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y.gtimg.cn/music/photo_new/T002R68x68M000004Iokt60BJvO2.jpg
最近北京的房价又涨了。
地铁上拎蛇皮袋的大妈边挤边打电话:
“明天天亮之前必须要办好一切手续,你困,你困我不困?万一那老太婆把房子卖给别人,我们再加几十万也未必买的回来!现在不比买前两套房的时候你懂不懂?”
我心里一惊,三套房!这个貌不惊人邋里邋遢拎着蛇皮袋的妇女,至少身家上千万吧?
更搞笑的是一则新闻:
《北京一套房卖家报价728万,买家从7点砍到夜里1点,以745万成交》。
看的人胆颤心惊。
那么多人渴望在大城市有一盏灯一扇窗,也不过是安全感在作祟,可是有了房子,就有了安全感吗?
据官方统计,自2015年10月份以来,北京平均房价已经由37221元/平,涨至60738元/平(2017年2月),涨幅高达63.18%。
按套均成交面积80平米计算,北京套均价格已经到了480万。
先来算一笔账:
北京平均工资不到1万,按照一年5万存款(生活质量很惨)来算,单纯付一个一百多万的首付,至少要20年。
这还只是首付,此后几十年的还贷,怕换工作,怕生孩子,怕生病出意外。
一旦买了房子,将来几十年一丁点差错都不能有。
房子是给了我们安全感还是让我们失去安全感?
代价这么大,我们为什么非要竭尽全力在一线买房?
不买房的生活,到底有多糟糕?
之前看过一个夫妇的故事。
丈夫是河南人,在北京开了两家小店,妻子是台湾人,是一个室内设计师。
孩子正一天天长大,俩人无论怎么预算,都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
商量之下他们租下了位于国子监附近的一处胡同房,合同一签就是十年。
签下合同之后,身为设计师的妻子选择了宫崎骏龙猫里的房屋作为原型,开始改造房子。
重新油漆,添置了家具,设计了推拉门,在厨房的地面铺上了鹅卵石。
选用了品质最好的柚木做了地板和走廊,甚至还把墙面改造成了透光的玻璃。
等到完全满意的时候,已经花去了40万。
有人说,10年的租金加上40万的改造费,也差不多能付一个首付了。
可是他们说,那样的话,自己的孩子生活质量就会下降,会面临很多残酷的现实,她舍不得,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童年更重要。
我喜欢这种态度和选择。
比房子更重要的,是亲人们在一起,是孩子无忧欢乐的孩童时光,是可以享受的生活品质。
或许有一天可以买来房子,却买不来逝去的日子。
家人在身边,所爱的人都快快乐乐,这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其次,人们热衷于一线的户口和房产,除去证明个人奋斗的意义之外,还有对身份的焦虑。
这种身份的焦虑,来源于一个人无法抗拒外界存在的价值评判和地域歧视。
电视剧《奋斗》中,露露抛弃了明明深爱的华子,选择跟猪头在一起。
只因猪头能给她一个户口,这个户口,会变成身份证上的地址。
会让她和夏琳,跟杨晓芸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不觉得低人一等。
会让露露觉得,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北京。
可是,电视里还有一个镜头,是她在离开华子嫁给猪头的前一晚。
一个人在家里跪在冰凉的地板上双手合十哭哭啼啼的为华子祈祷,说她还爱着华子。
得到了房子和户口,她可以欺骗别人眼光,却不可以欺骗自己的内心。
虚荣也抹不去她心里失去爱人的痛。
我不觉得房子,户口,是人生的刚需,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更多的时候,只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设限,我们观念里的局限罢了。
我们自己在乎地域,才有了地域歧视,我们觉得北京户口重要,于是它才重要。
只因为你先承认,一切才有了杀伤力。
是我们在观念里无法克服,于是就进而演变成现实中的代价。
比如进到体制内选择不合适的工作,嫁给不喜欢的人凑合,又或者是为了所谓的安稳放弃自己的爱人。
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呢,我们明明是有选择的啊,退居二线三线四线不丢人。
只是掂量了代价和得到,选择了一种平衡而已。
我读书的时候,班里有一对情侣,毕业后顺其自然留在了北京。
可是俩家的父母再加上俩人工作几年的积蓄,都不够他们在北京付一个首付。
女孩子很喜欢北京,这里有各大国际一线大牌的专卖店,有24小时不断的外卖。
有漂亮的建筑,有血管一样的地下铁,有先锋剧场,有家乡人艳羡的眼光,有各种一切小城市没有的东西。
她舍不得回去。
直到她的男朋友,为了多赚一点钱,累的在办公室晕倒过去。
女孩子说,她在医院里,看着男朋友昏睡的脸,暗暗发誓。
只要他好好的,她愿意跟他回到小城市。
小城市的柳树一样发芽,白玉兰一样长出花苞,那里也有春天,生活是处处都在的,我们没有必要拿任何一种制度和形式去绑架它。
人们蝇蝇苦役,热衷于在他乡营造故乡,却不知道,故乡之所以称之为故乡,是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来处,
有我们爱的人。
如果失去了所爱,即使拥有丰沛的物质,又有什么意义呢?
前几天,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大意是中国阶级晋升的大门要永远关闭了,阶级要固化了。
说的再残酷点,就是你现在不翻身,以后永远翻不了身了。
可是这规则是谁制定的啊,为什么人人都要遵从啊!
我不喜欢职场的打打杀杀,就想夫唱妇随,在二三线过点滋润的小日子不行吗?
我不想嫁给有钱人,我愿意和自己心爱的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行吗?
阶级存在吗?宏观上看,我觉得是存在的。
但比阶级更恐怖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和攀比。
房子不是定义阶级的标准,有没有能力抗衡外界强塞给你的标准才是。
你敢于抉择,敢于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不care他们对群体的划分,那么你就高级。
去年有一则新闻,一对夫妇,扛得住房价的大山,却厌倦了都市里接踵而来的压力。
夫妇俩脑袋一热卖了房子逃离了北京,在云南大理买了一所大很多的新房子。
房子刚买的时候,空空荡荡,家徒四壁,他们用自己的审美和爱意,一点点去填满,到最后,成了一处绝佳的景点。
也成了Airbnb官网上本地区最受欢迎的民宿之一。
这个故事的后续,是他们在北京卖掉的那个房子,涨了200万。
后悔吗,后悔过,女主人说。
但她话锋一转,大意是割舍有阵痛,却是新生活的开始。
惋惜的人看似在惋惜,其实更多的人是恨自己没有那一份心力。
人成熟的标志是不再苛求别人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给自己爱的人,创造更大的安全感。
我不知道别人关于安全感的定义是什么,我自己的安全感在与,我有胆子,独自去定义自己的生活,在于真实的活着,在于不背叛自己的内心。
前几天在房价的喧嚣中,一个北大清华毕业的夫妇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名牌高校毕业,在北漂中组建了家庭,从租房到买房,奋斗小十年后终于可以留在北京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房子,携家带口的回了武汉。
妻子做建筑设计,觉得二线城市更需要自己的工作,丈夫是中学老师,觉得为教育贡献力量更是不分地区。
返回武汉以后,他们也可以更好的照顾自己的父母。
这就是他们理想的生活。
你不能说这样的人不得体,不高级,进不了你自诩高大上的阶级。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实的做自己,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爱,也有了足够的安全感。
与此相对,更多的人的不安全感,是源于割裂的不够彻底。
想要A种样子的生活,也想要B种样子的生活,在乎别人的看法,于是开始纠结,痛苦就是这么来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哪些是一生都要握紧的。
最糟糕的人生就是你明明不想这样,却因为一时软弱,遵从了别人的价值判断标准。
人生太短,遭遇又很漫长,实在不是有一个户口买一个房子能解决了的问题。
前几天网上有个段子,同样是一对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夫妇问禅师,我们毕业于清华北大,为何还是买不起清华北大的学区房。
禅师回答说,既然毕业于清华北大还买不起学区房,那干嘛还要让孩子去接受教育。
虽然是段子,却有几分道理。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是自己能清楚自己的过去,能明确自己的将来,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
就像已经消失的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
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这也不是买一个学区房能解决得了的。
北大的教授张鸣甚至还提出,学区房只是地产商的阴谋。
知乎上有人说,因为北京的房价,让年轻人怀疑一切努力的意义。
其实不必怀疑。
有房有车有钱,充其量只是活得得体,得体不一定代表真实。
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对人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我最喜欢的作家李海鹏说:
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得到自由的,我的意思是,他们缺乏“不在乎”的能力。
而我们的自由,必定是用一部分割舍换来的。
欲望和现实总得有一个平衡点。
房子不是人生的意义,城市也不是人生的终点。
我们当然要奋斗,要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相比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我更在乎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因为我不想让生活,一开始就战死在房价的沙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