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马口鱼人工繁育技术

南方马口鱼 人工繁育技术
http://www.gdftec.com/skin/default/image/ico-zoomout.png日期:2018-05-04
浏览:360 评论:0
马 口 鱼(Opsariichthys bidens
Günther),属鲤科,(鱼 丹 ) 亚科,马口鱼属,俗名宽 口、大口扒、扯口婆、红车公, 是东亚广泛分布的一种凶猛的 小型鲤科鱼类
, 在中国南北各 大水系、水库、溪流皆有分布。 目前,在南方山区已经形成一 种特殊的马口鱼养殖业,马口 鱼成为山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
一,市场前景广阔,在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中起着重 要的指示作用。 由于近年来过度捕捞以 及江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等种
种原因,致使马口鱼的自然资 源急剧下降。笔者从2016年 对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南方马口 鱼进行为期一年的养殖实验研
究,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制定出 适合南方马口鱼的繁育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马口鱼人工繁殖 技术中的亲鱼培育、产卵孵化
设施、人工催产、孵化。旨在 为安化南方马口鱼的养殖、开 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 及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设施和器材
1.1 设施
在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 应准备一个(10×10×1.5)
m3 的抬网,抬网应长有少数 苔藓,保持抬网光滑;蓄养 池可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水泥 地, 面 积 300~667m2,池深
1~1.5m,池壁光滑,进水和 排水能够任意调节;催产池 宜为长方形,规格为(2×5) m2,可蓄水深 1~1.5m,池底
及四周贴好白色瓷砖,方便进 排水;孵化的设施是自制孵化 桶,其容积为 0.15m3,上部分 的直径为 50cm、高 20cm 的
圆柱体,下部分为80cm的圆 锥体,锥底与进水管相连,进 水可任意调节;仔鱼培育设施 可设置在室内,应用圆形的玻
璃或者不锈钢盆,也可以为水 泥池,培育池的池底必须要保 持光滑,进水和排水的水量 能够任意调控。鱼苗培养繁 育池应为流水池,须达到面
积为 300~700m2,水的深度应 1~1.5m,池底应光滑,进排水 及排污性能好。 1.2 器材 马口鱼亲鱼运输设备应
包括充氧塑料袋、运鱼车、电 子称、纸箱、氧气瓶、绳子等。 催产设备应该包括冰箱、显微
镜、解剖镜、溶氧仪、计挖卵器、采卵盆、注射器、pH
试纸、温度计、秒表、柔软毛巾等;分析的药品包含水质 与鱼类生理生化分析的常规性药品;进行消毒的消炎药品
包括高锰酸钾、食盐、二氧化氯等。用作鱼类的催产剂应 包括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等。
2. 亲鱼捕捞和运输
2.1 亲鱼的来源及选择 2.1.1 亲鱼的来源
采用抬网和灯光诱捕的方法,从自然的水域捕捞、 选育达到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亲鱼;从自然水域选取留
种用的亲本鱼,其必须在亲鱼培育池中专池暂养,到来年 再进行人工催产活动。也可选择2龄以上池塘培育的母本,
但父本必须选择天然水域的,防止近亲繁殖。 2.1.2 亲鱼捕捞 亲鱼捕捞选用3m×3m×2m规格的聚乙烯材料网箱,
网线规格3×3,网目1.1cm或用纱窗布做网箱。设置规 格为10m×10m的抬网在水库内,利用灯光照明(250瓦),
起网时间选择在凌晨 4 点左右,等天亮后选取鱼并筛选剔 除其它野杂鱼,再把挑选好的亲鱼转入网箱中或池塘中暂
养。亲本捕捞常见于山涧溪流中,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小 溪或江河支流且底质为砂石的范围内。 2.2 亲鱼运输
短距离运输马口鱼亲鱼可采用塑胶袋充纯氧运输法, 密度为 30~50 尾 / 袋,长距离运输必须用活水车运输,密 度为 500 尾
/m3,车内必须要配备增氧机,保证在运输过 程中水中氧气充足。在运输途中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在
鱼类运输过程中鱼篓、鱼网等工具表面必须光滑,搬运和 放置过程中要格外认真细致,以防造成鱼体损伤;水质清
雌鱼(小)雄鱼(大)
65 |
2017 年 11 月刊
总 283 期
新、溶氧充足、水温相对低且有机质含
量少。二是在鱼起水后,要将鱼体表的 粘液用水冲掉再装上车,鱼上车后,还 要继续用清水将有鱼粘液的水全部或部
分换掉,避免粘液在运输过程中败坏水 质;三是为提高运输过程中鱼类的存活 率,可在水中加入 1000g/m3 的食盐。
3. 亲鱼蓄养条件与管理
3.1 蓄养条件 选择发育良好、鱼体健壮、游动
敏捷、体表无损伤的个体进行蓄养。蓄 养的亲鱼在放入池塘前应测定其全长、 体长、体重、胸围、雌雄、性腺发育期,
如发现亲鱼有外伤应及时用药。蓄养时 可用井水、水库水、山涧溪流水作为蓄 养的水源,马口鱼属于溪流野生鱼类,
人工养殖环境中需要有流水,并且长期 保持有新鲜水注入。蓄养期间池水溶氧 量应达到 7mg/L 以上,养殖鱼类水质的
质量应保证活、嫩、爽。夏季应把水温 控制在 20~25左右。 3.2 蓄养管理 蓄养池在放鱼之前应用二氧化氯
或者其它消毒的药物进行消毒,每天早、 中、晚对蓄养池巡查一次(亲鱼活动状 况、水温、水质、摄食等),并做好饲
养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定期清 理蓄养池内的污染物,维持水体干净。 按季检查蓄养池中的亲鱼的性腺发育状
况,并测定其全长、体长、胸围、体重 等性状。用挖卵器穿刺亲鱼腹部,挖取 出性腺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后切片进行观察。雌鱼应当还需测 定卵粒重和卵径,并观察卵子的形态、 色泽。 3.3 蓄养周期 蓄养周期时间为一年,一般从当 年
5、6 月份到翌年 5、6 月份。亲鱼经 过蓄养,性腺发育成熟,可通过组织切
片后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确认雌鱼卵
巢发育到IV期,雄鱼的精子运动剧烈, 就可用于人工繁殖。
4. 催产前检查
4.1 亲鱼检查 4.1.1 雌雄鉴别
可以采用外部的形态观察和性腺 组织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雌鱼个体小, 体细长,一般在 12cm 左右,两侧平扁,
体背部灰黑色,在非生殖季节雌鱼躯干 颜色暗淡,成熟的雌鱼则全身银白色, 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
臀鳍为橙黄色,腹部膨大。雄鱼个体大, 体细长,一般在13cm以上,雄鱼在生 殖期呈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 有明显的珠星,臀鳍的第
1~4 根分枝鳍 条特别延伸,遍体具有艳丽的婚姻色。 腹部不膨胀。 4.1.2 亲本强化培育 每年的三月份要进行强化培育,
开始时按鱼体重的1.5%投喂新鲜虾米 或黄粉虫,随着水温的提高,逐渐加大 投喂量,到四月中旬要加大到5%,五 月份投饵量要达到鱼体重的
6% 左右。 4.1.3 亲鱼的成熟度检查 亲鱼的成熟度可按照下列要求逐 一进行检查,雄性以能挤出乳白色的精
液作为检查性成熟的标志。雄性亲鱼把 腹部向上翻,用手指沿腹部两侧从胸部 往肛门方向用力挤压,如果有白色精液
流出且在水中能快速分散,则为成熟雄 亲鱼,可用作催产亲鱼,如果用力挤压 没有白色精液流出,说明雄亲鱼不成熟,
如果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但在水中不 易扩散,则雄亲鱼成熟度不足,不能采 用。 雌性以卵巢发育到IV期作为成熟
的标志。把亲鱼腹部向上翻,用毛巾盖 住亲鱼眼睛,先肉眼检查雌亲鱼的腹部
膨胀情况,用手触摸亲鱼腹部两边是否
松软,腹部有怀卵的轮廊,但不松软, 则不取卵检查,如果腹部两边松软且卵 巢轮廊明显,再用取卵器从雌亲鱼的生
殖孔插入腹腔内的卵巢,转动取卵器, 取出一小点卵子,把酒精倒到烧杯中, 再把取出的卵子在酒精搅动,如果卵子
很快从取卵器中掉出并且卵子呈圆形, 用取卵器稍碰卵子,卵粒即散开,则卵 子已进入IV期,可用作催产亲鱼,如
果用取卵器搅动卵子,卵粒不散开或散 开极少,说卵子成熟度还不够,还不能 催产。应选择发育到 IV 期中和 IV 期末
的卵巢亲鱼进行催产。
5. 催产
催产池在进行生产活动前要仔细
消毒,催产亲鱼采用渔用绒毛膜促性腺 激素(HCG)、地欧酮(DOM)、促 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
催产剂的剂量应符合下列要求:每公斤 亲本 HCG 700~1000iu,DOM 3mg,LRH-A 2.35~4ug 用 0.65%
的生理盐水配制, 胸腔注射,雌鱼每尾0.2ml,雄鱼每尾 0.1ml。
6. 人工授精
6.1 采卵 将亲鱼尾部尿殖孔抓出水面擦干
后由前向后轻压腹部,挤入干燥的白瓷 盆或其它盛卵容器中。1次约采10尾 雌鱼。 6.2 采精 将雄鱼亲本抓出水面,头朝上尾
朝下,由前向后轻轻挤压腹部,让精液 均匀流入卵粒中,1 次采 2 尾。 6.3 受精 将盛有卵粒与精液的容器,用鸭
毛或鹅毛将卵粒与精液搅拌均匀,再加
| 66
技术2017 海洋与渔业
入自然水充分搅动约 2~3 分钟后,就可
进入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7. 孵化
7.1 孵化准备 孵化室应洁净明亮使用前应用福
尔马林蒸熏消毒,孵化器以及所有接触 鱼卵的器具应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 毒 , 必须仔细检查每组孵化器的运行情
况及进出水流量控制状态等。孵化期间, 水温应维持在 19~25,溶解氧保持在 7mg/L 以上。 7.2 孵化
在操作的过程中将两性卵边看边 分,肉眼观察有光泽呈金光色的卵都为 受精卵;凡是胚盘明显萎缩、透明、空
心的卵,或乳白色的卵,都是未受精的
死卵;用计数器分别计数,受精率应按
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R—受精率(%); N—受精卵粒数(粒);n—检查卵的 总卵粒数(粒);从每个孵化筒里面随 机抽取 100~200
粒鱼卵进行镜检计数, 看到胚胎发育正常并且在卵膜内进行激 烈的滚动的为可孵化卵,孵化率应按照 下列公式进行计算:(R—孵化率(%);
N—出膜鱼苗数(粒);n—受精卵总 粒数(粒);)在鱼苗孵化过程中 , 提 早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现象时,可严
重影响出苗率。在鱼卵脱膜后 2~3 天, 过数下塘时,计算出孵化桶中实际的鱼 苗数,出苗率应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R—孵化率(%);N—出苗数(粒); n—受精卵总数(粒);) 7.3 孵化后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应掌握适当的放卵密
度,即根据不同的孵化工具及其性能,
放入数量合适的鱼卵进行孵化,一般 一个孵化桶可放100组鱼的受精卵。 派专人定时检查鱼卵状况,调节适当
大小的水流,即开始孵化时水流使鱼 卵能够冲起来,并缓缓翻滚,均匀分 布;出膜后幼鱼苗失去了卵膜浮力, 同时活动性弱,易于下沉堆积,应适
当加大流速,但也不能过大,以防冲 伤鱼体;当鱼苗在水中能够自由平游, 活动性增强,需减小水流速度,避免
体质与体力的消耗。定期洗刷过滤设 备,保持水流畅通,使进、出水平衡。 经常观察孵化动态,观测胚胎发育进
程和环境条件变化,及时统计受精率, 掌握出苗标准和时间。特别是胚胎出 膜期更应加强管理,以免发生不可逆 转的事故。海洋 渔
更多>同类资讯
• 宝石鲈对水温耐受情况和疾病预防经验小结 | • 淡化养殖青石斑技术要点 |
•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 • 红尾鲇人工繁育试验研究 |
• 鞍带石斑鱼的特色标粗方法 | • 斑蠖的养殖技术要点 |
• 水体中施加富碳生物有机肥料 的试验研究 | • 中华鳖幼鳖仿野生驯养技术 |
• 利用微生物生态基调节 鳜鱼池塘水质 | • 鞍带石斑鱼溃疡病防治实例 |
0 条 相关评论
前一篇:何氏水产破解活鱼长途运输保鲜难题
后一篇:“热水鱼”的捕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