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2018-04-11 15:04:29)
1. 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堪忧
2.作业量较大,学困生完成作业速度较慢
有27%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多,有45%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合,28%的人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90%的学生每天能按时上交作业,有10%的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每天花大约一小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有57.4%,花一小时以上完成作业的学生有20.3%,可见学生们完成作业速度较慢,有部分学生写作业时拖泥带水,做做玩玩,不够专心。
3.作业态度不够理想
调查中有4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认真写作业。总是认真作业的学生有28%,偶尔认真的学生有29%。可见学生做作业的态度很不尽人意。
4.作业兴趣不高
有29%学生愿做重复抄写的作业,学生厌倦了机械重复的抄写;有31%的学生愿做动手操作的作业,;有10%的学生愿意做社会实践性的作业,这与学生平时读不上课外书有很大的关系;只有10%的学生愿意做社会实践性的作业,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感兴趣。
只有34%的学生做作业时感到开心,20%的学生做作业时感到厌烦,46%的学生做作业时没有感觉,也就是说作业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完成一件任务。这对于提高作业质量是很不利的。
6.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30%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布置全班一样的作业,只有12%的学生认为应该分层布置。49%的学生喜欢自己布置作业。这说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与学生正在萌生的自我意识有关系。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分析存在不少的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有着消极的态度。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研究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变这一状况。
更多地布置以下新型作业
1 .分层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作业,一般的学生只需要五、六分钟便可完成,而“学业不良”的学生要拖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所以,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采取“家庭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因此,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A组:基本题,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B组:综合扩展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生。
C组:聪明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秀生。
由于分层作业的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也能较快完成,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相机激励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作业。
2.自主型作业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素质教育则更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自主型作业如同自助餐,直击学生的需要,提供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型作业分为自主设计型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自主评价型作业、自主探索型作业、自主体验型作业、自主想象型作业、自主展示型作业和自主合作型作业八种。
自主设计作业,就是教师将不同题目的设计目标、要求、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自己设计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就是教师设计若干道作业,让学生选择完成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后,便可设计这样的作业:
(1)爱朗读的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爱写作的你,试试为本课写段旅游词;
(3)爱探究的你,查查资料,了解桂林山水。
自主评价型作业,这个主要是用于抄写类的作业,学生在抄写完成后让他们自己当回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分,写评语。
自主探索型作业,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比如在学习了《泉城》一课作业的时候,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泉是怎样形成的,就是一种探索型的作业。
自主体验型作业,尊重学生,注重体验。鼓励喜欢音乐的学生将散文的精彩片段配乐朗诵;喜欢写作的学生可模仿课文描写片断;喜欢朗诵的学生可延伸课内知识,朗诵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诗歌;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可将课文讲给父母听;喜欢影视作品的学生可收看同名故事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创造性发挥,大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
自主想象型作业,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自主想象型作业,能给学生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促使他们自由想象。改写课文,仿写课文,扩写古诗,续写文章等。
自主展示型作业。如:让学生钻研课本中浅显、短小的阅读短文,编写教案,踏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讲授短文,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辩论题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独立性格。
自主合作型作业。一个班级的学生各有所长。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协作完成作业。如:让学生办语文报,做社会调查等。
3.积累性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确实,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最应获得的就是语文积累,即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它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积累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因此,积累作业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要考虑到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成“三分钟阅读,每日一记”等小活动,并布置日记、周记的写作,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语文学习习惯。
4.表演性作业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要改变单一的知识巩固型作业,把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地表演教材内容,或者演课本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生动多样,活泼有趣,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可设计唱唱、画画、写写、演演等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作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的主动性。
5.探究性作业
探究型作业是指在批判的、永不满足的心理需求促动下完成的作业,旨在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探究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语文家庭作业布置中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