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诗歌教育启智润德的审美取向
(2024-12-15 16:36:24)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健康 |
分类: 教育 |
坚持诗歌教育启智润德的审美取向
李明春
诗歌教育是人类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育可以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价值。
《诗刊》主编李少君谈到,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着特别的地位。“诗教”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诗歌写出来以后,以心传心,他人也因而受到触动。诗歌应该以情动人,让读者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境界的提升。
诗歌的教育作用,启智润德,就在于以文载道。诗歌是文化,是树木的根,是人的魂。有了根,树才能够活。有了文化,人才能有定力。而诗歌是文化的重组成部分。人是需要教育的,这是树木的泥土、阳光、雨露,便是人的“物质知识”“精神知识”即“物质食粮”“精神食粮”的总和。
诗歌教育,就是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知识即精神食粮。只有教育才能让人天人合一。
诗歌教育,是心灵教育,就是让人具有善良的心灵。
诗歌教育,是情感教育,就是人类像万物一样向光而生,感恩自然。
诗歌教育,是价值教育,就是像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成才的奉献精神。
精神意识是属于心灵的,诗歌正是如此。只有这样的精神知识获取,才能像万物一样心通天地,心感万物。是万物的物性教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像万物一样活着。
诗歌的美就在于万物一样的生命美、人性美、生存美。心通天地是因为地上有泥土,便于根的依存。头顶有阳光雨露的滋养沐浴,便于枝干叶子花果的生存。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天、内心的地,知道了这样的生长离不开天与地,才能心通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