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无辜中枪 Cookie应该由谁来决定?
(2013-03-16 20:34:02)
标签:
中国互联网页面无辜浏览器关键it |
分类: 社会热点 |
3·15,一个“神圣”的节日。十几年前,每当都了这一天,3·15晚会总能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真实反应社会现实,并曝光一批问题企业和产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前行,3·15也逐渐变了味道。在非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眼里,3·15成了“排油节”;而在众多传媒和业内人士看来,昨天的晚会好似一场“闹剧”。苹果、大众和黄金都不提,单单一个Cookie就令网易躺着也中枪。那么,到底什么是Cookie?Cookie应该由谁来决定与判断?
昨晚的3·15晚会指出,网易邮箱涉嫌收集用户信息,并将之用于商业用途。其中一个重要证据就是Cookie。对于很多互联网的小白用户,可能不太明白什么是Cookie?这个Cookie为何如此重要?到底能用来干嘛?
实际上,Cookie就是一个用于身份识别的协议数据,网站依靠Cookie来界定用户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讲,Cookie的确属于隐私的一部分。所以,当网景公司在1993年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规定了Cookie的源文件只能保存在用户本地,网站只有识别、记录和使用的权利,而没有更改的渠道。如果没有了Cookie,在网上“用户”的身份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你的隐私一丝不透的话,那么在网上压根就没人能够认识你。在很多网站和互联网应用中,都要用到这一技术。比如,登陆微博,每刷新一次,就会被提示重新登陆,因为微博网站在没有跟踪Cookie的情况下,不能知道第二次访问的,究竟还是不是第一次访问的你。所以你的网页必须不停登陆、刷新、登陆、刷新……更重要的是,Cookie是改善信息时代的一种技术,它是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用来改进服务、记住用户选择的工具,Cookie当然有被滥用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就等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家网站都有可能被黑客攻破挂上木马,是一种泛质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网站在做信息分类或广告呈现时能够放置一个“不再显示”的按钮,这亦是通过Cookie的记录功能实现的体验优化。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用户已经明白,Cookie无非就是一种便于身份识别,提升上网速度和优化网络体验的一种技术。很多互联网公司,无论中外,无论规模大小,无疑都会使用这一技术。如果说网易拥有了大量的个人用户Cookie信息,那么谁宣称自己用户数量过亿,谁就都有可能拥有这些上亿的Cookie信息。显然,3·15晚会不瞄别人,只冲网易开枪自然有其原因。就算晚会中提到的,FTC惩罚Google的案例,从专业角度看也有一定问题。之所以Google罪名成立,不是因为它收集了Cookie,而是Google绕过了苹果电脑上Safari浏览器的隐私设置,用户本来是可以在浏览器中设置拒绝接受Cookie的。也就是说,如果用户不反对,那么未经允许获得Cookie的行为,致使网站本身获得Cookie的行为并没有问题。
事实上,3·15以Cookie说事,多少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包括美国等众多国外互联网公司对于Cookie一事都有涉及。如果谷歌不获取用户的Cookie,那么如何做到精准营销呢?精准营销的背后,既意味着商家可以盈利,也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取到最准确,自己最需要的产品和信息内容。如果Amazon不知道用户的Cookie,那么如何给访客推荐最合适的商品呢?没有了推荐,用户像无头苍蝇乱翻乱点,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如果Facebook不懂用户的Cookie,那么多精彩的应用和好玩的游戏,不知道要多久以及怎样才能被开发出来?全球用户也就只能对着干巴巴的页面发呆了。
说一千道一万,Cookie只是一种方便用户上网的技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没有权利使用或将之用于商业用途。相信拥有多年品牌积累的网易自然是深谙此理。就好像李开复在微博中所说,关于Cookie,绝不是单纯网易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应该将由用户来决定和判断。只有当告知权、信息权、隐私保护等权利真正立法,并得到落实,中国互联网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