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斋志异——婴宁的恶作剧

(2012-06-01 13:02:16)
标签:

聊斋志异

婴宁

理想性格

杂谈

分类: 专业论文

婴宁的恶作剧

                任斤斤          0905010194

摘要:《婴宁》结尾处的一个婴宁恶作剧惩罚邻人子的情节,历来 备受品评者的争议。这一段并非破坏和谐的败笔。我将从以下三各方面论述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1)是主人公性格由理想向现实的过度;(2)达到作者“惩世”戒淫的道德教化的目的 ;(3)赞美了女主人公婴宁坚贞的高贵品格。

关键词:婴宁      现实性格      惩世        坚贞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她爱花如痴,喜笑如狂,她最初的表现集中展示了少不更事的美丽女子所被人们认为应该具有的大部分优点:纯真、机灵、活泼、乐观。每一个读到此篇的人都不得不产生深刻的印象。故事沿着旧的套路,美丽的女子在不经意间俘获了年轻书生的心,在书生企盼已久的第二次相逢表达了深情爱慕时私定情缘,家长首肯,婚事结成,从此幸福。作品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为了自己的考虑做了点补充,婴宁对“凝注”她的西人子实施了具有性虐色彩的惩罚,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婴宁爱花,婚后家里种了很多花,她经常摘来玩儿。有一次去庭后登上木香架上摘花,被西邻之子凝目注视了自己的仪态,她笑,接着以暗示动作约处墙角。黄昏,西人子赴约果然看到了女孩子在那儿,他喜滋滋地等着行他的好事,刚开始了就觉得性器好像锥刺一般疼痛哀号,细看刚才的美女这时竟变成了枯木,他伸向的地方是树被水滴成的孔窍,里面还藏了一只螃蟹那么大的蝎子,被蜇了一下当晚就死了。这条人命不能说和婴宁一点关系都没有。

很多人以为这一段大煞风景,说它是《婴宁》中的败笔,破坏了作品的整体风格,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等等。如赵俪生《白璧之瑕》中的一段就提出批评意见:“篇中写人物、写景致,简直是双臻绝妙。但凭空又添了西人子一段……故事需要和谐,而不允许破坏。蝎毒情节,严重破换了婴宁一片天真无瑕的形象,这一点,当蒲老浮白载笔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上文精心营造的轻松欢乐的氛围至此陡然变得凝重,人物习性也由每日“嗤嗤笑不已”变得“逗之亦终不笑”了。此之前的婴宁是一个痴如婴儿、天真爽朗的寄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理想的少女,此之后她成了一个涕零求夫、痛哭亡母的屈从于现实的人女、人母、人媳。我也同大多人持批评意见的人一样,读到这段情节刺目的情节心中不解,但仔细看其前后主人公性格的合理转变、行文风格的迥然相异,不难看出这段在其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作者深化了主题,丰富了人物性格,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进行反思,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性虐情节的出现绝对不是只为了“大煞风景”而设置的。我的理由如下:

从理论上讲,蒲松龄长达四十年创作的巨著,不能不说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足以见对于小说写作的重视和细致。况且作者为《婴宁》不惜笔墨地精心展现婴宁那不同寻常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细致地刻画其光彩照人的理想女性形象,并喜爱称之为“我婴宁”,足见其创作中不可能有意佛头着粪指望着这一不雅之举“破坏了和谐”。相反,这一段描写,大有深意。

这一情节表现了蒲松龄的礼的特殊观念。这次看与被看引发的血案,里面包藏了蒲松龄对于普通人看到了已婚妇女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采取的“严厉”态度。《聊斋志异》中的多数篇幅写的是婚姻爱情题材,主人公往往是青年男女这两类。而浦松龄又将其细分,男性分为书生和其他人;女性分未婚和已婚。这四类人的异性之间的“看”分为四种:(1)书生看未婚少女往往会看出一段郎情妾意的浪漫爱情,如王子服、冯相如;(2)其他人看未婚少女这个是可以的;(3)书生看已婚妇女就有人休教“胡觑”再给点小惩罚,如方士栋;(4)身份不是书生又看了已婚妇女,这是最无法宽恕的,如果她是书生的妻子,那后果就更严重了,比如西邻子。

这一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主人公的理想性格向现实性格的过度

蒲松龄因受到长期的性压抑,写作变成了他发泄孤苦忧愤的途径,所以聊斋故事一般以女性为主体,且多是钟情、识才的美丽少女。如同曹雪芹一样,他认为女人(特指未婚少女)是清纯可人、完美无瑕的。故事中的女主角大多以风姿流慧、才艺卓群的“解语花”的形象出现。然而作者是需要让她们等待着一次两情相悦的邂逅而走进婚姻殿堂的世俗生活而设置的,之后的生活变根植于藩篱林立的的现实,而必然地选择了跳如此藩篱便不能不被社会的大染缸浸染上俗世的色彩。理想色彩随即褪去,被现实性格所取代。此刻的婴宁是一个人妇、人媳,不再是一个只顾贪玩儿的无知小女孩儿,她成了王子服的私有财产,容不得他人惦记。身份、地位的转变必然带来了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出于现实的“惩世”、惩隐的目的,作者在文中安排了这一恶作剧,表达他对西人子罪大恶极的看一眼的不可饶恕的重惩。从另一个方面使婴宁纯真、无知的性格色彩之外的加上了重重的一笔,展示了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似无心之笑深自韬隐的一面。我们自此怀疑,婴宁真的痴傻吗?回头再看,完全不是。这一恶作剧提醒读者细审藏掖着的心机、城府与成熟。王子服初次到婴宁家单独对她讲了热情洋溢的真情告白,她除了笑还有什么能掩饰喜悦掩盖尴尬,为自己避免即刻做出回答争取时间呢?她是聪明的。面对耳聋的母亲的提问,回答“大哥欲与我共寝”着实痴傻,但婚后的房中隐事“殊秘密,不肯道一语”,这怎么理解?她借用傻话故意地调笑、巧妙地应答,可见她的心智成熟。西人子微笑地凝目注视了她,她立即想到了惩罚他的措施,由此可见她深藏心机。这一段是婴宁性格由表到里的深入刻画,也是她由理想性格向现实性格的转变开始,也因过分的惩罚措施与之前在读者心中形象的偏差,提醒读者深入了解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实现了“惩世”“戒淫”的教化功能

中国的传统道德,一直对僭越性的禁忌的行为保持严厉的态度,它成了一个比洪水猛兽还可恶的东西。对性,异常重视,因他关系到子孙繁衍;对性,又是严格制约,尤其是对女性,要求其贞洁,夫死守节。性的训诫几乎是文学作品不断绝书写的一个方面。西人子凝视了一眼,生出荡心,当婴宁指向墙角的动作一出,他“大悦”,期盼着夜色中的淫行。他始终是主动的、心怀不轨的,他的身上附着着作者厌弃和批判的鄙陋行为,是一个必须受到惩罚以儆效尤的反面形象,借此重提“万恶淫为首”的道德训诫。对已婚的女子,不看就无从起荡心,无荡心自然无淫行,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赞美婴宁坚贞的高贵品行

女子的性约束历来较男子严格,而性,又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需要,在这方面克制欲望是不容易的。为了鼓励女人们守贞洁、守寡,男人们常常对这类女性给予道德上的抬高,用一种赞美的态度对待。婴宁既然无端招惹了邻家男子的艳羡,已属过错,为了彻底杜绝隐患,她就得态度坚决、决不手软地严肃处理这件事。手段的残忍,表明了作者对男子这种越轨行为的深恶痛绝,也表明了婴宁对自己贞操的坚守的信念。作者严诫了世间爬墙等红杏的男子,也赞美了婴宁坚守贞洁的高贵品质。颇有一方咎由自取、另一方坚守正道的意味,就是的作品的内涵又深广了一层。

《聊斋志异》一书为蒲松龄赢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这些尽管篇幅短小的故事却是作者细致的笔触写就,其中的细节描写尤其为人称道,值得深深探究。此篇邻人之子所受的严惩就是一例,此外,只此篇中还有多处需要细细咀嚼的地方。如受训后“终不复笑”;生下的儿子也喜欢笑,大有其母风范等等。聊斋故事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品评,而它,也值得我们这样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