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太湖散文诗推出山西卷

(2014-11-30 12:02: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刊登作品
在传承中发展的山西散文诗创作
2014-11-29 21:16 来源:湖州晚报  我有话说
2014-11-29 21:16:29来源:湖州晚报作者:责任编辑:

h李需

汉语散文诗和新诗同时作为“泊来品”,在中国文学整体发展中已近百年。就山西散文诗来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长虹、高歌、高沐鸿、石评梅等前辈,就在散文诗创作中崭露头角。1926年,高长虹散文诗集《心的探险》由鲁迅先生亲自编选,纳入北新书局出版的《乌合丛书》,比鲁迅的《野草》还早一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再度复兴。山西和全国一样,散文诗也得以蓬勃发展。除诗人牛汉、马晋乾、梁志宏等客串散文诗写作外,也出现诸多从事散文诗写作的作家,如裴孟冬、李秀山、白天、赵少琳、鲁宏庆、老岱、郭建华等。成就突出的有:

钟声扬,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山西散文诗学会主席。出版小说体散文诗集《爱情三部曲》(《初潮》《晚风》《细雨》)、长篇情节系列散文诗《梦影》6部、长篇哲理系列散文诗《星谱》10部,以及专著《散文诗论稿》等,被艾青誉为“诗坛才子”“北国诗魂”。

柴勇,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先后出版散文诗集《黄昏雨》《梧桐雨》《月光雨》《情人雨》《黑风雨》《血泪雨》《荷花雨》等7部,散文诗作品曾获全国优秀青年作品奖、“长城杯”散文诗大赛第三名。

赵政民,出版散文诗集《相逢在花期》、评论集《略论散文诗的创作》。散文诗《海滩断想》获1984年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

这一时期,大多数山西散文诗人的创作立足这一特殊地域,作品不仅有浓郁的三晋风韵,而且充满了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也有些作品闪现着蒙太奇式的梦幻色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山西散文诗创作更为活跃。1990年9月,中国散文诗学会年会在山西朔州召开,著名散文诗人柯蓝、丁芒、敏岐、唐大同、海梦、徐迟、朱子奇、蔡旭等出席,全国20多个省市区百余名散文诗人与会。1992年7月,由梁志宏、马晋乾主编的《山西散文诗十家》出版,收入赵政民、马晋乾、柴勇、钟声扬、霏霏(丹菲)、雷迅、赵少琳、李秀山、白天、鲁宏庆等10位诗人的作品。2009年3月,《诗刊》编审、山西原平诗人周所同参与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的创建活动。今年11月,由《星星》诗刊社主办的“2014年度中国星星?全国散文诗大赛颁奖暨山西散文诗笔会”在山西运城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区的代表出席会议,山西籍散文诗人李需获二等奖、闫文盛获优秀奖。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李需散文诗作品研讨会,与会者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有根的写作”,相对传统质朴,善于营造意境,唯美且真实。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山西散文诗的发展。

虽然山西散文诗相对于比较活跃的河南、湖南、山东等地,表面上略显平静了些,但它的平静并非沉寂。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批中青年散文诗人如爱斐儿、丹菲、卢静、闫文盛、宋彩文、温秀丽、牛雅青等,纵横当代中国散文诗坛,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诗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其中,现居北京的女诗人爱斐儿成绩斐然,先后出版散文诗集《废墟上的抒情》《非处方用药》《倒影》等。她的散文诗,既有唯美的、韵律十足的古典美,同时又有现代诗歌错落有致的众多意象。可以说,骨质、尖锐、温婉、浑厚,常常让人读到一种对生命、生活甚或是灵魂的体悟。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一些写分行诗的诗人如唐晋、雷霆、金汝平、王占斌、韩玉光、赵树义、喙灵儿等,也加入散文诗的创作,为山西散文诗的进一步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80、90后的高校学子,也以锐不可当之势加入山西散文诗创作队伍中来,如高晓东、寇宗源等已小有成绩。还有在2014“中国校园”散文诗大赛中获得金奖的山西怀仁中学教师赵正文。他们思想活跃,诗歌认知前卫,散文诗创作呈现喜人的势头,确有“大风起兮云飞扬”之气派。山西散文诗的创作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当然,散文诗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化,才能在写作上推陈出新,创作出优秀的篇章。几十年来,山西散文诗创作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着。这次《南太湖散文诗》专刊以“山西散文诗专辑”的形式,向全国推出十几位散文诗人的作品,便是一次很好的集体亮相。入选的作品,可谓风格千秋,异彩纷呈,充分彰显了山西散文诗创作的实力。

雷霆的散文诗因“官道梁”系列而受到当代散文诗坛的关注。他这组《官道梁记忆》便是例证,而其中的《夜宿碛口》堪称代表。作品从营造散文诗温馨的氛围“时光里的碛口像一幅泛黄的古画”,到不断展开的“斑驳的记忆”,直至结尾诗意的呈现:“说着夜色中的碛口,河风一阵比一阵凉”,以一个中年人与故乡揉在一起的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令人读罢惆怅、喟叹,甚或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醉和感动。

     

       金汝平这组散文诗主要表现在超体验上。比如《雕塑》,起句就很有意思:“我认识一个完美的人”,这个完美者何许人也?诗人没说。他接着用了一大段比拟:威严、温顺、高洁、风度、优雅、超脱等,极尽溢美和赞誉。之后,诗人笔锋一转,说了句更有意思的话:“用一个字就概括了世界”。这个字是什么?是“真”还是“假”?我们不妨再接着看:“如此完美的人,尘世怎配他生活呢?”不得入世,何谈为人?又何谈完美?唯一尊无生命的塑像而已,躲不过一只小鸟戏弄:“就不复是完美的人”!

赵树义在他的《电影或一座丛林》(组章)里,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些刻于心灵的记忆。他的《泰坦尼克号》极尽一种气场的铺排,感叹那些“奢华至极的浮雕”如同昙花一现。是的,“爱情只是疗伤的眼药”,这样的盛大到头来也不过是记忆或遗忘,或可说是“航海日志或墓志铭”,而只有“大海啊,你这波澜起伏的天空,你多么蔚蓝”。读罢,令人豁然,令人扼腕!

王占斌的散文诗比较开阔,极具感染力。比如他的《雁门以北》就很典型。“我不愿形容暮色”,为什么?因为诗人太钟情与他这块土地了。在暮色里他看不到“莜麦眼圈干涩,土豆穿着臃肿的棉袍”,以及“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诗人的雁北是淳朴的、是温暖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即使一棵树被剥了皮,仍让人心颤。雁门以北的占斌,是真情的:“就像孤独的旱烟杆,偶尔的梦想都化作了一缕青烟”,可谓痴之又痴也。

丹菲的散文诗注重内心和灵魂的呈现。她入选的这组作品,将历史、亲历、感悟糅合在一起,显得厚实、饱满。如《连城云龙风雨桥》,就是从亲历的感觉出发,再进入历史:“此时所看到的时光具有文物气质,它引领我朝向真实的原点”。那么,诗人只能借助想象去捕捉,去寻觅。这正是诗人深感痛心之处!找来找去,诗人又只能回到现实里,但诗人仍然不甘心:“那时,我们在廊桥的身体里相会,谈论的肯定不再是风雨”。不是风雨又能是什么?是对时间无情的喟叹?还是对历史不会重来的迷惘?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读者了。

薛振海的诗作尖锐、峭拔。试以他的《愤怒的潮汐》为例作以赏析。“谁给了谁的幸福。”是潮汐,还是岸?潮汐的一生都在寻找岸,而岸给予潮汐的又是什么?是“精心编织的花环”,可叹!之后,愤怒的潮汐只有退却、疼痛,再一次的到来,再一次的迷茫。潮汐若人,人又何堪?折磨,对于潮汐来说,将是不可愈合的疼。所以,最后也只能是“给意志划开一个滴答、滴答的缺口!”大梦方醒,而梦者依然在自己的梦中。

卢静是一个散文兼诗的写作者。她在走进散文诗坛之后,就以一个内心独语的形象出现。在这里,对她的《枫上曲》略作点评。“枫叶还没有铺天盖地的红,留不住远去的桨声”,散文式的陈述,却又诗意闪烁。“水分子的决口,露出我被兰香埋葬的小舟”,更觉妙绝!小女子的情愫隐约可见。一直到“江鱼吞不下的傲骨,全都开出了花”,“一点白,惊醒千年的时光”,所有的诗意都在平静之中,但平静之下又有着浅淡的孤独、寂清,甚或是一种恻隐的寒凉,彷如“一个似曾相识的人,披着秋菊归来”。情何以堪?

王文海是那种冷峻观察、慎行表达的诗人,惜墨如金。他这组《烽烟陡起:内心的边塞》以纵横笔法,历史的思索,对雁门古关作了吟哦,读之让人扼腕。“生长在这里的小草,叫铁簇;被风刮断的树木,叫折戟;弯月一样的马蹄,叫伤口”,可谓点墨成金,令人过目不忘,也让人对血和泪抒写的历史叹之又叹。“勾注山上的每一把尘土都能攥出血来,关门内外的每一粒鸟鸣都沉重如石头;拖拉着受伤的翅膀的春天只能站在山头仰望曾经的飞翔。”沉重啊,疼痛啊,用生命叠加着生命的血和肉的雁门关啊!

韩玉光是70后散文诗人。诗评家唐晋这样评论他:“就生活经验而言,他的表述可谓是一个异数。在诗作中,他有意规避了更多的现实部分,仅仅使现实发挥出引领语境的作用,直到作品被充沛的冥想内容填满。在其诗句里,一切是隐性的,被唤醒的更多的是完全能够重组多遍的记忆。可以说,不是抹杀,而是一种修正,一种依凭被选择抽取出来的事物重新发掘并讲述内心历史的努力。”玉光的这章《内心的光芒》则属于这类的典范。

指尖的散文诗有着她自身独特的反观视觉。她抒写乡村,也抒写生命的所有体验。换句话说,就是她一直都在为自己设置一些命题,然后又一点一点靠自己去逾越。这章《月份的秘密》意象繁复、收放自如,颇见功力。

张晋宏是一个典型的依托乡野背景的写作者。他这组《与时光书》,写得独到而深情。“而我如小草,在露珠里寻找灵魂”,纯也;“一只小狗狂吠着不让靠近属于我的故乡”,真也;“所有幸福与痛苦,在父母的旷野里,渐渐人老苍黄”,情所致也。这些都很经典地代表了晋宏的散文诗写作。

从所辑作品不难看出,山西散文诗是具有传承性的,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亦有了传统继承意义上的嬗变。而且,这样的嬗变是多维的,多棱角的。山西散文诗已经与全国的散文诗创作接轨、同步,这应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中国唐朝的诗歌曾经在山西留下了辉煌,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卢纶、宋之问,这一串闪光的名字,已被永远地刻在史册。我相信,山西散文诗已经迎来跨越发展的大好契机,她一定会创造出新的辉煌,发出熠熠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