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书随笔前言

(2019-02-25 09:41:01)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化
原文地址:读书随笔前言作者:

本册收录刘师培的读书札记类著作6种,主要涉及儒家、道家、佛教等方面的内容。

(一)

《读书随笔》是刘师培早期的读书札记,原载1905-1907年间的《国粹学报》第一期、二期、四至七期、十期、十一期、十五期、二十期、二十二期、三十八期、四十四期,共47条。钱玄同等编辑《刘申叔先生遗书》时,删去《国粹学报》第三十八期《洮水即沘水考》一条,存46条。大概以为《洮水即沘水考》经改作后,已经收入《左盦集》卷五之中。

《读书随笔》以国学为范围,内容非常丰富。其所论,有涉及社会史者,如《古代以黄色为重》、《周易言位无定》、《古人贵能让》、《游牧之制至三代犹存》、《西藏族正名》、《西周强大所由来》,《汉人之称所自来》、《用水火必时》;有涉及经学史者,如《公羊尔雅相通》、《贾生鵩赋多佛家言》、《儒林文苑道学分传之由》、《孔门论学之旨》、《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法先王法后王》、《孔门弟子多治诸子学》、《易不言五行》、《易言不生不灭之理》、《春秋繁露言共财》、《秦汉说经书种类不同》、《易系辞多有所本》、《史记用古文尚书考略》;有涉及诸子学者,如《孟子字义疏证解理字》、《性善性恶》、《富贵贫贱》、《阳明格物说不能无失》、《墨子节葬篇发微》、《理学不知正名之弊》、《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古代医学与宗教相杂》、《景教源流》;有涉及小学者,如《音韵反切近于字母》、《有教无类》、《氏姓不同》、《音近义通之例多见于小尔雅》、《字有虚用实用之分》、《助字辨略正误》;有涉及古史考证者,如《火山》、《山海经不可疑》、《王季无迁周事》、《太康失邦非避羿乱》、《稷契非帝喾子》,《析支即鲜卑》、《夙沙即肃慎》,《西域道路古今不同》、《王制篇言地理多精言》。

此书部分条目,刘师培改作后,曾收入《左盦集》中,如《易系辞多有所本》改作后题作“易系词多有所本说”,收入《左盦集》卷一;《氏姓不同》改作后题作“释氏”,收入《左盦集》卷二;《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改作后题作“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跋”,收入《左盦集》卷七。也有部分条目,经过扩充,成为单篇文章或其他著作之一篇者,如《孟子字义疏证解理字》,其基本观点扩充成为《理学字义通释·理》之类。部分条目的观点,成为刘师培早期其他论著的基本观点。如出于“《山海经》不可疑”的基本判断,刘师培在《攘书》、《穆天子传补释》中,大量引用《山海经》的材料,考证史前社会;基于《史记用古文尚书考略》中关于司马迁传古文经学的认识,刘师培不僅撰写了《司马迁左传义序例》,而且在《礼经旧说》中多次引用《史记》,证成前儒礼说。

(二)

《读书续笔》是《读书随笔》的续作之书,计11则。此书作年不详,也未见公开发表。钱玄同等编辑《刘申叔先生遗书》时,据手稿刊印。

书中论历法者6条。《孔子生卒年月》一条,据《三传》旧说及《三统术》推之,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于《三统》为八月二十一日,于夏正为六月二十一日;卒于哀公十六年,于《三统》为丑月十一日,于夏正为哀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据《祖庭广记》引《世本》说,则孔子生日于《周历》、古《四分历》为襄公二十二年酉月二十八日,于《夏历》、《颛顼历》为酉月二十七日;卒日于《周历》、古《四分历》为卯月十二日。[1]《既生霸既死霸》与《哉生霸》两条,据刘歆《世经》说,“生霸”谓望日,后望一日曰“旁生霸”;“死霸”谓朔日,后朔一日曰“旁死霸”。生霸云“既”,表望日之迟;死霸云“既”,谓合朔之迟。望在月之十六日者曰“既生霸”,望后一日曰“既旁生霸”。朔日上承小月者謂之“既死霸”,朔後一日曰“既旁死霸”;若承大月,則死霸不云“旣”,朔後一日亦僅云“旁死霸”。凡朔日,上承大月者,由二日以迄望前一日;上承小月者,由三日以迄望前一日,均得謂之“哉生魄”。《卦气》一条,据《唐书·历志》所引一行说,古卦气有京氏说、孟氏说和《天保历》所主者三说,京说合于《稽览图》,孟说合于《是类谋》;其《天保历》所引《易通统轨图》,证以《稽览图》,亦有斯说。《佚书汤诰维三月》一条,据《汉书·律历志》引《世经》说,以《三统术》推《史记·殷本纪》引《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乃“己酉为地正三月朔”。《左传六律七音服注》一条,以历术推考《周礼·小胥》贾《疏》所引服《注》,认为服《注》本乎“历合十二月七闰分而成岁,钟数象之,故亦十九钟成一县”立说。考释经义者4条。《礼经公士大夫》一条,辨明《礼经》“公士”并言,汉儒均以“公”为三公,“士”为王世子。《诗毛传偶与国语异说》一条,认为《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一语,《国语·楚语》谓“民不信上”,毛《传》谓“勿信庶民”,二者原本不同。陈奂强合二说,于《传》义不合。《郑伯南也先后郑异说》一条,认为《国语》韦《注》所引乃郑后司农说,指“食子男之地”;《左传·昭十三年》《疏》所引为郑众说,指“男服”,二说不同,韦《注》脱“后”字。《克己复礼》一条,据《左传·昭十二年》《疏》引刘炫说,“克”训为“胜”,则“克己”谓抑制己私。《五德相胜》一条,以为文献多阙,今人难明“五德”所指。考释金石者1条,即《武梁祠画像》。

刘氏历法源于宝应成孺,初成于刘贵曾。[2]而刘师培入端方幕后,曾师从徐绍桢学习历法,并请其改订先人历法著作。[3]此书历法部分的写作时间,当在1910年以后。

(三)

《左盦题跋》原载《国粹学报》第一至六期、十二期、二十九期、八十二期,收录刘师培就所藏清代学者书札、手稿、逸文所作的跋文34篇,涉及的作者有顾炎武、章学诚、王念孙、王引之、张惠言、江藩、焦循、阮元、沈钦韩、包世臣、陈逢衡、江有诰、许翰、汪喜孙、毛岳生、丁晏、柳兴宗、张穆、吴敏树、陈立、成蓉镜、刘恭冕、梅毓、袁镳、陈竞全、柯劭忞等26人。

刘师培的跋文,有考释本文者,如《跋顾亭林手札》称:“光汉近得此札,知系亭林手迹,所致之人,稿中并未载明。惟札中有‘附便寄太原’一语,意亭林致傅青主之书与?”有评论本文者,如《跋张皋闻吴兴施氏族谱序及答陈扶雅书》称:“虽《施氏族谱序》系属代作,然于古代宗法之沿革,谱牒之源流,明晢辨章。《答陈扶雅书》于禘礼、田制,亦考证简明。盖先生深于典章制度学,作有《仪礼图》,故言《礼》若是其精也。”《跋汪孟慈问经图跋》称:“孟慈先生此文,于芸台先生之学,钩玄提要,撷其精英。虽着墨无多,然欲究阮氏之学者,不可不读此文也。” 有兼评学术贡献者,如《跋王怀祖与宋定之书及王伯申与焦理堂书》称“高邮王氏乔梓,精研小学,为近代第一大儒”,《跋沈小宛族谱论》称沈钦韩“熟于志乘、百家之学,生平著述甚富,而以《两汉书疏证》一书尤为生平精务所萃”,《跋汪孟慈与刘孟瞻书》评价汪喜孙“为学实事求是,治汉学而不废宋学。此书论伪古文《尚书》甚平允,馀亦多本之东原”。有就本文而发挥微言者,如《跋陈穆堂周公摄位辨》:“盖古代‘君’字有虚用、实用之别,故治理天下谓之‘君’,而操握治理天下之权者亦谓之‘君’。‘君’与‘尹’通。《佚周书》言‘周公君天下’,即《左传·定四年》所谓‘周公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耳,故君陈、君奭、君牙,皆以人臣称‘君’,足证‘君’字之称,非必属于帝王也,惜陈氏未及辨之耳。”也有附述遗著者,如《跋梅延祖续汉学师承记商例》云:“延祖先生名毓,扬州江都人,嵇庵先生子也。治《谷梁》、《毛诗》郑《笺》、《小尔雅》,书皆未成,惟《刘更生年表》行于世。此书亦未著成,惟后儒有作,正可循此例以从事纂述耳。”

(四)

1909年6月7日,伯希和经法国驻华钦差大臣巴斯德介绍,在南京拜访端方,并出示其所掳略的敦煌卷子写本多种。6月8日晚,端方设宴招待伯希和,招刘师培、缪荃孙、陈庆年、况周颐等作陪。后,端方拟向伯希和回购部分敦煌卷子,被伯希和婉拒,乃向伯希和借阅部分卷子并拍照。此后,端方将其得到的敦煌卷子照片交缪荃孙牵头,组织幕僚考释。1910年底,刘师培撰成《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19篇,刊载于1911年《国粹学报》第七十五至八十期“通论”。其第八十期《二十五等人图》文末有“完”字,则是书为完本。

此书所录各卷子,以寓目先后为次,每种各为提要一篇。所考释者,经部有《隶古尚书孔氏传夏书残卷》、《隶古尚书孔氏传卷第五商书残卷》,《周易王弼注卷第三残卷》、《周易王弼注第四残卷》,《毛诗诂训传国风残卷》、《毛诗故训传鄁风残卷》,《左传杜预集解昭公残卷》、《左传杜预集解定公残卷》、《榖梁传范宁集解残卷》、《春秋穀梁经传解释僖公上第五残卷》;史部有《唐地志残卷》;子部有《(羸)金一卷半》,《庄子郭象注残卷》,《二十五等人图》,《古类书残卷之一》、《古类书残卷之二》;集部有《文选李注卷第二残卷》、《文选李注残卷》、《文选白文残卷》。所撰各篇提要,首述行款格式,次考抄本与今本异文,指陈其文献价值,间或考证抄写年代。

(五)

1909年夏,端方调作直隶总督,刘师培携妻子何震随之北上,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冬,慈禧太后灵柩奉安,端方因派人拍照被削职。刘师培夫妇流寓天津。1910年8月13日(七月初七),刘师培不满周岁的唯一女儿刘颎又罹疾而殇,刘师培作《女颎圹铭》和《伤女颎》诗二首,寄托哀惋。11月,刘师培在北京白云观京师图书馆筹备处阅《道藏》,[4]“日尽数十册,每毕一书,辄志其序跋,撮其要旨。若鲜别刊,则嘱仆人迻录,略事考订”,[5]撰成《读道藏记》,发表在1911年的《国粹学报》第七十五至七十七、七十九期“通论”。

《读道藏记》涉及道教经典共37部。据《国粹学报》第七十九期《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篇末有“未完”二字,则刘师培所作提要,不仅此37篇,后因《国粹学报》停刊,未能续载,此非全本。

刘师培是从诸子研究角度关注《道藏》的第一人。他指出:“西晋以前,道书篇目,略见《抱朴子·遐览篇》,次则甄鸾《笑道论》颇事甄引,均属汉、魏、六朝古籍。晚近所存,什无二三。即《崇文总目》、《中兴书目》所著录,亦复十亡其六。今之《道藏》,刊于明正德间,经箓符图,半属晚出。然地志、传记,旁逮医药、占卜之书,采录转众,匪惟诸子家言已也。故乾嘉诸儒,搜集旧籍,恒资彼《藏》。顾或录副未刊,致鲜传本。迄于咸、同之际,《南藏》毁于兵,《北藏》虽存,览者逾尠。士弗悦学,斯其征矣。”[6]

《读道藏记》在记录版本形态的同时,或考释版本源流,如《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刘师培据《通志·艺文略》所著录,知李少微、成玄英二释,其单行本均四卷。陈景元作《集注》,所据即系李、成二本,与晁《志》三卷本不同。又据刘元道《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卷下“引证”章所列书目,有严东《灵宝经注》、薛幽栖《灵宝经注》、李少微《灵宝经注》、成玄英《度人经疏》。是严、薛二释,宋代亦有单行本;严、薛、李三家均省称“灵宝经”,惟成本独标“度人经”,而注体、疏体,亦各不同。或论版本优劣,如《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认为此经各本,以朱自英本为优;《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出自唐代以前,或非完本。或考版本异同,如《列仙传》详记《道藏》本与吴琯诸刊异同。或考证作者,如《悟真篇注释》考释作注者翁渊明生平,《西岳华山志》考释作者王处一与玉阳子非一人。或录文字异同,如《广黄帝本行记》一篇,录其与《太上灵宝五符序》下卷文字异同;《穆天子传》记洪颐煊校本所举异文未尽者,《汉武帝内传》记其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文字异同;《太上灵宝五符序》录其与《史记》之《五帝纪》、《夏纪》文字异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卷三多据《列仙传》,卷五以下多据葛洪《神仙传》,其足校二书讹脱者,不下数百十事。此均有裨于校勘者。”又记《道藏》本与孙氏刊本异同。《太极祭炼内法》称:“北宋之后,道家之书渐显,直指本心之理。北有七真诸《语录》,南有郑氏之书,派别虽异,其意或相近也。”则兼论北宋以后南北道学异同。

(六)

《小学发微补》载1905-1906年《国粹学报》第五期至十期、十二期、十三期、十七期、十九期、二十二期、二十三期,为补《小学发微》而作,全文未完。

《小学发微》是刘师培以进化理论发微传统小学精义的专著。1903年章太炎《与刘申叔书(二)》称:“大著《小学发微》,以文字之繁简,见进化之次第,可谓妙达神指、研精覃思之作矣。”[7]1904年9月刘师培《甲辰自述诗》其九自注也称:“余著《小学发微》,以文字证明社会进化之理。又拟编《中国文典》,以探古人造字之原。”[8]则其写成时间,当在1904年前。钱玄同《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9]案语以为,《小学发微》即是《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的异名,称:“盖此篇初名《小学发微》,登报时欲求意义明显,故改题为《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其后又欲求字面古雅,故又改题为《字诠》,而内容亦必不尽相同。惟今日所能见者,仅此篇耳。”然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文字学史序》既引《小学发微》,又引《小学与社会学关系篇》,则二者必非同书异名,惜《小学发微》原书今已不存。

《小学发微补》共39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黄春谷字义起于字音说,就字音推求字义。如考证声音之起源,解释六书、重文、反训现象,论证象形字出于古图画,由“火”、“水”、“日”、“月”诸字推说字义起于字音,由右声说推说从“仑”、从“离”、从“尧”等字间的字义关联性,等等。二是依据许慎《说文》所述汉字本义,推求古代社会状况。如据《说文》从“禾”之字论证中国为务农之国,据从“手”之字论证度量衡由“近取诸身”易为“远取诸物”,据“象”字论证中国民族由西方入中国。三是综合古代文献,探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据《说文》始一终亥的义例,证明“阴极生阳、乱极生治”为古代相承之旧说;据“仕”、“士”、“儒”、“术”诸字之义,证明西汉以前为官师合一之制。



[1] 关于孔子生卒月日,刘师培别有《答黄侃问孔子生卒月日书》二首,发表于1920年《国学巵林》第1期,收入《左盦外集》卷十六。

[2] 魏繇《清故副榜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刘君墓志铭》谓,刘师培之父刘贵曾“从宝应成先生孺受《三统历》法,推衍《春秋》闰朔,以正杜氏《长历》之失,为《春秋历谱》”。刘师培的外甥梅鉽也说:“早年问业于宝应成蓉镜先生,尽通三统四分之术,撰《春秋历谱》至昭公二年,以下属草未竣。成先生治《尚书历》未竟,外祖撰《尚书历草补演》一卷。”参见梅鉽《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第87页、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参见拙编《刘师培年谱》卷三,第188页,广陵书社,2003年。

[4] 参见拙编《刘师培年谱》第178-188页。

[5] 《读道藏记·序》。

[6] 刘师培:《读道藏记·序》。

[7] 章太炎:《与刘申叔书(二)》,见《刘申叔遗书》卷首。

[8] 刘师培《甲辰自述诗》,载1904年9月7-12日《警钟日报》,参见拙编《刘申叔遗书补遗》上册,第377-390页。

[9] 刘师培:《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载1904年11月21-31日《警钟日报》,收入《左盦外集》卷六。

(载《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第二种《国学发微(外五种)》,2013年12月,广陵书社出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