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等符号“≌”的起源

(2012-02-28 17:01:42)
标签:

杂谈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涉及的有20多个,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书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茉布尼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北京人教版初三年级学到],用“≌”表示全等.这就是全等符号“≌”的起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