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吃饭时不要玩手机
(2013-07-28 10:00:30)
标签:
亲情杂谈 |
一家人吃饭
陈鸣鸾
奉劝现代家长回想自己年少时一家人吃饭的情景,是不是也应该珍惜现今家庭的吃饭时光,想想要不要也定个吃饭的家规?第一条便是:绝对不可以用手机。
最近一家人一起吃饭是在上周,那是家里成员嫁娶之后,以母亲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常规吃饭现象。成员至少是三代人,需要分批吃。餐桌上,由于来了媳妇、女婿等新成员,自然地就聊起各自家庭一家人吃饭的种种。
一家人多在晚餐方会聚在一起,因为中午各自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校。在小家庭未出现的年代,晚餐都是等家人到齐,特别是一家之主的爸爸坐好之后,才可以起筷。有的妈妈会一起吃饭,有的则是继续忙着整理厨房,等大家吃完了,才由她来收拾残羹。吃饭时能不能说话也大不相同。有的只能在饭桌上聆听教诲,因为小辈吃饭时一概不许发言;有的只有在吃饭时才有机会向父亲作学习报告,或接受他的表扬;当然也有挨骂的时候,还是要边垂泪,边嚥饭;有的则是父母闲话家常,说长道短,孩子只能听不能插嘴;最恐怖的要数父母为了生活开支吵架,你来我往,恶言相向,孩子在战战兢兢、消化不良的情况下匆匆把饭吃完,尽早开溜。
一家人吃饭当然不是全没乐趣,饮食礼仪就是在和长辈同桌用餐时一点一滴学来的,因家庭教养各有差异。有强调起筷前要将所有在饭桌前的长者包括兄姐称呼一遍:某某和某某,吃饭了,方可进食;有坚持喝汤时要放下筷子,用同一只手持匙;喝汤时搁下的筷子位置也有所讲究,有放在碗边、放在碗上、换另一手握着的、或搁在桌边,筷尖向外;不能拨弄菜肴,不能将好的、肥美的抢为己有、或半途离席、或没吃干净等等,举凡种种的饮食礼仪,为何如是,其中缘由无从考查,但已是某家的饮食家风多年了。
留住私房菜的味道,也是来自一家人吃饭。母亲的拿手菜肴,在天天同桌吃饭时已铭记心中,即使自己做不出来,也能将食材如数家珍般地描述。家人对父母的集体回忆,很多时候是来自一家人吃饭的时光。
小家庭出现之后,吃饭的风貌改变了。一家人不一定常在家里开伙食,上小馆子,食阁还是咖啡店吃晚餐倒很普遍,要不就打包回家,一人一份完事。餐具也是一次性的,就别想三菜一汤上桌,一家人围着吃。大孩子可以捧着食物坐在电视机前,或是三催四请,还不愿意离开电视机就座吃饭;要不就是大人让孩子坐在电视机前或是追着孩子喂食。在外用晚餐,则怕孩子坐不住闹事。手机和平版电脑问世,成了救星,摆在面前,边吃边看。更有大人小孩一人一机在手,边吃边上网,与见不着摸不到的人聊天,而漠视就在身边的亲人。
这样的一家人吃饭,即使坐在一起,有谁注意菜肴的色香味,或听进生活的大小事?一家人又能说多少话?在人声喧杂的公共场所用餐,也不方便训导或苛责孩子,免得引来目光。而双薪父母之普及以及下班时间的不定,更减少孩子与父母同桌吃晚饭的机会。
其实一家人吃饭的品质并不在于次数的多寡,而是在每一次一起吃的经验所得。以前的家长,并无意将全家人集合饭桌前的那一刻变成一种学习,他们只是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孩子看着他们所做的,听着他们所说的,不论是教诲、苛责、吵架还是道是非,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遵守饮食礼仪,更是一种不成文的家规,因此学会了礼让和不浪费食物等品德。
奉劝现代家长回想自己年少时一家人吃饭的情景,是不是也应该珍惜现今家庭的吃饭时光,想想要不要也定个吃饭的家规?第一条便是:绝对不可以用手机。我们家从今年开始,在一家人吃饭时已蛮严格地执行封杀手机,违例者将被众人“围骂”。
我不想助长现代生活中早已日趋疏离的家庭关系,宁可被批评吃饭时禁用手机是“剥夺人权”。一家人还是目中有人地好好吃饭为是。(林则峰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