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017-04-14 08:11:44)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定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运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一旦兴趣被激发,就将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数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

3、实施“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

b、可改造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为“问题解决”的形式

       我们可以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等等。

       总之,知识应用素质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它已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社会、认识评价社会的一个窗口。

       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