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伤寒杂病论》?
(2010-11-12 10:44:47)
标签:
健康 |
分类: 关注中医 |
后世名医钱乙,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吴又可,叶天士,刘完素,王肯堂,张从政,王清任等皆结合当时的运气,提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论,并在当时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其医学著作也应运而生。刘完素好用寒凉,李东垣善于补土,朱丹溪长于滋阴,到了明清之际又出现了占据中医领域半壁江山的温病学派,皆天数使然也。所以,你在看他们的著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运气的大背景。也许离开了那个大背景,这个理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全球大运20年一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2003年非典时期与吴又可著《瘟疫论》的大背景相同,所以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吴门医派传人——邓铁涛重用板蓝根,使抢救回来的病人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这就是中西医疗效的差别。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只是现在运气已经变了。我们又回到了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伤寒疫病横行的时代,---“家家有僵死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
汉南阳张机秉承道家法脉,渊源有授,在商相伊尹《汤液经法》和《桐君采药录》的基础上,撰著了千古不朽之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其方经过了一千八百年的临床检验,疗效被历代名医所称颂,仲圣遣药配方之精,虽历两千年而无有能及者,所以,崇尚仲景学说是理所当然的,医圣之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仲景之后,有病于寒者,得火而喜
然我中华正统医学何在?湖南刘昆湘刘仲迈二先生在为《伤寒论》作注时道出了仲景学说的精髓:长沙之学,盖用法而不执方,平脉辨证,相体定治,法由体异,方以证成。
仲景有云: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仲景先师又举例说明如下: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为了鼓励学员使用经方,弘扬我中华真统医学。站长开辟了《经方方药》版块,今后200多首经方都会分别开贴,每一首经方帖子里面的内容主要为使用得比较成功的医案,方便学员在打算使用某一首经方时参考。 所收录医案要求:
1,最好有诊疗日期 ,发病日期,看病日期,大概的地域。
2,病人性别,年龄 。
3,以经方原方使用或原方的合方使用或稍有加减,加减过多必然失去了经方用药少而精的价值,这样的医案不会被收录
自古以来,用经方加减的多,原方的少。方正相对,经方神效。有效必一饮见效,擅自加减,不知经方组方的原则,必失仲景先师本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