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歌:商业逻辑为什么排斥社交网络?

(2011-04-20 14:44:18)
标签:

谷歌

社交网络

社交网站

傲慢与偏见

破坏性

it

分类: 网络产品

http://7.p.aiganggu.com/7dfb6662177327aeb95451a1069c631a.pic

 

在几乎所有少年击败巨人的商业故事背后,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被人解读为傲慢与偏见的片段:IBM曾忽视了微软为其提供软件产品的建议,雅虎则干脆地拒绝收购谷歌。管理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将其系统地归结为创新者的两难:在位的领先者会合乎逻辑、“正确地”拒绝破坏性创新,从而被后来者所击败。

谷歌与Facebook的故事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解读,社交对于搜索的“破坏性”的确有些令人始料未及。不过,社交网站在谷歌眼皮底下崛起的背后,还包含着谷歌对于社交网络逻辑的内在排斥,社交网络从根本上不符合谷歌对于算法的信仰;但不去应对,又让谷歌显得无视互联网的潮流趋势,并最终还是无法回避社交网络的挑战。这种矛盾让谷歌在面对Facebook的挑战时,难免进退失据。

谷歌去年曾经推出基于谷歌邮箱服务的社交服务Buzz,并且在Gmail用户中进行推广。Buzz可以自动找出用户在Gmail中最常联系的好友,并产生类似于Facebook的关注和被关注名单,一位Buzz服务的“被用户”在Twitter上发牢骚说:“感谢Buzz,我现在正自动关注自己的三个前女友,真是活见鬼。”

这个故事很微妙地反映出谷歌式的工具式思维在社交服务中难以掩饰的笨拙。谷歌对于社交服务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谷歌就已经拥有谷歌工程师开发的社交网站Orkut,但却一直游离在核心业务之外。2007年6月,Facebook刚刚宣布它对外部软件开发商开放不久,谷歌就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来研究如何应对社交网络的挑战。经过激烈的争辩,他们最终的结论是,谷歌不应开办一家新的社交网站,而应该让谷歌的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社会化,随后谷歌推出了试图建立社交网站联盟、整合不同社交网络的Open Social,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人们对于谷歌在社交领域无所作为的印象。

 

来源:http://www.techweb.com.cn/column/2011-04-20/1021318.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