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科幻的电影,这是一首海德薇的旋律,这是一个魔法的世界……”
哈利波特的故事令人沉迷,哈利波特的世界让人向往。有关哈利波特的小说和电影在全球哈迷心中激荡起不小的涟漪。《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作为被认为是哈利波特故事的终结篇,在经过几年的拍摄之后,终于面世。导演将整部电影分割成两个部分,(上)已经于2010年9月上映,(下)也将于2011年7月登场。对于哈迷来讲,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是个单纯的小说或是电影,而是一个被精心打造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几乎包括所有科幻因素,无论是华丽的特效技术,紧张的勾魂场面,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都为这部让观众期待许久的电影增加了诸多亮点。然而在整个小说,乃至整部电影的背后,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哈迷们既从中感受到魔法的魅力,也同时感受到人生的许多真谛。使得《哈利波特》整部电影,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主题和非凡的价值!《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7部,也被认作是该系列的终结(另有报道说罗琳并不打算让哈利波特就此完结)。电影版上集中主要讲述了伏地魔准备彻底干掉哈利•波特以绝后患,哈利波特的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受伤或是牺牲。但因为与伏地魔“心灵相通”,在很多时候哈利能“看到”伏地魔的所为,而伏地魔也能感知到哈利的想法。正当哈利三人组(哈利、罗恩、赫敏)被搜罗队抓到,送往黑城堡的时候,小精灵多比机智的挽救了众人。然而多比也被利刃扎进心脏,并最终倒在了哈利的怀里……
整部电影节奏紧张,故事情节奇妙玄幻,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时刻吸引着观众,每一个声效都在震撼着观众的神经。导演根据原著通过对哈利波特、罗恩、赫敏,以及伏地魔、贝拉特里克斯、马尔福等人进行刻画,将神秘莫测的魔法世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再一次展现在哈迷面前。整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声画语言也是独具特色,可以说让哈迷们在读过小说之后,重新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哈利波特!
虽然只是上集,但是整部电影仍然长达145分钟之久。在这当中,有些镜头语言值得称道。第一处出现在电影的24分钟左右。哈利波特为了避免更多无辜的人因为他而遭到伏地魔的毒手,于是决定离开大家,独自去寻找魂器。正当他离开大家,走出房子的时候,始终陪伴在哈利波特身边的,有些憨憨的罗恩紧随其后,及时出现并劝回了打算独自离开的哈利。此处,导演选择使用来回切换的中景镜头进行表达。这组中景镜头,恰当的诠释了哈利和罗恩所处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展的背景和契机。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组镜头,明确的体现出哈利与罗恩的人物关系。哈利因为担心再度伤及无辜而执意离去孤军奋战,然而罗恩显然更加关心哈利的安危,并且十分理智的明白,没有赫敏,他和哈利什么都做不了,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说就是:“你疯了吗?没有赫敏我们活不过两天!”这句台词的设置,既是出于罗恩对于哈利的关心,也是出于对于他们三人自身实力的冷静思考。导演将哈利的彷徨与无助和罗恩的冷静与理智通过这组中景镜头很好的表达出来。其实在前几部电影中,我就经常思考哈利、罗恩、赫敏之间的关系,三人从小到大在一起学习、生活。因为伏地魔,他们三人的命运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三人都已经成年,除了要面临来自伏地魔的威胁,也会面对一些来自人世间的状况。比如罗恩曾经吃醋赫敏对哈利很好,比如哈利不懂得该如何处理他与赫敏之间的关系,比如赫敏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罗恩,该如何帮助哈利,等等。我想这3个人物的设置,恰恰是小说作者的有意为之,尽管哈利是主要人物,赫敏和罗恩看上去像是“次主角”。但是小说作者并没有忘记赋予罗恩和赫敏灵魂与智慧,也恰恰是这种有意的设置,使得罗恩和赫敏在某些情况下更加独特,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加重要!这点在后面罗恩毁灭魂器片段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紧接上文,101分钟时,《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最为高潮的部分出现了。因争吵而离开哈利和赫敏的罗恩被一道神奇的光带到了哈利身边。而此时的哈利也被神奇的光指引着找到了能够毁灭魂器的宝剑。于是哈利让罗恩来毁掉身上所佩戴的这个魂器。显然,罗恩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但是哈利仍然相信罗恩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一出“想要战胜恶魔,必先战胜自我”的好戏随即上演。导演使用不同的近景镜头切换,一会是哈利恶狠狠的说道:“你妈妈更愿意我成为他的儿子!”一会又是赫敏带有挑衅性的:“哪个女人会要你,你什么都不是!”的侮辱性言语。而这些都是魂器被打开后,恶魔释放出的幻象,用来迷惑罗恩。导演随即将镜头给了罗恩,一个关于罗恩的近景镜头,既显出了罗恩仇恨的表情,同时也体现出他复杂的心里斗争的过程。尽管哈利在旁边不停的告诫罗恩那些都不是真的。但是显然罗恩在面对这些有如刀割一般的语句时,内心难免会产生动荡。这里不得不佩服小说作者的高明,虽然是科幻小说,虽然讲的是魔幻故事,但是小说作者为这部电影添加了很多人性要素或者说是人文思考。罗恩所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一个芸芸众生都有可能面对的。这里既包括对于一个人价值的判定,也包含对于一个人能力的解读。小说作者和导演,将人性最为丑陋的一面妖魔化,通过魂器中的恶魔进行展现。从而引发读者和观众对于自身,对于人性的思考、探讨与理解。让人们能够明白,可能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与邪恶,但是正如那句话所言:“世上还是好人多!”整个世界仍然充满友爱,充满和谐。“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我”恰恰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挖掘与反思,让人们懂得了“要想战胜恶魔,必先战胜自我”的道理。罗恩也并没有让哈迷和观众们失望,顶住诱惑与压力,最终挥剑毁灭了魂器,之前的种种也有如烟消,有如云散。
虽然是国外的科幻电影,但是显然导演对于通过利用不同新奇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做足了文章。在电影第111分钟左右。导演令哈迷们眼前一亮,用一段颇有新意的,类似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导演先是将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虚化,只用一个看似单薄的剪影来进行表达。随着不断切换的镜头,故事进展严密而有序。如此的展现与处理,既让观众看出新意;同时也表现出了这段故事的重要性,使得人们有过目不忘之感。能够引起观众观影兴趣,加深这个故事给广大观众留下的印象。而关于故事本身,可点评的内容也是颇多。首先,这个故事讲述了哈利波特故事中很重要的三样东西——死亡魔杖,起死回生石,隐形斗篷;其次,这三样东西被三兄弟所拥有,通过三兄弟与死神之间的一段故事,清晰的介绍了三样东西的由来;最后,这三样东西对于后面故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而这里作者之所以安排三兄弟这样一个关系,不免让人联系到哈利、罗恩、赫敏这三位主角,同样是三个人,这三位主角又将在后面的故事中有怎样的遭遇和邂逅呢?作者和导演给大家留足了悬念,等待观众在下集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电影的最后,第129分钟,为了营救哈利等人的多比被贝拉特里克斯的匕首扎中心脏。而哈利面对即将咽气的多比,无力而无助。导演用了一个近景镜头,将手托多比的哈利涵盖进去。这个近景镜头既表现了哈利与多比之间的人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多比奄奄一息,即将死去的悲惨命运。而伴随着哈利的抽泣和多比微弱的声音,让观众在整部电影中再一次感受到震撼。这种震撼既有来自于多比忠心护主的勇敢;也来自于对哈利无能为力的同情;同时也引起了观众对于生命,对于牺牲再一次的理解与思考!多比作为一个精灵,之前一直是魔法师的奴仆地位,而在结识哈利之后,多比第一次被从奴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有了自由。哈利既是多比的主人,也是多比的朋友。在很多关键时刻和关键情节中,多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比虽然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贯穿作用,对于故事背景起到了衬托作用。而从多比这个小人物的身上,也再一次看出了国外作者和导演的一种风格理念。尽管大家都喜欢并且乐于关注大英雄,但是像多比一样的小人物,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多比的及时出现,哈利等人恐怕早就被送到了伏地魔手里。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弱小,但却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设置,让整部小说和电影都充满了人情味。观众在关心像哈利波特这样的主角命运时,往往更加关心像多比这样的小人物的命运。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大英雄只能有一个,而我们在社会中,更多时候是像多比一样的小人物。多比的出现,让我们感觉真实,感觉亲切,感觉到了哈利波特电影之外的某些东西在熠熠生辉。
前面有提到,尽管《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被认为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终结篇,但是其作者J.K.罗琳似乎并打算让他完结。相信即将上映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集一定会更加精彩。显然,无论是对于人性的思考,还是对于“想要战胜恶魔,必先战胜自我”的精神解读,又或是对于生命,对于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感悟太多太多,这不仅是一部哈利波特的成长史,更是一部让广大哈迷找到光明,认知自我,重新理解人生的魔法史书。
影评为本人原创,相关内容,未经允许,不得抄袭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人保留任何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