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2018-10-25 15:27:35)分类: 必修5专题 |
教学目标:
1.区分实词、虚词。
2.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一、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兼词: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
如:投诸渤海之尾
(一)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
虚词的作用
多义虚词
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是绝大多数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某些虚词有多义现象,用法比较灵活。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一: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理解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
练习一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积于今六十岁矣 ——表时间,到
而大声发于水上——表处所,从,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表原因,由于,因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对象,对,对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比较,比,超过
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范围,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表被动,被
鱼跃于渊——表处所,从
求救于术(袁术)——表对象,向
逢蒙学射于羿——表对象,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二: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通常用法
(二)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
示例一:属
示例二:兵
战争、军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2.古今异义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腹犹果然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先帝不以臣卑鄙
3.词类活用
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名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第二课时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诚”表判断。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环滁皆山也。
此亡秦之续耳。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 宾主尽东南之美。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荀卿,赵人。
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予本非文人画士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一、“于”表被动
二、“见”表被动
三、“见……于”表被动
四、“为”表被动
五、“为……所”表被动
六、“被”表被动
七、动词本身表被动
八、“受……于”表被动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四)倒装句
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五)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
(六)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都督阎公之雅望
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介词结构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举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劝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因利乘便、翁牖绳枢、揭竿而起、云集响应、度长契大、同年而语——《过秦论》
今是昨非、欣欣向荣——《归去来兮辞》)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命途多舛、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侧目而视、同日而语——而,表示修饰关系。
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
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他。
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名词动用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
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不胫而走——胫:小腿。没有长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使动用法
兵不血刃——兵:武器;不血刃:不使兵刃见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意动用法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通假字
善刀而藏——善:善通“缮”,擦拭。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状语后置
持之以恒——持:保持,坚持;恒:恒心。有恒心地长期坚持下去。
宾语前置
吞舟是漏——本指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时不我待—— 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