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直是晴天
一直是晴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2011-12-11 22:58:39)
标签:

杂谈

吴正宪: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代表性论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我与小学数学》等。

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讲完一节课,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你会发觉这节课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有什么地方需要引起注意?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头脑里真的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抓紧时间把它记下来也就过去了。在基础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同时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我想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即使我们成不了名家,但最起码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与教训,当我们有需要去写点东西时,你会发现我们下笔可能真的会有文思泉涌的感觉,所以让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养成平时写随笔的习惯。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学习,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中分为若干小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4人一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这种形式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含金量到底有多少,需不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有没有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个问题学生们为什么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老师们往往缺乏这样深层的思考。于是就会出现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这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

在这里吴老师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让学生帮公路局局长统计某条大街机动车的流量,刚开始学生充满信心的接受了任务。但是,在统计的过程中因车辆太多,学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这时,学生中有说:车停一下再开走多好;还有要求统计四种车的流量,那就放四遍;当然这些要求没有被通过,这时,有学生说:“我们4人一组,每人负责数一种车,就能很快统计出四种车的流量来了。”这样,学生就自发的产生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愿望。看到这个例子,我也想起了上学期听的张娟老师的《统计》那节课,有个环节是让学生来统计的校服号,虽然事先要求了很多,读慢点,用心听,别说话,但是仍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成功的记录下来。其实,这也是一个让学生小组合作很好的时机,它能激起学生想要合作的愿望,这样就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我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然后才是关注学生合作技能,技巧的提高。

听懂了,才会喜欢。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吴老师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班上新转来一个学生小A,语文16分,数学17.5分,他给自己定位:小时候得了脑膜炎,我妈说我脑子有病,所以学习跟不上,不是学习的料。针对这些情况,吴老师利用课下先为其补课,并且在补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小A的优点:“数字书写的很漂亮!乘法口诀记得很清楚!好极了,数字6要写在十位上!”在这些真诚的鼓励下,他有了上课想要发言的愿望。在讲新课前,吴老师先为小A讲了这部分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意识了给了小A发言的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使学生对他刮目相看。在这个过程中,让小A在伙伴们的面前着着实实的实现了一次“自我价值”的体现,帮他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小A变了,变得爱学习了,爱思考了。在我们班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例子,张圣森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大王,数学课上虽不曾捣乱,但学习很被动,并且经常耍点小聪明,少些作业或不写作业。在讲《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我出了这样的题:1/4+3/4=    1/2+1/4=    1/2+1/3=  在讲第三个时,我说:他们的分母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相同,那我们应该先来干什么?在其他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功夫,张圣森说:“通分。”“为什么?”“通分可以让它们的分母变成一样的。”我大大表扬了张圣森:“你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很善于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再看看张圣森这节课的表现,眼是灵动的,反应是快捷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在之后的一段日子的数学课上,张圣森的表现仍然是相当的积极的。或许他那天的精彩表现是偶然,福至心灵,但需要老师的及时肯定,帮其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能对学习上扬起成功的风帆。

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把“人为的拔高”降一点。】

前几天看了吴老师的一个视频《解决问题》,学生初步接触两步应用题,重难点是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也是本册书的难点。往往我们老师讲了半天,学生却稀里糊涂的。吴老师是这样来处理:先让学生解决了一个一步应用题,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猴哥哥摘了7个桃子,一共摘了多少个?然后,再让学生想,猴哥哥摘了7个桃子,可他不想直接告诉猴弟弟,你猜他会怎么说?学生举手说:“我比你多摘了3个桃子或你比我少摘了3个桃子。”引导学生想,我们要先算什么?让学生画画图,再列算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应该先算猴哥哥摘了多少个桃子?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有信心,有成功感。

从生活中寻觅数学。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意识。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在听韩老师讲《平均数》时,韩老师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入新课:一条河平均水深0.8米,小明身高1.3米高,他不会游泳,他下河会有危险吗?在学生没有学平均数时,都认为没有危险。在学了新课后,引领学生再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有学生说有危险,因为河水平均深0.8米,会有很深的地方,比1.3米还深,当然也有很浅的地方,0.1米或0.2米。以这样紧密联系生活的情境来进行新课的教学,很好理解了平均数的例子,并且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在设计拓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找生活中的平均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从校长那借来已经快有一年的时间,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着,期间也看了她的几个授课视频,感觉她的课上得很清新,流畅,她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紧紧地粘住孩子们的心,这何尝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呢?“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抓住每次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以期望自己和目标离得越来越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