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颗子弹背后的故事--广东乐昌坪石镇皈塘革命老区京口坳丘村

标签:
五十八颗子弹背后故事坪石镇广东乐昌皈塘革命老区京口坳丘村 |
彭细太,湖南宜章人,是李太生入赘女婿。当天有幸聆听了谷子元和战友们的谈话。他依稀记得,当时谷子元说:“皈塘地区的十六七个山洞里,还有红军游击队员当年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和生活用具。不少的枪支弹药是当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临走时赠送给地方组织的。”可是,50多年过去,山洞已很少有人涉足,大都莽草遍布,荆棘丛生,已无路可寻,十分荒芜。
彭细太借着光线,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边走边看。忽然,他眼睛定住了。原来,在洞里上方的一个角落里,赫然发现一个小木箱!
他欣喜异常,清理了周围的泥土后,搬出了木箱。木箱未上锁,只是用铁扣子扣着。打开一看,里面有子弹和一块小墨盘!
彭细太赶紧拿回家里,清点了一下数量。有58颗子弹,3个弹夹。这些弹药在当时可是违禁品啊!他心里显得很紧张,生怕因此惹祸上身,但是又不知该如何处理,夫妻俩只好先把它珍藏起来。二十多年来,他俩守口如瓶,从未对他人提起过这事。
2019年7月23日,笔者在当地热心人士李翱翔的引领下,前往革命老区坳丘调研,认识了彭细太。他如数家珍地讲述当年谷子元重访坳丘时的情景,并带领我们到湘粤边工委活动旧址老爷滩查看。在路上,彭细太详细说起当年如何在洞穴发现子弹。
“子弹现在哪里?”我听到这一珍贵线索,马上敏感地意识到其重要性,便脱口问道。
有几分担忧的彭细太看了看我,摊了摊手,似真似假地说:“早就不晓得被小孩子玩丢哪里去了!”
“哎呀!你怎么这么粗心呢?”我深感遗憾地说,“这些东西是珍贵的文物,足以写进历史!”
彭细太仔细地端详着我认真的样子,顿了顿,说:“当时哪个晓得它有价值嘞,没人和我说起过”。
“你这人也是,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够。当初怎么不捐赠给博物馆呢?”我带着生气、责怪的口吻对他说,“以后凡是发现有革命文物,要及时向我们报告,我们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给你的。”
“我是一个农民,几十年了,谁会来找我?”显然,彭细太有一肚子怨气,说,“今天要不是你来了,我还懒得说呢!”
我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心里真不是滋味。看完并拍完照片后,闷闷不乐地往回走。打算就此回去。
“欧馆长,先到我家喝杯茶才咯。”彭细太看我满腹心思,情绪低落的样子,连忙招呼着。
“不喝了不喝了。”我一个劲地说,“你可把我弄得没这心情了!”
“大老远来了,也不差这点时间咯。”彭细太挽留道,“我家就在路旁,不误事的。”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是一栋新建的楼房,就在前方不远的山腰上。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答应了。
图为笔者与彭细太(中)交谈
贺晋 摄
彭细太见我如此真诚,实在,高兴地笑着说:“我再去找一下,看看还有没有。”说完起身就进了房间。
不一会,彭细太两手端着一个小木箱出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嘴巴“嘻嘻嘻”地笑着。
“你找到了?!”我眼前一亮,惊喜地脱口说道。
“你看看吧。”彭细太乐呵呵地放下箱子,示意我打开。
我情不自禁地用拳头“擂”了他一下胳膊肘,说,“你还真有一套啊!”大家听了,都被逗乐了,纷纷拍掌叫好。
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彭细太说,他要留两颗子弹作纪念,其余的捐赠给博物馆。李翱翔说拿三颗放皈塘村史馆。我同意了。彭细太说,国家收藏了,他的心就踏实了,也放心了。
图为墨盘
欧伦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