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一特长”的办学策略 打造特色教育 树立教育品牌

(2015-08-19 22:25:15)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13-09-26 09:46

来源:http://www.jmnews.com.cn/a/content/2013-09/26/content_1251934.htm

“本立道生,止于至善”,是蓬江区教育系统确定的核心文化理念,其意思是君子应该以做人之道为本。只有“本”立了,“道”才会产生;修身育人,必须追求完美境界而毫不动摇。在该文化理念的引领下,蓬江区教育者树立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并且积极践行这一理念,通过打造特色教育,进而树立教育品牌,各级教育部门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一特长”的特色办学策略,鼓励学校培育、发展特色项目。美景、发展、江华、北郊小学等学校成为江门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美景小学还被命名为省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太极拳)学校,发展小学获广东省书法名校奖,紫沙小学“琴棋书画”四项国学活动和杜阮镇独轮车,荷塘镇舞龙、醒狮等项目,都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

    蓬江区教育局局长吕振胜说:“文化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力,有助于营造充满活力、和谐共振的教育生态。教育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蓬江区将继续以‘本立道生,止于至善’教育核心文化为引领,追求现代教育新的跨越与腾飞!”

    在本次座谈会中,7位校长就如何在蓬江区教育系统核心文化理念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打造学校文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培英初中校长农广钟:

    发扬培英精神,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江门培英初中是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校引以为荣的一笔财富,如何充分挖掘并传承我校的人文精神,形成校本文化体系,从而铸造品牌学校,是我们正在探索与实践的一项课题。”农广钟说。

    发扬培英精神,促进特色文化建设。“白绿精神”是培英人的精神,也是培英百年老校的思想精髓。“白”代表纯洁,“绿”代表青春与活力,意思是培英初中是一个纯洁高尚且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走在成为现代名校的征途上,培英初中实行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传承培英校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信、望、爱”这三个字校训,赋予了培英这所百年老校特别的意义,信指信念,信息与诚信;望指希望,理想与目标;爱指博爱。“信、望、爱”校训是培英初中多年来办校的传承与体现,如今,培英初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老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学习”作为办学的最终目标。

    “作为校长,我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引导和改变教师的价值观,让他们拥有幸福感,让教师享有充分的权益,让学生成为学校全方位的倡议者和主体力量,让每一个培英人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内外一心,向打造品牌校园的目标迈进。”农广钟如此说。

    华侨中学校长王政旗:

    发扬华侨精神 打造“数字校园”

    华侨中学和华侨有着很深的渊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实践,华侨中学树立了“爱国、勤奋、务实、创新”的办学思想,形成了“乐教、会教、善教、因材施教”的教风和“好学、勤学、巧学、自主求学”的学风,确立了具有创新意识、合格加特色的学校办学目标。

    “近几年来,华侨中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华侨精神的支撑。华侨那种白手起家的精神,是全校师生最大的精神财富。”王政旗说,当前华侨中学的主要工作还是继续发扬华侨精神,并使之成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王政旗表示,华侨中学今后的发展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打造“数字校园”。华侨中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之中,摸爬滚打,很多的工作都是凭借经验,而这些经验基本都是前任或者是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摸索以及学习模仿中取得的,很不规范,不系统,打造“数字校园”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此该校将会制定学校各个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将其长期固定下来,不管以后谁当校长,这个大的方向不能变。目前这个“数字校园”正在着手创建,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且引进现代科技。

    第二: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承是肯定的,但是创新是关键,学校要从学生刚入校门就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开设数、理、化兴趣班以及科学实验小组,让学生在初中三年里,播种下科学创新的种子。 

    港口中学校长熊绮文:

    让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氛围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港口中学创办于1988年,至今已有25个年头。这25年来,港口中学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一所省一级学校,从一所简陋的城郊学校发展成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设备极具现代化的一所数字化学校。

    在这些成绩面前,港口中学接下来该如何对这些文化加以传承?如何把学校办得更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形式,重点在于如何建设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具体目标分三个阶段:

    一、让所有学生能够立志。意思就是让全体学生拥有梦想,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有了学习,才能够担当。也就是,必须有了今天的学习,你才能够担起明天的重担。

    三、有了担当,你才会拥有你的未来。让所有学生牢记“今日的学习,明日的担当”。

    这三点也将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让每位学生认清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江华小学校长丁必聪:

    求稳 求实 求新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考虑到学校的文化积淀,江华小学今年要做到六个字:求稳、求实、求新。”丁必聪说。

    目前要静下心来,深入了解江华小学的发展历史,把握其办学理念。只有把根扎在江华小学的土地上,吸收原有的办学理念,江华小学今后才能在高位上继续发展。江华小学的根就是“融贯中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如何在根的基础上去发展,使江华小学这棵大树吸收阳光雨露,更加枝繁叶茂?这就是创新的问题。为此,江华小学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做大联盟。江华教育联盟的架子已经搭建起来,今后还要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全面促进各成员学校的高位均衡发展。

    二是做强特色。要将江华小学外语教学特色的外延文化和内涵发展一起打造,使特色更加鲜明,品牌更加突出。

    三是做活内涵。语文、数学等各方面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继续做活。

    在传承“融贯中西,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将打造“三味”校园(有品味的校园环境、有情味的学习生活、有趣味的开心活动)和“四情”教育(面向世界的情怀、热爱祖国的情操、关爱他人的情感、天真活泼的情趣)。丁必聪说:“我想,只要将根与枝叶的关系把握好,就能让江华小学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让江华小学在创新中得到跨越,让江华小学继续升华。

    实验小学校长黄艳:

    发扬与传承“紫荆文化”

    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更是育人成才的根基。实验小学历经26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紫荆文化”体系。

    “紫荆文化”围绕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学校核心文化理念进行构建,以五片花瓣寓意五种情怀,“六意五育”为基础。“六意”指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热情、爱国情为基准;“五育”即以德、智、体、美、劳为培养所在,形成学校对学生的六种发展目标,即“成长至乐,智慧至心,和谐至美,奋斗之至,攀登至气,民族至魂”。这彰显出紫荆花的朝气蓬勃、超越自我的精神,也因此形成了“博学多艺,和谐至美”的校训。而“紫荆文化”至美的理念,也与蓬江区“本立道生,止于至善”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校长,我觉得我有义务与责任发扬与传承实验小学的‘紫荆文化’,把文化做成品牌,把实验小学办成名校。”黄艳说道。为此,实验小学现阶段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认真分析校情,处理好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发展的优势与改变劣势的管理策略。

    二、科学做好规划。让学校的发展区域得到正确的定位,引领学校的发展。

    三、真抓实干。严格践行蓬江区“本立道生,止于至善”的特色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以多彩德育为核心,多彩课堂为基础,多彩课程为框架,多彩生活为基点,以多彩人才为追求的多彩教育特色,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彩教育天地,让实验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并快乐成长,做多彩的自己,成就最好的人生。

    北郊小学校长梁又晖:

    以“和”、“美”打造蓬江窗口学校

    “作为一名新校长来到北郊小学,如何传承与创新,我认为应该分五步走:寻找历史,挖掘优势;校本研究,提出设想;集思广益,科学论证;丰富内涵,形成体系;反复实践,止于至善。来到北郊小学的两个月以来,我校实行了前两步的工作。”梁又晖说。

    寻找历史,挖掘优势。北郊小学成立以来,书法、文化阅读、阳光德育等项目成了学校的优势项目。

    校本研究,提出设想。北郊小学与蓬江区有着深厚的渊源,承担着蓬江区教育窗口这样一个重要角色。从学校来看,学校有一半属于外来工子弟。老师方面,教师队伍虽然团结,但活力还是不够。

    那么针对学校的这些实际情况,结合蓬江人“包容和谐,务真求实”的精神,以及“本立道生,止于至善”的核心理念,北郊小学提出了“和”与“美”的概念。

    梁又晖说:“老师队伍除了和谐,还需要至美,至上的这样一种渴望与境界。学生方面,外来工子弟如何真正融入蓬江区,需要的是一颗包容的心,达到至和的境界。而北郊小学校园的精髓文化也是‘和’。光‘和’显然不够,至和还要至美,至美还要善美,美更要达到止于至善。有了这种人生境界,我们才能达到蓬江区教育止于至善的理念要求,所以在做学校规划时,我们重点思考了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办一所怎样的学校?这两个问题。”她最后总结表示,北郊小学的初步构思就是培养和谐发展,各美其美的蓬江少年,而学校则将要办成一所和谐美丽,优质有内涵,能够体现蓬江教育的一所窗口学校。

    培英小学校长吕毅玲:

    注重“绿色德育”、“绿色教育”

    坐落于江门市区东面的培英小学有着百年的历史。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英小学培育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以“信、望、爱”为校训,以“白、绿”为校魂。在这种文化的熏陶教育下,培英小学的学生始终保持纯洁、高尚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培英小学一直以打造‘绿色德育’为自身的办学特色,历经多年的沉淀,在‘人人发展,发展人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绿’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吕毅玲表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深入传承“绿”、创造“绿”,把“绿色德育”延伸至“绿色教育”,在“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更高的层次。  

    吕毅玲认为,绿色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绿色管理、绿色课堂、绿色读书、绿色实践。绿色管理是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绿色课堂是优化学校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绿色读书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并且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绿色实践是在课堂内外,要大量参与动手操作,利用学校周边的优越地理环境进行社会实践和义工服务;绿色教育是让学生在培英大家庭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