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应用频遭下架 网络监管亟待加强
(2013-05-21 21:49:02)
标签:
市场网络中国互联网个人隐私环境it |
分类: 移动互联 |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手机应用成为与用户关系最密切,最受欢迎的应用。虽然全世界已经拥有160家应用商店,数百万的应用,但毋庸置疑,苹果App Store仍然是最风靡的应用商店。将近500亿次的下载足以说明问题。然而就在这许多应用之中,百亿次的下载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中,刷榜单、窥隐私、盗版权等新闻不绝于耳。连360这样号称国内最安全的应用,却也多次遭到苹果下架。声名狼藉的背后,到底是谁的过错?对于如此脆弱的移动网络安全,用户可以做些什么?相应法规又应该做点什么?
无论苹果还是谷歌,作为手机操作系统提供商,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和API功能接口具有完全控制力,因此在监管空白的情况下,应用程序可以调用很多用户个人隐私。360手机应用作为一款具备安全清理和优化功能的应用,自然要获取最大权限的手机控制权,才能确保其相应功能的实现。而这当中,就有可能进入苹果划定的“雷区”。于是,一方布雷,一方扫雷的情形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说,360与苹果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前已经有消息称,360通过调用苹果不允许的API,接触到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和系统底层操作,已经存在泄漏隐私的问题。
与以前的手机不同,现在的智能手机更像是缩小版的笔记本。私密短信、通话记录、各种照片和视频都会存入其中,随着手机中有关用户个人隐私的内容越来越多,如果苹果放任360,个人隐私和泄露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而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用户最担心的还是金钱损失和隐私泄露。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用户只能干瞪眼?相应部门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事实上,用户是手机的持有者,从自身出发进行约束尤其重要。这就要求用户擦亮双眼,认清应用来源。对于陌生或者不确定的应用,拒绝安装。此外,保持良好的上网和使用习惯也颇为重要。不过,虽然用户的行为会对手机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想真正遏制隐私泄露的话,还得需要从源头治理。
首先,应用商店在自我管理上,应该更注重对用户权益的保障,加强相应监管。构建全面的应用商店监督体系,对应用商店经营者的经营资质、内容审核责任、应用开发者管理责任、用户信息保护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市场环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我国相应监管部门,应该针对中国独有的环境“因地制宜”,构建本土化应用发展体系,并引导应用商店适应中国互联网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用户权益,避免个人隐私泄露风险,推动行业和市场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