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篇)
天圣山安福寺位于文成西坑以北不远,进山门牌坊几百米是放生池,池中有一小岛,池旁有新建观音阁一座。沿溪而上,大几百米才到安福寺大门。门前一条银杏大道,正值叶黄之时,满地落叶,招来了不少好摄之徒。
安福寺号称药师道场,投资5亿元新建而成。构建寺庙的石材、木材都相当宏伟、精致。寺庙还挂了温州佛学院的牌子,但之前的浙江佛学院(筹)的牌子不见了。寺内有树化石一株,号称价值四千五百万。另有几通石碑,及寺名石匾,为清光绪时期。
相关资料:
安福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距今1200年历史),历来为佛门胜地,道风纯正,历史上曾有二十几位高僧住持道场,弘扬佛法,以种种法门应病与药,化人无数。仅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明真、德信等高僧在此驻锡。原寺内悬挂有历代名人楹联、匾额及题咏等许多墨宝。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渊亲书楹联一副;清世祖顺治帝亲笔御书的“大雄宝殿”;乾隆年间青田知县邓公“鹫岭慈宗”金彩巨匾,现保存完整无损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安福寺”石匾。
寺院依山而建,环境幽雅,原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四方殿及僧厢、轩房数十间。历史上曾几度兴衰,根据《文成县志》、《青田县志》、安福寺碑记等资料记载,宋庆历八年,心空和尚与叶氏施主辟址重建;宋咸淳间(1247-1265年)又予重建。元代屡遭兵灾,殿宇朽坏,墙垣坍塌。明崇祯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继予以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以重修。1957年被改成下放劳动干部宿舍,1963年改为国营苗圃。
安福寺本为佛教朝拜之圣地,曲径通幽,水清石明,是禅修养生之宝所。明清时期,高士名流亦喜聚于此,吟咏题赋广为传颂。但兴衰无常,至上世纪末安福寺仅剩半厅四方木殿、几块残旧石碑等遗迹,寺里没有僧人,梵音不复,古迹空存。
2003年1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安福寺在旧址复建,但其后进展缓慢。2006年3月,上达下照法师出任安福寺修建委员会主任,开始全面主持寺院修复工作,2007年8月僧众正式入寺驻锡,2008年4月2日顺利举行奠基典礼。安福寺开始进入全面修复阶段。
山门牌坊
放生池
沿溪而上
大红桥
回望
银杏大道
寺前广场
回望银杏大道
寺前
精致石雕
经幢
前殿
斗拱
钟楼
鼓楼
主殿
灵山宝殿
回看
殿内不让拍,殿外望内
树化石
简介
全株
后殿
石匾
出去
观音阁
再拍放生池
旁边可能是度假区
(完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