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厚坤
厚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10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必须有流派传承

(2011-03-16 20:34: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关注中医
 在历史长河中灿烂绽放的中医学术流派,其盛况曾经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术门派。然而目前的局面却是近半凋零,仅上海的传统中医流派三成已经断流。眼下,从中医业界到政府机构,流派传承工作正以各种形式展开。

W020101029346132228702.jpg/

  现代教育模式传播的只是中医学的“共性”,最具中医特色的“个性”却未能承续。 

  今年9月,我国举办的首届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就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凸显的不仅是流派传承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基础性地位,也透露出一股危机与紧迫感。 

  中医流派分寒热温三带 

  中医流派可追溯远至古代的众多中医大家,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金元以后各大医学流派愈发昌盛。要认识流派,不妨先借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及其“门派”去对照理解:有“掌门”、有学生、有“独门绝技”。历史上著名的中医流派,如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等,都曾有声名远播的代表医家,有学术特色及著作,有为众人认可的临床疗效,对其续存最重要的还是有大量的学生。而门派之间总难免清晰划分界限、有优劣之争,这作为发展动力之一,从格局上也推动了中医学术的“百家争鸣”。 

  但与武术门派不同的是,中医流派的形成还与我国自古以来客观地理上的幅员辽阔有关,对照中医理论可划分为寒、热、温三带,各地医家诊病用药均以当地水土气候、人群体质为依据,因此中医在向不同地域发展时必然需要“因地制宜”,在不断遇到新问题的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最终成就了中医学术的特色生长。 

  长期以来,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学术间的争鸣与渗透,都客观促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并表现为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特色。 

  中医的承续与新机遇 

  “流派一定要有人流动起来,一定要有继承人。”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主任徐敏华这样向早报记者表述流派之意。传统中医的传承方式一般是两种:“师带徒”式的师传,或者“父传子”式的家传。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然而,用现代教育模式去复制传统的特色中医人才,传播的只是中医学的“共性”,最具中医特色的“个性”却未能承续。 

  徐敏华说,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教育中并不包含“中医流派”的教学内容,对于有迫切传承需要的近代各科中医流派,学生们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一来,许多曾经闻名一时的流派难免会逐渐萎缩、断流,再加上西医学的直接冲击,目前的中医学术流派可称得上“内忧外患”。 

  “中医流派太源远流长了,我们现在更多在做的是近代流派的传承工作,尤其是上海曾经汇聚了江浙乃至全国的优秀医家。”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54家海派中医流派中,已有17个流派失传,11个流派正濒临断代失传,妇科四大家仅存两位传人,一些中医世家嫡系传人也在退出中医事业。 

  中医学传承的工作,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与开展,比如山东就办出了传统班,一个学生至少要配10位以上的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推出了师承学位教育,强调对著名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然而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则更加要求学术思想的有效发扬和发展。 

  “我们从一开始想到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介入继承工作,建立计算机信息库,将医案先记录下来,再从中分析、提炼,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徐敏华说,“这是在做一个历史回顾,追溯流派的发展和真谛。” 

  谈到基于信息技术的流派传承工作,上海岳阳医院院长房敏评价其价值:“第一,是重要的资料保存。比如针灸、推拿虽然没有处方形式,却能保存为音像资料。第二,总结所有医案进行分析,让医学生们接触到凝练出的精华。第三,继承人定期总结跟师心得,典型医案分析,这种成长方式必然相对较快,也体现了流派教育的有效之处。” 

  当然,流派传承的操作难度让实践者都深有体会。“传人和继承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要求继承人有扎实的中医功底、热爱中医事业,在学习中能领会老师用药的特点、内涵。将来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有进有出,形成压力。”徐敏华说,这项工作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