸前竟然烙印着一个红色的A字。在经历道德和良心的悔悟,并在真诚地袒露罪行后,丁梅斯代尔得到赎罪和新生。
作者霍桑在结局中用一句话来概括可怜牧师的悲惨经历,“真诚!真诚!再真诚!向世人敞开你的襟怀,即使不把你最坏之处袒露出来,也要显示某些迹象,让人借此推断出你的最坏之处!”诚实地面对罪恶,这正是作者要借丁梅斯代尔所体现的赎罪主题。
(三)珠儿与赎罪主题
珠儿与前两者所不同的是,她不是经历赎罪的主角,但她却具有赎罪的功能。她的存在时时提醒着男女主人公所犯下的罪,因为她就是罪之果。但是珠儿被作者赋予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意义。“珠儿”的名字来自圣经《马太福音》第13章45-46节:“天国又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注5)珠儿是海斯特的宝贝,虽然亦是耻辱的记号,但这却是海斯特倾尽所有换来的。珠儿是活着的红字,亦是一个赎罪的小天使。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她……像一个羽毛未丰的专司惩罚的小天使,肩负惩罚新一代人罪孽的使命”。对于丁梅斯代尔的赎罪过程,珠儿也产生了很大的意义。在夜游的时候,丁梅斯代尔不敢答应珠儿的请求,三个人一同在众人面前出现。但是当他真正敢于去承担自己的罪行,并在公众面前认罪之时,珠儿在她临终之前的一吻,使得那罪的符咒就解除了。在作者的赎罪主题中,珠儿的意义就像是净化心灵的天使。
(四)齐灵渥斯与赎罪主题
在《红字》中,齐灵渥斯被描写成真正的罪人。这位老学者本来处在一个值得同情的位置上。但当他决心进行报复罪恶之时,他的行径就成了小说中魔鬼的化身。丁梅斯代尔对海斯特说:“海斯特,我们不是世界上最坏的罪人!世上还有一个人,他的罪孽比我这个亵渎神圣的教士还要深重!那个老人的复仇比这我们的罪孽更险恶。他残酷无情地蹂躏了一颗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心。你和我,海斯特,我们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在他的报复因丁梅斯代尔的死亡而结束之后,他的全部体力和精力,即他的全部活力和智力,似乎立刻丧失殆尽,以致他全然枯萎了、凋谢了,几乎从人们的视界里消失了,就像一棵连根拔起的野草在太阳底下晒蔫了。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作者仍然给了他一条赎罪的出路。齐灵渥斯死之前决定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小珠儿,小珠儿便成为了新大陆最富有的继承人。齐灵渥斯从一个阴险的报复者成为了一个慷慨的捐助者。齐灵渥斯仍然与赎罪主题有关,而且作者也为其安排了一条赎罪之路。
三、结论
在这一部关乎“罪与赎罪”的故事中,作者从个人对宗教的认知中认识到人的罪性。作品《红字》中的主人翁都有罪过,但他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为自己救赎,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获得思想和灵魂的重生。霍桑既不置身人类生活之外,又不置身其中,而是采取中性立场,这一立场既包含着审美意义也包含着道德意义。这一立场给作为艺术家的霍桑以必要的观点,使他得以用小说所容许的自由去处理现实;同时这一立场又使作为道德家的霍桑得以传达这样的启示:实际犯下的或心中犯下的罪恶是一种纽带,它把人束缚在地上,并使他与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注6)
引文注释:
注1: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第9页
注2:王逢振:《美国文学大花园》,[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01,第69页
注3:(美)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05,前言第2页
注4:(美)ROBERT 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M],王长荣译,聂振雄校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1,第65页
注5: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8.12,新约第17页
注6:(美)ROBERT 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聂振雄校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1第67页
参考文献:
(1)(美)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05
(2)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A],齐宏伟编,目击道存: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03
(3)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04
(4)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著,《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房炜、孟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