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产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
高安陶瓷产业管理人员、机修工、电工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对员工的素质尤其是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过去的管理只要能管住人,能带动一帮人干活就行,比较单一粗放;现在的管理不仅仅要管住人,而且还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各个环节,理清各种思路,向精准精细化靠拢,不是大概大约差不离的估算,而是要拿出数据拿出理由来分析判断。赶鸭子上架,厂内突击提拔,匆忙上阵,在其位但不一定能够谋好其事。一名优秀管理人员、一名熟练机修工(电工)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素养、学习态度、进取努力程度,同时外部环境的塑造促成也是很重要的。
二、陶瓷产业招工难已突显。
建陶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大、用工密集型的行业,其中普工占整个公司的70%左右,而管理层只占据一小部分,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大中专生来说,供其选择的岗位有限,而且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管理层岗位则要求有经验的生产技术、营销管理人员。
目前,高安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储备人员,甚至一些没有计划上生产线的企业,也依据岗位储备了一些人员,以缓解用工高峰期人员的流动。像这样提前几个月储备普工的现象是高安建陶企业缓解招工难的一大特色,尽管成本增加了,但是,很多企业都认为值得,公司花钱培训员工,而且也缓解了投产时的用工需求,一举两得。
三、陶瓷产业投资变为“投机”。
有财大家发,喜欢跟风,爱凑热闹。把钱投进去容易,但能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能不能持续发展?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
高安建陶产业确实有人挣了银子,但也是媳妇熬成婆熬出来的。运行困难时、市场低迷时不放弃、不抛弃,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旦时机到来,刚巧踩到了前进的节拍上,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高安民间资本流向陶瓷产业是风气使然也是习惯使然,光看见有些人挣大钱的时候,没有看见有些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日子。懂得陶瓷行业吗?了解瓷业发展规律吗?机器运行的时刻考虑过销售布局的点在何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高安开工上马的陶瓷企业,也并非家家日子都好过,管理混乱、配置人员到不了位、开工不足、产品不对路、库存积压过多现象不是没有。一个地方,当财政投资资金过分集中在一个产业项目上,那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市场出现疲软,将影响地方政府整个就业形势、税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平稳发展。三思而后行。想明白看清楚再投入。击鼓传花,找准点很重要。
$ P6 f5 B, S7 T$ g, H5
G% A6 J* X
四、陶瓷产业“五小时商圈”难以突破。
高安建陶产业由于历史的沿革和现状等方面的原因,产能属中低档建陶产品,是当前最为“适销对路”的产品。
高安建陶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特征的性价比优势,把周边500公里以内纳入了销售的辐射半径,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汽车运输能够快捷便利到达的“5小时商圈”,再向外延伸,高安陶瓷产业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近几年,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纷纷建起了建筑陶瓷厂,所生产产品同样瞄准了当地中低档市场。高安瓷砖原本的价格优势,在扣除运输成本以后荡然无存,市场份额逐渐被抢占,销售半径一再被压缩。
五、高安陶瓷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从外地来高安投资的陶瓷企业,大多是知名企业,新明珠、新中源、欧雅陶瓷、英皇卫浴洁具、恒达陶瓷等企业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从企业的VI、营销模式,到展厅设计,都有一整套成熟的体系,给高安当地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思想碰撞。现在不少高安企业也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但是比较令人困扰的是当地企业生产设备多少有些跟不上趟,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瓷砖,而更换设备的成本又过于昂贵,动辄数百上千万元。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石,没有好的产品,品牌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高安当地的一些品牌,在市场已拥有较高知名度,但目前仅仅属于区域品牌。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高安陶瓷产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品牌之路是必由之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六、高安陶瓷企业先锋必然产生。
高安陶瓷产区融合了多元发展因素,体现了国内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诉求。高端研发、中低并存的产业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转型的重大关头,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创造过渡。高安本土陶瓷企业,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借鉴身边典型,扩大思维视野,尽快实现原始积累型向科技创新型、依托型向自主型企业的过渡。
解放思想,黄金万两。管理方式的解放,用人机制的解放,创新模式的解放,改变过去“小企思维”办“大企规模”的格局。老板的性格即代表企业的文化,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企业出了问题最终是老板出了问题,改造公司首先是改造老板,提升企业首先是提升企业负责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些善于思考、勤于学习、敢作为敢担当、具有社会道义感企业责任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老板管理的企业势必成为行业先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