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屏山在二十年前曾游历过,那是我第一次来洞头,对仙叠岩与大门的马岙潭印象比较深刻,对半屏山的印象有点模糊了。这次偕老带幼重游半屏山,主要是坐船观看,而半屏山的景致最精彩之处无疑就是从海上看。半屏山在洞头本岛以南,目前连岛工程已经把许多稍大的岛都连在一起了,半屏岛也不例外,因此想上岛直接驱车就能去。半屏山的环岛码头在洞头本岛南侧,洞头村的西侧海边。说起洞头村,幼时曾有位一起在温师学画的伙伴,后来她不忘初心,成为美术教师,而我,早就扔掉了画笔。她老家便是洞头村,而当时其通信地址就是洞头县洞头乡洞头村,因此印象深刻,按行政区划,这个村若还在,现在应该是洞头区东屏街道洞头村。以前类似的还有龙湾区龙湾镇龙湾村,而现在龙湾镇已并入瑶溪街道。扯回来,现在洞头村附近的海边搞得挺有特色,房子涂得五颜六色,应该是学欧洲哪里的,站在半屏岛上眺望过来,确实很漂亮。坐了条环岛游的船出海,说是环岛,实际上只是半环岛,只是北部一半,但精华之处都能看到了。船往东过了东屏大桥后,转向南,海水慢慢由黄变绿,非常明显,岛东南侧的海水确实比西侧的要好太多了。从海上看,半屏山还是挺有气势的,相当规模的海边悬崖。再往前看到了悬崖下出现了一处黑石滩,滩上有游客,他们应该是从上面的栈道下来的。不过不坐船确实看不到这半屏,只缘身在此山中嘛。船大致开到半屏岛中段调头,原路返回。
回码头沿着环岛公路逆时针而上,路况很好,若不是节假日高峰期,这样的路算是很棒的,有不少路段建了隧道取直。到东沙村一带向右拐入,约两百米就看到了妈祖宫。据查,洞头有妈祖庙9座,东沙的妈祖宫是浙江尚存的规模最大、建构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清乾隆,为省级文保单位。原来的建筑墙体为块石堆砌、勾缝而成,前门大概是新建的混泥土结构。
相关资料:
半屏山位于温州瓯江口外的洞头区。半屏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岛屿,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平均0.58公里,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游半屏山分为海上游览和登岛游览两种方式。半屏山犹如屏障横断大海,威镇巨澜,怒截狂涛,气势雄伟,险峻壮观,半屏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也在东南面的断崖峭壁上,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民谣曰:“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东沙妈祖宫建于250年前,总进深35.8米,庙宇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戏台、厢房、天井、内门、拜亭、畔室、正殿;五开间,面阔11.20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精美,保存完好。宫中的两幅楹联:一副是:“圣迹溯湄州,蒙雨调风顺之佑,三千里舳舻长古香烟留弗替;母仪瞻东谷,自乾道嘉咸而后,二百年俎豆至今庙貌喜重新。”这是1929年重修妈祖宫后题的,把东沙妈祖宫的由来、发展的历史及重建后庙貌一新的盛况概括到十分精到。另一幅是:“靖妖氛乎海国懿德配天;著福泽于人间母仪称后”,颂扬了妈祖惩恶扬善、为民造福的功德。宫中有海船模型。所有的妈祖庙都配有海船,这是因为妈祖是海神,有了船便于她救助海难。
说起这座妈祖宫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清乾隆年间,福建惠安的渔民在东沙港从事渔业生产,船上敬奉妈祖樟木雕像,手、足和身子之间用关节插连。当这些渔民要返乡接神像上船时,不知什么缘故,神像的手和足掉了下来。当地的渔民看到了,忙说:“妈祖不想回去,这里风光好,她喜欢这里,就把神像送给我们吧!”就这样,这尊妈祖雕像留了下来。东沙和附近几个村筹集银两,按惠安妈祖庙的风格建造了东沙妈祖宫。妈祖宫修建后,香火不断,尤以渔民为多,不少过境的台湾渔民也前来祭拜。每逢农历三月廾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庙里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请戏班演戏,成了民俗文化活动的盛会。
下面上图:
位置及线路图
五颜六色
拉近一点
石滩
从船上看
将穿过东屏大桥
穿过
回望东屏大桥
准备转向
再回望
在岛东侧了
海水颜色开始变化了
这里已是半屏了
继续前行
悬崖
海水变绿
颜色明显变好看
有人在海边悬崖上
黑石滩
调头返回
妈祖宫
西墙
东墙
东后墙
宫前
正门墙上的省保石碑
简介
宫内
殿内写天后宫
县级文保碑
原来的简介碑
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