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节奏是通过其轻、重、缓、急来表现事物内在变化的转变过程的,节奏控制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一堂课其实就跟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我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而且富有诗意。
孙绍振教授曾对中学语文课堂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在中国的语文课上,教学双方浪费生命的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许多关注教育、对中学教育担忧的人都意识到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推动和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提出了“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一定要因势而变,顺势而改。”她也身体力行,不断地学习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近年来也逐步成为了热门的课题,大家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并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讲清说透的,我想从教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来谈谈,怎样把握好每一节课的节奏,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主导地位的教师和主体学生的互动,是师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语文有共同的认识和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节奏的调控中来。要能有效的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应该要从几个环节落到实处。
张弛有度 突出重点 奏好“过门”
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想要有效地做好课堂节奏的调控无疑是空中楼阁。课前师生两方面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教师要钻研教材,要能吃透教材。老师拿到一篇课文“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教者和学者——的位置”(陈日亮)不着急着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把自己当成传声器。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对课文要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解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在自己鉴赏的基础上再研读其他教师的教案,取精去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自己课堂的华服。
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是课堂高效的另一重要保障。陈日亮在语文教学《十如何》中就指出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指导下预习,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定律。不预习而上课,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症结。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
一篇课文,不能对学生做面面俱到的要求,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处处蜻蜓点水泛泛带过的结果,不能突出重点,学生难以细致品读。该教什么,什么可以暂且放一放,在课前准备时就要明确。在自己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做到轻重缓急内容疏密的张弛有度,这样为课堂节奏的调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解读课文尽量不要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备课时要有主线,要有一个或几个能贯穿始终的问题作为整堂课的线索,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是一篇外国新闻,文章冗长,学生对课文背景不熟悉,对新闻体裁接触也不多,如何迅速有效的把握文章的关键,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就很重要。
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从标题入手,“既然没有新闻可供报道,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为什么仍然要写下这篇作品,并且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问题着手研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另外布置预习要落到实处,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课前就应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能较好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纳粹的强烈的愤怒,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内涵又能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收放自如 驾驭课堂 演奏华章
在师生都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课堂上师生互动就更能有节奏感。做好充足准备后课堂上老师如何顺畅地驾驭整堂课,师生之间怎样良性互动就特别能考验一个教师的能力。有些教师盲目崇拜迷信别人“优秀”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只注重形式却没有学到神韵。这样的课堂模式复制就没有办法奏出自己的乐章。“文无定法”,上课如同作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只能让师生都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要做自己课堂的主人,相信自己,根据不同的课文备足教材,我们要有信心驾驭自己的课堂。
在备课时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突出了重点,就要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钥匙,开启感悟文章的门,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入剖析文本。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应该体现在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有全局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到学生欲罢不能之时然后点拨,让学生能有醍醐灌顶之感。
重心把握好,还要兼顾课堂的其他环节,既不能没有尺度的灵活松散,也不要刻板的进行板块的分配。就如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导入”环节,纯粹是为“导”而“导”,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形同虚设的板块就是无效的。课堂并非一定要严格遵循板块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有价值的问题串起整条线,一线串珠,贯穿始终争取做到课堂节奏的流畅。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学习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钱梦龙)教无定法,课堂不是死板的程序复制,各个环节还可以互相渗透交叉,解读文本时也可以锻炼读写能力,读写结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大家都意识到教师满堂灌势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现在教师也特别重视师生互动。比如有些活动课,整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像个菜市场,但是往往意义不是特别大,大多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安排好,准备把学生往道上引,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生硬地把学生拽回自己预设的环节或答案。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情,不能起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课堂的节奏完全是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这样的课堂永远是僵化死板的。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整堂课上最灵活最动人最有创造性的节奏。教师能有效引导和利用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驾驭调控好整堂课的节奏,是教师走向成熟的过程。比如有个教师在上《故都的秋》一文中,正要分析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中的‘黄酒’、‘白干’、‘稀饭’、‘馍馍’怎么理解?”这个学生突然的提问让全班的空气都凝固了,问题不仅问住了所有的学生也问住了老师。在给学生鼓励的同时,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和教学步骤不吻合,但的确可以借此带动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个有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进一步提示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顿时活跃了起来。能把课堂生成利用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处理好课堂生成,是教师驾驭课堂节奏的强有力的体现。
此外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适当留白。掌握一点的留白技巧,可以做到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有自己的感悟体会,这样更能让课堂这首乐章令人回味。
要想科学合理的控制把握好课堂节奏,奏出美好的课堂乐章,让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所得、就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于漪教授说自己一辈子都在钻研学习,一辈子都在学做好老师,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我们也要向她学习,脚踏实地地上好每一堂课,站好自己的三尺讲台,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的效率,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技巧和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