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中的数学与文化
(2019-04-01 11:15:42)
关键词:咏春拳;三角形理论;中线原理
1.咏春拳拳谱中的数学文化
1.1拳谱中的数字“8”
“八”是宇宙调和统一的标志,世俗的观点认为,“八”是更新、重生或祈福的象征,这两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有着吉利喜庆的含义还有着全面,面面俱到的意思。在咏春拳中有八种力和八手,将武术中各种可能的进攻情况进行全面的分门别类并采取各种应对招式,而数字八无疑代表了一种囊括所有的含义。
例如“真假虚实,蓄谷松散;线有安危,主分内外;”八种力学分:真力、假力、虚力、实力、蓄力、谷力、松力、散力,而人体的线有安全线与危险线,归纳为内门线和外门线;“标圈伏膀,捆刮耕摊;可从中破,捆手横拦;”咏春八手分:标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摊手,其可以破中,而捆手则可横拦;“中路边拦,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中路防守有边拦,抛桥窒手;咏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其中也透露着道家的思想表现了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互为相承,互为因果。
1.2拳谱中的数字“3”
“三”作为神秘数字的一种表现是它象征了传统文化的宇宙框架。数字“三”隐含了几乎关于创造力量的各个方面,如:头、脑、身体与精神,出生、生命与死亡,过去现在与将来等等。在许多宗教传统中,“三位一体”的象征各有其不同的故事与寓意。道教同样认为“三”是力量的象征,因为它暗示着一种中心元素。
诸如“摆放有威,打须有势;三角朝形,线守分明;”
2.咏春拳技术中的数学原理
2.1直圆理论
咏春拳中可一手直线运动,另一手圆形运动。在中线平面,沿直线进击可达到短距以达到节省时间,从而占有先机。总所周知,同一质量的物质,成为圆形后,比成为其它任何形状的承受力更强,输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动运行所用的力量则最小。
小念头的重心手法“摊”、“膀”、“伏”,就是圆形滚动理论最明显的招式,运用起来,将对方的桥手置于内圆或外圆。
2.2三角形理论
人体构造是对称的和平衡的,可像建筑物设计一样,外有几何中心线和内有力学重心线。两手组成动态的三角形刚性结构,可从内门中线硬压楔八,不论对手如何抵挡,仍然轮番强行尖劈直贯。
其次,咏春拳的招式也使人的四肢躯干构成稳定的三角形:
1)脚下三角形:两膝内箝会使全身形成一个稳定的刚性结构,在箝膝力的作用下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稳定性双脚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架构。
2)等腰三角形:二字钳阳马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右脚居前,左脚在后摆桩,重心于后脚,脑与后脚同垂直于地面,从侧面看全身呈现一个稳固的直角三角形架构,进可攻退可守。
2.3中线原理
毋庸置疑,中线,乃物体重心所在垂线,承受整件物体的重量。当物体移动时,若接触该物体移动方向的重心点,便承受了整件物体重量的冲击。咏春中的中线即为人体头顶百会至尾闾和地面的中垂线,人体要害器官均分布在中线附近,如右图1所示(图1:人体中线及要害器官分布图,此处略)。技击的原则为守护我方中线的同时,集中打击对方的中线部位。如此使对方难卸我之力,受力较重。
掌握中线理论之运用方法,便可使对手承受整体力量的攻击。如咏春拳中,摊手与伏手,从自己中心点直线向正前方推进,利用自己的重心点向前平行推进,这样便能凝聚整体力量出击;而膀手由下而上,自己体重斜线向上移动的重心点;耕手与下切掌,就是体重斜线向下前方移动的重心点。咏春拳的中线理论,其实是搏击时发挥整体力量的方法。
其次,咏春拳学用中线将自己分开左右两边,同时亦将对方身体分开左右两边。敌方进攻非左即右,细思何异于现代常用之二进制数学,亦如计算机中的零与一之关系。咏春拳将如此简洁而快速的算法运用在武术技击中可见其智慧。
由中线进而衍生出四面门,九门,将人体进一步划分使防御和进攻,在三维空间有了更详尽表述和数学、武术研究价值。
3.咏春拳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魏峰.咏春拳技击原理解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