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不是目的 打车软件未来去哪儿?

标签:
腾讯阿里打车软件嘀嘀打车快的打车 |
分类: 互联网评论 |
从去年开始,有关打车软件的新闻可谓“此起彼伏”,从嘀嘀到快的,从烧钱补贴到争抢用户,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趋势,不争个你死我活不罢休的架势。打车软件们争先恐后的占领市场,唯恐人后的不断烧钱。到底是该见好就收,还是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打车软件的未来又在哪里?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写过一首叫做《海燕》的著名诗歌,其中有句话被很多人所欣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确,现在打车软件可以说已经经过了第一轮的“暴风雨”,从吸收融资到烧钱补贴,从抢夺用户到占领市场,打车软件的疯狂行为,的确对打车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比如,支付宝和快的打车就联合推出了关联服务,即每次使用支付宝付车费,司机和乘客都可获得10元钱的奖励。这些奖励将在打车后的3—5个工作日内直接划入到用户的支付宝余额中,不限制使用,购物或者提现都可以。而嘀嘀打车则与微信达成合作,使用嘀嘀叫车,通过微信支付的乘客将得到10元奖励,司机也可以得到10元奖励。
这样的优惠,对于具有短途打车需求的乘客吸引更大。如果精打细算之后,有时候不仅不用花钱,可能还会赚钱。笔者的一位媒体朋友,最开始只安装了嘀嘀打车,当她听说支付宝和快的也能提供相同服务和优惠后,便立刻下载了一个快的打车,现在两个软件同时使用,据说赚了不少。如此看来,正是因为打车软件们近乎疯狂的烧钱行为,才有了今天包括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们都能获益的最终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烧钱行为能够让用户得到切实的利益与实惠,倒应了中国那句古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表面是打车软件之争,背后是巨头之争
所谓富不过三代,即再富裕的家庭,也最多只能支撑三代。现在打车软件就像是躺在金矿中的新生儿。据了解,嘀嘀打车的融资额总金额已经高达一亿美元。其中,中信产业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其他部分机构也参与了投资。快的打车方面,仅在2013年4月完成融资800万美元,并在2013年11月,获得阿里跟进投资的近亿美元。
事实上,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背后东家不难看出,表面上是两家打车软件处于“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但背后实际上却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战争。能够被腾讯和阿里都相中的行业,其背后一定潜藏着巨大的商业利润和价值。既然如此,打车软件的未来出路何在?钱烧完之后,可以做点什么?
1、一轮激战之后,双方应该都积累了一些用户并占据了一部分市场。烧钱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培育市场,这当中,司机和打车软件公司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所以,打车软件公司的第一桶金,可以和司机或出租车公司进行分成。这有点像互联网行业中的广告模式,为点击付费,现在则是司机为成单付费。
2、上文提到,腾讯和阿里如此看重打车软件,是因为看中了其中O2O的商机。打车软件是最能与O2O进行结合的,移动支付目前在国内方兴未艾。通过打车软件来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其意义要远远超过烧钱本身。一旦用户习惯养成,或者依赖于移动支付来完成相应的付费活动,那么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都将赚的盆满钵满。
3、通过打车软件,带动其他业务发展。据悉,嘀嘀打车已经和腾讯游戏达成合作。凡是通过微信支付完成车费支付的用户,将可以获得腾讯游戏中的高端装备。这实际上是游戏和打车软件之间,以跨界营销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深度整合。腾讯游戏可以这样做,别的游戏公司为什么不行?
4、基于O2O应用入口的原理,打车软件可以围绕打车用户做精准营销推送。届时,目的地周边的生活服务信息将一览无余。餐厅、电影院、KTV、商场……由此引发的消费需求带动的将不仅仅是线上,更有可能带来线下的转化率。
显而易见,打车软件之间的烧钱战争,的确给出租车司机和用户带来了短期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钱可以烧得更猛烈些。然而,从长远利益考虑,打车软件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依托于强大资本的情况下,将本身产品和业务与身后大佬们的业务和模式相结合,这或许才是打车软件的未来出路!
----------------------------------------------------------
本文作者系作家、评论人、自媒体
关注互联网、IT、科技、汽车的新鲜事【微信公号:ksms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