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梦令》阅评课

(2011-03-03 17:29:02)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资料

《如梦令》阅评课

第一课时

课前分发作品,学生自读。

师:读得很认真,以前学过那些词?

生:《忆江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你个人认为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生:诗的每一句字数都是一样多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诗有严格的格律,词可长可短,又叫长短句,如你们学过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写的,他写的许多词收在一个集子里,叫做《稼轩长短句》。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

生:词有词牌。

师: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和词有什么关系?

生:词太多了,用词牌名加以区分。

师: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分律诗和绝句,词的整体字数不一样,所以用词牌区分到底是多少字数的词。词是用来演唱的,有曲调,不过大多数词的曲调都失传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民间去考证。如《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就是用来演唱的。《清平乐》中的乐,有了词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读yuè。

师:李清照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书。

师:哪个朝代的?

生:宋朝

师:她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关于词我们就聊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今后对词有更多地了解,不能为学词而学词,不能为学文章而学文章,当你把词跟词人联系起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词本身是有味道的。

二、指名读

一生读词。

师:兴尽晚回舟,“兴”读xīng还是xìng?

生:xìng

师:为什么?

生:“兴”是很高兴的意思。

生:我认为读xīng

师:兴(xīng)尽晚归舟,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读Xīng吗?

生:好听。

师:诗词是非常讲究格律美的,你读着读着就知道他该读什么音了,这是一种语言的感觉。

生:我也认为读xìng,是高兴的意思。

生:因为前面有一句“沉醉不知归路”,“xìng尽晚归舟”应该是“兴致”的意思。

师:她为什么说是“兴致”呢,这位同学是联系上下文读书的,非常会学习。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xīng还是xìng?

生:xìng。

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咱们把前后都读读,再谈这个问题好不好?

刚才有个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他说这首词应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呢?他说应该有一个溪水的名字叫“常记溪”,我说你再读读,当他说到“沉醉不知归路”时,你说说你是怎么读的?说一说你为什么后来又改了?

生:一开始我觉得她先要介绍溪水的名字,“常记溪”就是一个溪水的名字。“亭”就是一个小亭子,“暮”就是日暮,后边说“沉醉不知归路”,就是说她被常记溪的美景沉醉了,不知道回去的路了,后来,我又觉得“常记”可以理解为“经常记得”经常记起有一条小溪,有一座小亭子,太阳落下山时,那里的景色很美。因为景色很美,所以她沉醉在那里了,不知道回去的路了。

师:大家觉得她读书读得怎么样?我们应该为她好好地鼓掌。

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她刚才用她的解释告诉我们,她是一个会学习的同学,也就是我为什么肯定她。你看她读书的过程多么有条有理:一开始我是怎么想的,后来我是怎么推翻自己的。我推翻自己的过程,是我用正确的观点代替了原来的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用你自己的思考,能让李清照这首词,让李清照这个人丰满起来。要多向她这样学习啊!

师:刚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读了这首词,现在我们好好学习一下,这首词在没讲以前你读懂了什么?刚才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前两句她是怎么读懂的,一开始她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后来呢,她细致的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连起来想一想,她知道前两句说的是什么,你们通过读这首词,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词是写事的。(板书:写事)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作者傍晚到小溪里去玩,回来时误入藕花深处。于是就想着快点划快点划,最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他描述得非常清楚,她读出的是事件,作者到溪边去玩乐,因为沉醉了,所以记不得回家的路了,才会急得划呀划呀,误入到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就说了这么一件事,她描述得非常清楚。老师同意你的理解,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可能谁跟谁的理解也不一样,有人看到的是事件本身,有人看到的是人,有人看到的是词语,还有的人看到的是画面,你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常记”这个词,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的词。我常常记起这件事,常常记起这次经历。我还从“争渡,争渡”读出作者非常着急。

师:“争渡,争渡”是这首词中非常难理解的一点,我为什么说最难解释,因为专家的意见都是不一样的。刚才的“专家”说的是一种意思,咱们这位专家姓什么?(生笑)

生:魏

师:魏专家你把它描述得再清楚一点。

生:她着急的回家。

师:因为着急,所以划呀划呀,你不要迷信专家,也许我们自己就是专家,这位同学学课文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善于抓住一些词句,“常记”他读出了回忆,“争渡”他读出了作者的心情,也非常会读书。

生:从“如梦令”看出这里的景色非常美,她感觉好像在梦中一样。

师:说得也不错,“如梦令”是一个词牌的名字,就像《水调歌头》《渔歌子》不管是谁写,第一句六个字,第二句六个字,只要是写成这种形式,她都叫“如梦令”词牌跟内容有关系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又是一个非常好玩儿的问题,最早的词牌跟内容是有关系的,刚才我们说过的《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师:谁写的?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写江南的景色,他叫《忆江南》,“忆江南”这个词牌,就是从白居易这里来的,后人在写《忆江南》时就未必跟词牌有联系了。所以有的词是跟词牌是有关系的,有的是没有关系的,多数是没有关系的,感谢这位同学给咱们提出这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首词写的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景色。

师:你认为是写景的。

生:是!经常记起小溪边的这个亭子,沉醉在这里,说明这儿的景美。而后面 “兴尽晚归舟”,也是说这儿的景色很美丽,所以她忘记了回家,以致于回家晚了。

师:她认为整首词都给我们出现了一个非常美的景色,所以是写景的,我认为有道理。有人认为写事,有人认为写景,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摇头。

师:其实,我觉得同学们理解的水平很高了。不管是写人也好,写景也好,总之,这是作者的一种回忆,“常记”这个词抓得太好了,刚才同学们读懂得这么多,很好。那么,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为什么是“一滩”鸥鹭,而不是一群“鸥鹭”呢?

师:这问题问得太好了,有同学给她解释吗?

生:我认为“一滩”应该显示在岸边的意思,她划船划得太急了,把岸边的鸥鹭惊起来了。

生:我认为是一群鸥鹭休息在河滩上,因为作者划船太快了,所以就把鸥鹭全惊起来了,而这些鸥鹭又是停留在河滩上的,所以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们两个人的解释差不多,只不过第二个同学说得更深入了,更加合情合理了。海鸥也好,白鹭也好,它们是在什么地方栖息的呢?衡水湖有吗?

生:有,在岸边,水面上也有。

师:那么这两位同学的解释是合理的。大家想想是“一群”好还是“一滩”好?

生:“一滩”比“一群”数量多,所以“一滩”好。

师:“一滩”在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不光有水鸟,还有河滩的形象,而“一群”只是水鸟,所以,用“滩”较好。

生:水鸟在滩上应该是在休息的,而惊起“一滩”,是说作者划船太急了,所以,“一滩”好。

师:说得好,可能很晚了,“一滩”更强调了“惊起”。“滩”字,问得好,解释得也好。

生:“藕花”是什么?

师:就是荷花,莲花。谁给这位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藕花深处”,不叫“荷花深处”?

生:是不是那时没有“莲”这个字呢?

师:也不是。我个人认为一种可能是李清照是习惯把“荷花”叫做“藕花”。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需要咱们大家在课下深入研究。词看起来形式很随意,但是对格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哪个字是平声,哪个是仄声,是有严格的格律限制的,后来就不太讲究的。格律我研究的不深,但是我想可能从格律的要求上,“藕”是比较符合的,更加悦耳一些。

生:“兴尽晚归舟”是不是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是忘记了吗?

生:是,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误入藕花深处呢?

生:因为她太陶醉了。

师:为什么说她太陶醉了?

生:沉醉不知归路。

师:为什么沉醉?

生:景色太美了。

师: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生:因为很晚了,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迷路了。

师:“兴”,读什么音?

生:xìng

师:为什么读xìng?

生:因为兴致尽了,

师:玩儿够了,前边沉醉于美景当中,兴致太高了,终于要回家了,所以读xìng。谁能接着他的话题说,或者有其他问题。

师:没人提了,老师有一个问题。“沉醉”一词,刚才同学们说是沉醉于美景当中了,刚才还有一个同学课下跟我说,李清照是不是喝酒了?有这可能吗?

生:有,为什么喝酒呢?

生:高兴。

师:可能沉醉于美景之中,也可能喝了点小酒,为什么喝点小酒呢?因为高兴,可能是自饮自酌,也可能是和友人在一起。因为争渡,可能不是一个人在划船,可能三五好友,最起码应该有个船夫。

生:李清照是不是在借酒消愁啊?

师:这首词里有没有看出一点点愁字来?

生:没有

师: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高兴!

生:着急!

师:高兴和着急是两种不同的感情,我们来分辨一下,是着急还是高兴?或者还有其他的感情吗?

生:慌张!

师:你们认可这首词中有高兴,有着急,有慌张,但老师要告诉你们,在这首词中,有一种感情是占上风的,

生:高兴!

师:我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读出慌张和着急。

生:是因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但是这种着急,和别的时候的着急是不一样的。玩的时候即使迷路了,也是很陶醉的,也是很高兴的,不是真的着急,不是真的慌张。所以我们说,读诗也好,读词也好,读文章也好,一定要读出文章最基本的感情,这是最主要的。下面,我请同学用你刚才读出来的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首词,先给你一些时间试一试。

生练读,试读。

师:好了。

生:老师,我问的那个“溪亭”,它是建在水边上的亭子?还是建在哪儿?

生齐说:建在水边上的亭子。

师:啊,你看啊,我这上边的解释是水边的亭子叫“溪亭”,其实,这个亭子的名字真的叫“溪亭”,现在的“溪亭”还在。在什么地方呢?在李清照的家乡,山东省济南市,哪位同学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现在的济南市还保留着清照“溪亭”这个地方,就是李清照词里写到的。也许它仅仅是溪水边的一个亭子,后来因为李清照写了这首词,所以他叫“溪亭”。好了,这节课我觉得你们大脑很累了,咱们休息十分钟,待会儿欣赏好吗?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如梦令》。上节课我们提了两个题,一是你们自己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我觉得大家交流、分享这首词,你们自己的理解非常好。这节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你们要读熟,在读书的过程中背过,我觉得这首诗挺好背的;第二个问题,通过这首词,你们应该对李清照有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刚才下课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这位小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李清照是一个特别天真、特别调皮的一个……”

生::老顽童。

师:哈哈,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一个女子,她是女的,老顽童不太好听吧。总之她特别天真、特别快乐,特别活泼,对不对?我们上节课已经读出来了。好,下面我请两个同学练习来读读这首词,能不能把对李清照的认识读出来。读出李清照的高兴,读出李清照的快乐,读出李清照的幸福。谁自报奋勇?或者推举一个人。刚才张老师说了,告诉我一个小秘密:说李老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发言吗?他们习惯了一起喊,他们不习惯一个一个这么说。你们觉得有这个习惯是好还是不好?

生:不好。

师:不好!我觉得学语文肯定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那么一齐喊,一个声音,一个班里五六十人都一个声音不正常,真的不正常。所以我愿听到每一个人的声音。好,大家推举一个人好不好?你们认为哪个同学?

生:张冰!

张冰读词

师:好,大家说他把感情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焦急来了。

师:啊,读出焦急来了。那还有没有同学试一试?先小声试着读一读。

另一生读。

师:读古诗词应该注意的发音的问题待会儿再说。我先说:读古诗词也好,还是读课文也好,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齐读是读不出那种感觉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最好别齐读,自己要非常陶醉地读,比如说就像老师一样,你可以小声跟着我读,你听听我是怎样读的。

师范读后,问:我读得怎样?

生:好!

师:也许有的同学觉得不好,但是老师读的有自己的感觉,有的同学的感觉比老师的还要好,我希望边想边读,读出一种画面,读出你的看到的画面,读出你感觉到的李清照的感觉来。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好,这个男孩。

一生读。

师:好,很有味道。读出了李清照的焦急。再请一位同学,好你来。

另一生读。

师:好,我希望你们就这样,一边想一边读,有滋有味地自己读,不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读。

下边,咱们接着刚才这个同学的问题说,我觉得他很会读书,他不仅读懂了词,还读懂了李清照这个人。虽然他还不知道李清照是男的还是女的,但是,他读出了李清照的心理的高兴,欢快。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还很年轻,二十多岁。二十多岁的李清照是很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在朝廷里为官,衣食无忧,后来他到了结婚的年龄嫁给了一个人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有才华的、长得还很帅的那么一个青年。李清照年轻,她优越,讲究,还很漂亮,所有女孩子的优点基本上集于她一身了,所以她很幸福。她写出来的词是充满着幸福感的,我们刚才读出来了,对不对?但是,在李清照的中年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这件事情一开始还不是她家庭的变故,是社会的变故。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她中年时社会发生了一次大变故,什么变故呢?好多同学听过《岳飞传》,《岳飞传》写的就是李清照生活的这个时期的事情,金兵入侵中原地区。把皇帝掳走了,朝廷里的官员都逃到了南方去,因为中原没法待了,只能南逃。李清照和她的丈夫一起也逃到了南方,大概逃到杭州那一带,有个词——颠沛流离,就是指的这样的生活。岳飞在他的《满江红》里头,记录了这次事变,在历史上就叫“靖康之变”。大家知道《满江红》吗? 哎,有的同学想起来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么“靖康耻”写的就是这次事变。作为一个弱女子,李清照虽然她不能像岳飞一样去驰骋疆场,但是她在她的诗里表达了一种爱国的志向,一种理想。李清照留下来的唯一的一首诗就是她的《夏日绝句》。我不知道有的同学知不知道这首诗,可以简单地说说。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请坐,非常好!就是在这次大的变故中李清照写的这首诗,非常有大丈夫气概。作为弱女子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词句课下可以多背,现在不会背没有关系。李清照和她的丈夫南迁之后,不光社会发生了变故,她的家庭也发生了变故,先是她的婆婆去世了,然后是她的丈夫因为忧伤和饥饿而死,李清照失掉了经济来源,这时,只有变卖自己的书啊、画啊等等来维持生活。李清照的晚年时非常非常凄惨,有一首词为证。

    大屏幕放映李清照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如梦令》。词也好,诗也好,文也好,是作者的心声。文如其人,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能写出什么样的诗词。少女时代和少妇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她写出来的诗词是非常快乐的;国家有难的时候,李清照写出来的诗是很悲观的,抒发她的大丈夫气概;晚年生活当中的重大变故,我们刚才听到的《声声慢》又是那样凄凉。所以,我们说,读诗也好,读词也好,还要读人。我觉得,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大的,你们既学会了《如梦令》,又了解了李清照。有些同学说,还看见了李清照的词,我赶紧把它抄下来,这也是收获,你可能从此喜欢上了词。那,大家想一想,我们通过学习《如梦令》,如果我再给你一首词或者诗,你有没有感悟到我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学习它。大家把思路理一理,想一想,以后你再学古诗词的时候,你能否用到这一节课学到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

    生:字词。

    师:好。首先要按照古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了解诗写的是什么。(板书:内容)不管你认为诗写的是人也好,写的是事也好,写的是景也好,总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得清楚。“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什么的?

    生:思乡。

……

    师:有的同学说写思乡的,写感情的,写思念自己爹娘的,写思念故乡的,所以我们拿到一首诗之后,没有必要说是写事的?写景的?还是写人的?我们拿到一首诗或者一首词之后,你先弄明白它写了什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比如:在这首词中,“常记西亭日暮”,有的认为写了游玩这件事,有的认为写了“误入藕花深处”,后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美啊!“惊起一滩鸥鹭”:有白鸥,有飞鹭,有蓝天,有黄昏时的景象,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写景的。写出你感受最深的那一点来,这就是你所领悟的诗词的内容。诗词的内容可以有景,有事,有人,更重要的你的头脑当中要有画面。(板书:画面)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写事,她头脑当中写事的画面,写景的同学脑海中有景的画面。

    除了内容之外,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面:要读懂作者的心情、感情(板书:感情)比如说《忆江南》,对江南的喜欢、对西湖的喜爱,对西湖美景的陶醉。比如说《如梦令》,李清照写自己游玩的事情,其实,写出了少女时代的幸福生活,那么,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除此之外,刚才咱们上节课学得非常好的一点,有的同学说,老师,“沉醉”是什么意思?说我读出了“常记”是常常记得,所以,由此我以为是一篇回忆。“争渡,争渡”有的同学认为是着急地划呀划呀,争先恐后地划呀划呀,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有专家认为是“怎么划呀,怎么划呀?”当然你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为什么不同的字和词会留给人不同的感受,这是古诗词的赏析上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说我们读古诗词,还要了解古诗词是如何谴词造句的?是如何通过文字感染人的?“沉醉不知归路”,我觉得“沉醉”这个词用得太好了,沉醉于美景当中啊,或者是喝了点小酒迷迷糊糊的找不着回家的路了,都好,都是作者一种心情的体现等。包括“常记溪亭日暮”,有的同学抓住“日暮”一词,大白天的一直玩到天很晚了才回家,既点出了时间,也说明了作者玩兴很高等。我们一定要通过品词析句来了解一首词。

    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比如说:张老师准备的课文,是“兴尽晚归舟”,我提供的教材里,是“兴尽晚回舟”,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版本呢?李清照最早肯定用的是一个字。正因为这两个字太像了,后来有一个字被误读了,或者误用了,哪个字是误读的呢?还是误用的呢?你得研究,就跟“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一样,就这点小问题你也可以深入地研究下去,你也可以写一篇小的赏析文章,认为是“归”和“回”都行,只要你说出理由就行。如果我们来写一篇有关《如梦令》的赏析文章,你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也就是说你可以写什么?

    生:我觉得可以写自己对作者的认识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师:这是一个角度,由这首小词或者小令扩展对作者的认识,这是一种很好的角度。

    生:写“沉醉不知归路”就是说沉醉于美景之中忘记回家了,由这句话进入,拓展开去。

    生:应该写一写对这首词对哪句话或哪个词印象最深,写写自己的理解。

    师:析词,赏句,都可以。

    生:字词用的恰当与否,可以评论。

    师:谴词造句方面,行。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吗?

    生:可以。

    师:可写的角度太多了,给你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写什么?再给你十分钟的时间写。可以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十分钟后)

    师:大家停一下,大部分同学没有写完,甚至有的同学只写了两三句。没关系的,现在请大家读一下自己的阅评作品。谁愿意读呢?(仅交流两生开头部分,下课.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