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来自百度文库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随机通达教学方式”
北京教育学院 陈晓芳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当代建构主义学者们首推的教学方式。其是由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人们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一个情境中或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获得对不同方面的理解。
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儿童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具体来说,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这种学习中,儿童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
随机通达教学方式的这一主张,不但与幼儿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幼儿整体性学习的特点不谋而合,而且有利于幼儿把已习得的经验迁移并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并且能够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改组来解决情境中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从而提高幼儿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幼儿园中,教师如何运用这种理论,以促进幼儿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理解和把握同一种事物呢?我们以在幼儿园观摩的一次真实的教学活动为例,试加以说明。
§ (一)听雨
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教师正带孩子们活动,看见天空逐渐出现乌云,一会儿便黑云翻滚,天色暗了下来。这时有孩子也见到了,他们告诉老师:“老师,天上来了黑云。”老师接茬说“是啊,天上来了这么多黑云,你们说下面会发生什么呢?”“要下雨了!”“要刮风了”“要打雷了”“要来闪电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一个活动室,让幼儿安静地听外面发生了什么。这时,有幼儿听出“外面好像下雨了,有雨滴的声音,滴答!滴答!”“雨点好像很大,但不急。”“听,现在好像雨下大了,哒哒哒声音听起来很快。”“现在雨更大了,声音连成一片,轰轰隆隆(其实这是雷雨交加的声音),好像千军万马奔过来了!!”孩子们热烈地猜测讨论并发挥着想象,这时孩子们好奇地向窗外张望。
§ (二)观雨
乘着孩子们的好奇,教师把他们领到外走廊上,让幼儿看雨:“哇,好大的雨呀,雨丝都连成了一片,好像天上在倒水!”“看,地面上!好象数不清的女孩正在旋转着她们的舞裙!”“看,小草更绿了,因为她喝饱了。”“小蚂蚁慌慌张张爬到走廊里来了!”“看,这里水流成河啦!”“听,小草还在唱歌哪,咕噜噜,咕噜噜!”孩子们尽情地看尽情地说着┅┅这时,有孩子把手伸到雨中“雨水真凉快呀!”雨开始慢慢变小。
§ (三)雨中行
教师允许孩子们可以到雨中去。临行前,老师交代:“在雨中,请你们一定要细心地观察和体验,你发现了什么?一定要记得把你们的发现和感觉和老师来分享喔!”孩子们兴奋地点头。幼儿有的拿上雨伞,有的什么也未拿,有的卷起裤腿,光着脚丫,都拼命地到雨中跑,全身湿漉漉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仿佛他们渴望这一刻已经等了几百年!突然,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大叫到“不好了,老师,它们快要被淹死了!”老师大吃一惊,赶紧跟着那个孩子向前奔去。只见一帮孩子正在神情紧张、手忙脚乱地给一片低洼地围堰,低洼中央是他们两天前刚刚种下的小菜苗,眼看着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尽管孩子们在围堰,让周边高地上的水不再流向洼地,可是洼地的水位还是越来越高。“老师,水越来越多了,怎么办哪?”孩子们焦急地询问。老师让孩子们先住手,好好观察一下周围的地势,孩子们发现:“地面高低不平,高地上的水正往低处流”“洼地周围的地面比较高,但高地的另一侧面有一个更低的洼地”“这个更低的洼地对我们有用吗?”老师问孩子们。“我看没有什么用!”“不对,应该有用!”“怎么用呢?”“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我们可以在这里挖一条渠,把这里的水引到那个更低的地方去。”很多孩子都觉得这位同伴说得有道理,立刻,他们又开始用双手开凿渠沟,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老师欣慰地笑了┅┅
§ (四)说雨
回教室更换衣服以后,教师和孩子们围坐一团, “现在请你们谈一谈在雨中的感觉吧”。“雨水真凉快,淋雨很舒服。”“雨滴打到脸上有点疼。”“雨水打到伞上很有力,还像打鼓一样咚咚地响,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撑住雨伞。”“我在雨中走的时候,感觉脚下滑滑的。” “开始时,我穿着胶鞋,走路很稳,后来我光着脚丫走,跌了个屁朝天。”(孩子们哄堂大笑。)老师心疼地:“跌痛了吗?”“没事,湿的泥地很松软,一点儿也不痛!”“老师,我看见两只小蜗牛在一片大叶子下躲雨呢!”老师夸奖地:“你真是一个细心地孩子” “我尝了尝,雨水有点咸。”“老师,不是,雨水有点甜,很清凉”“那是因为你渴了”孩子们争论起来。“你们能够告诉老师,你们都是怎么尝的雨呢?”“我在廊檐下等的雨滴”“我在操场上张开嘴”“廊檐下的雨滴含有灰尘,所以有可能是咸的,操场上的雨滴是直接从天空落下,比较干净,所以你觉得有点甜”“你们说得都对,雨水有的时候有点咸,是因为其中含有灰尘与杂质,有的时候又有点甜,是因为比较純净,你们的探索精神让老师很钦佩,但今后可不要再尝了,因为人类的一些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在雨水并不十分干净,会损害你们的健康”(幼儿点头。)
§ (五)模雨
教师请幼儿用身体和动作模仿和表现他们刚才所听到、看到和体验到的雨。孩子们用轻拍脸颊、拍肩、拍退和跺脚的身体动作分别来表现了细雨、小雨、中雨和暴雨来临的场面,不但创作了表现小雨、中雨、大雨的不同姿态和动作,他们还发明了用嘴模仿声音,敲打脸部和身体、膝盖,手势表现以及用动作和身体同时表现下雨时植物、动物的表现,情景和状态。形象、丰富、有趣而生动。
§ (六)画雨
余兴未了之时,教师拿出了颜料、彩笔、海绵、棉签、牙刷等各种材料,,让幼儿自选材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刚才雨中的情景。
孩子们拿起画笔,有的独自作画,有的三两合作,有的用牙刷蘸上色彩,直接在纸上喷洒,表现雨点,有的细心描绘小朋友们在雨中玩乐的情景,忙得不亦乐乎!
§ (七)总结
活动结束之后,老师每人发了一张学习记录表,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填写”要求幼儿本人填画经历本次活动的心情;最喜欢的活动环节;第二部分“家长填写”要求家长记录幼儿口述的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每一过程中获得的相应经验和获得经验的方法;对活动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利用自然环境和现象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对象。雨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他们有没有真正去听过雨、仔细观察过雨、亲自体验过雨,那就不一定了。教师利用下雨这一契机,把它作为幼儿认识活动的一个内容,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听、看、做;感知、亲践、体悟和表达,让孩子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深入地感知和理解“雨”这一事物。幼儿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对它有了较全面、深刻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语言(在现象的直观刺激下,幼儿妙语连珠),提高了观察力(植物经雨后的细微变化,小动物躲雨的精妙场面,无一不尽收眼底),拓展了想象力(对小草的拟人化)提高了表现与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语言、形体、绘画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
本案例也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 “随机通达教学”方式的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呈现情境——教师首先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本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天要下雨——雨停了”这一自然天气过程,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概念)教学与学习情境。
(2)随机进入——教师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教师引导幼儿在改组的情境中运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
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听雨”情境、“观雨”情境、“雨中亲历”“论雨”“模雨”“画雨”等情境,且每一次情境都着重于事物的不同侧面:雨的声音、雨的形态、雨的特性、雨的变化、雨与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相生相切,相互依存的关系等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雨”的比较全面的认知和深刻的感受。
(3)建立思维模型——思维训练贯彻在整个随机进入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教学的核心内容,都要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培养他们思维的自我促进。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在“改围堰为开渠,拯救小菜苗”的过程中,不仅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们建立了观察、比较、想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和过程方法,而且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并领会了“堵”与“疏”、“ 聚”与 “散”的辩证关系。
本活动最后,教师通过“记录表”的形式,注意让幼儿对自己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作一个总结和梳理,帮助幼儿建立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观察——发现——比较——分析”的思维模型。
(4)协作教学—— 协作教学对于促进学习者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案例中,教师时刻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轻易去干扰或打断,并单独创设了“说雨”的教学环节,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发言,把个人的经验提出来成为与大家共享的经验。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幼儿展开讨论,(如“雨水究竟是甜的,还是咸的”)让每个幼儿的观点在和其他幼儿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幼儿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
纵观上述案例与评析,“随机通达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学习心理,点燃幼儿参与活动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而且其情境性、情趣性、多元化的教学特质,让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享受学习的全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