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

(2012-11-05 12:06:59)
标签:

读书心得

分类: 读书心得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纹丝不动的枝叶。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亲眼看到,儿童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地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

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读后感: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第7条建议,想着“学以致用”,联系着某些学校的大阅读活动。活动的确是搞得轰轰烈烈,学生阅读的书目真是够多,摘抄本一摞一摞,积累可谓丰富。然而一看成绩,令人咂舌——学校的排名逐渐下滑,直至末位。为什么呢?是学生的原因,还是老师的原因?考究之后,原因不在师生,而在于学校搞的活动。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从而提升能力,而不是为吸引人的眼球。只图形式,走过场,其结果是增加师生负担,浪费师生的时间,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学校搞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走走形式吗?我想,没有人会这样想,只是不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苏老在建议中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完成了知识的储备,如果不能“进入周转”,那不叫知识;“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学校在搞大阅读活动时,没有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阅读活动只重数量不求质量,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往里装,装的多却倒不出。

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读、背、抄,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把沉睡在脑海里的知识用起来,用于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那么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所积累的知识就成了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孩子们的心灵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