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上  《两小儿辩日》课堂笔记

(2010-10-25 13:10: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笔记

两小儿辩日

《列子》

课文加点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问其

      向东游历       辩论    原因,缘故

                      争(胜负)

    一儿曰: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认为      距离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车盖,日中盘盂,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盛食物的器皿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此不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有清凉的感觉      把手     

                     沧沧:阴凉          热水

    孔子不能也。

        决断,判定

    两小儿曰:乎?

         嘲笑         ,智慧

                  认为,以

《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课堂问答:

    两个小孩争辩的焦点是——太阳何时距离人近,何时距离人远?

    观点——太阳早晨近,正午远;太阳早晨远,正午近。

    依据——太阳早晨大,正午小;太阳早晨凉,正午热。 

    推论——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

 

参考资料: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内容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启示: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学无止境),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
、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