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气、骨气、志气与朗读的关系
(2011-01-26 20:20:33)
标签:
专题 |
分类: 教育教学 |
底气、骨气、志气与朗读的关系
——答高48班同学问“早读为什么要大声读”
2008年9月25日
下面我提出我的看法:早读低声细气,是没底气、没骨气、没志气的表现。
大家的自尊心都很强,自然很难认同我的这种不客气的、看似武断的说法,这我完全能理解。下面我真诚地给大家讲讲道理。
关于“底气”,我先提三个问题:一、什么是人的底气?二、你是否有底气?三、你是否有意识地养聚过自己的底气?
人的底气,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就是人的呼吸量,就是人体内运行的气息,气流;内在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就是人的涵养,就是心灵饱满所带来的舒展性。同学们请想一想,这两个方面哪一个能和大声朗读脱离关系?大声读,本身就是有效的气流调控运动,更何况是用心用力大声去读经典性的语文课文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往往底气十足,这和他们自幼饱“读”诗书是有密切联系的。同学们现在不重视朗读,恐怕以前也不是很重视,那么试看你们由内到外的表现是否称得上有底气:上课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上台发言轻声细语,不过三句;做操喊口令,气息不畅,声音微弱;至于来一段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即兴演讲,目前我是不敢奢望的。如果你们执意说,我们不需要所谓的底气,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挺好的,那我无话可说;如果你们还想增加一股气势,还想抖一抖青春的风采,那么,我建议你们从现在开始大大方方、痛痛快快地去大声朗读。这可能算不上最好的办法,但肯定是有效的办法。
下面说到朗读与“骨气”的关系。什么是骨气?我的看法是:骨气乃硬朗之气,乃自尊自爱之心,乃自立自强之行动。我之所以对大家的早读状况不满,之所以对大家平时的懒散自在难以接受,之所以对大家的不思进取深感忧虑,就是因为我在你们身上看不到硬朗之气,看不到显性的自尊自爱之心,看不到强有力的自立自强之行动。以早读为例,普天之下的学校没有一所不是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的,也没有一所学风浓厚的学校的早读课像我们一样“含蓄内敛”。六七十个人,读得秋风萧瑟,硬朗之气何在?本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做好的事,在老师三番五次的劝说甚至批评之后,依然不去做好它,依然准备着继续漠视或抗拒老师的苦心引导,一味地不自觉地把自己往不上进的道路上推,自尊自爱之心又何在?至于自立自强之行动,你们更是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当自在习性受到规约时,你们会不满,会抱怨,却不明白老师的做法是管教而非管制;当自在心理受到冲击时,你们会很不服气,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却不懂得老师是在引领你体悟“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的人生真谛。总之,你们的的确确是处于叛逆的阶段,实实在在是以叛逆的思维来理解老师的教育。你让我大声读,我不习惯,也不乐意,我还嫌费力气呢。如果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那我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不就受到削弱了吗?如果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听老师的话,那不是说明我还没有长大吗?诸位同学,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种天真可爱的想法?无论你们的回答肯定与否,我都要再次强调: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时时处处学规则,方方面面守规矩,规则与规矩,是成就事业的指示灯,是行遍天下的通行证。当你觉得某种规则或规矩“束缚”了你、“阻碍”了你时,千万不要怀恨在心或死命对抗,你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努力达到甚至超越它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绝不是你成了它的奴隶,正好相反,是你成了胜利者,你成了它的主人。
最后谈谈志气与朗读的关系。志气既蕴藏于人的内心,又显示于人的外观。有志气者往往是意气昂扬、奋发有为的。一个有志气的人,一定不会在一日之晨萎靡不振;一个有志气的人,一定不会在张嘴发声时有气无力;一个有志气的人,一定不会在做事时松松垮垮、拖拖拉拉、慢慢腾腾,相反,他的状态一定会朝气蓬勃,他的说话一定会铿锵有力,他的做事一定会雷厉风行。细节体现精神,大家早读的表现是否称得上有志气,请每个同学深思。
千言万语,只有一个意思,希望我们的早读真正做到:口诵心惟,出声读,大声读,读出滋味,读出气概!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