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久在股市混迹,越容易犯迷糊。比如,股市是有效市场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似乎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巴菲特和芒格都严厉地批评过有效市场理论,并认为这是一个“脑子坏掉的理论”,巴菲特曾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
价值投资者很熟悉这句巴式格言:股市短期是投票机,而长期是称重机。意思是股市短期无效,长期有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未来”是“现在”的长期,那么,“现在”不就是“过去”的长期吗?现在的市场有效吗?
有人会说,中国股市历史太短,“现在”还不能代表以前的“长期”,就算如此,那么,20年或者50年之后,中国股市就能有效了吗?价值投资就会失效了吗?“差价投资”真的就“硬道理”了吗?
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现象主义者”,相信“存在总是合理”。照此思维模式,在股市中本来应该追随有效市场理论,相信“市场总是对的”,“波动性就是风险”等等。但是,我却坚定地采用了传统的巴式的价值投资方法在股市之中谋生。对此,我不停地寻找这对矛盾之间的转换逻辑。
早在去年9月7日,我就为了寻找答案,在微博中发出如下疑惑:“本人久在股市混迹,经常会犯迷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有效,越接近内在的价值,还是相反?或是随机而不确定?具体地说,现在的2500点,与以往的大致相同点位,个股之间的比价已是天壤之别,那么,哪一次与“真相”更接近呢?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位思想深邃,言语锐利的朋友回复道:“我觉得股市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如果这个国家越来越聪明,那么股市也越来越有效,如果国家一直是混沌未开,股市也是稀里糊涂”。
这一位显然是个悲观主义者,他说:“别想了!人类今后就是住在火星上,市场也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有效,越接近内在的价值,否则股市可以消亡”。
这是一个用超过15年的良好投资业绩,证明市场是可以战胜的,既选时也选股的,非常成功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回复:“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每个2500点都是真实的,但却又不同”。这一答案很哲理,我却依旧云里雾里,呵呵
以上的感慨是看了一条题为“做差价是证券投资的‘硬道理’”的微博而发。也许这个春节过得太懒散,这篇博文也写得有点散乱,形散神也散,哈哈,在此恭祝各位朋友:
龙年兴旺,身体健康,快乐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