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90路公交车线路及公交站:广州南站总站-文登路口-兰花市场-顺联广场-建设北路(雄峰花园)-广东工业设计城-龙洲路江村路口-新埠村-逢简村委会路口-杏坛客运站-光华路口(顺番路)-李小龙乐园路口-均安交通中心。
逢简村委会路口下车后,穿过二环路,沿工业横四路或逢简大道进逢简村,我是从逢简大道进逢简村的,走几百米就到了逢简后街,
广东顺德逢简古村(逢简村)位于顺德市的杏坛镇西北部,被誉为“顺德周庄的逢简古村”。该村以水道为界,将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村落的外围分别有庙宇和环绕的河道,巷道景观为广府村落传统的青砖墙麻石铺地,河道两旁有红砂岩、麻石铺就的驳岸,河道一侧与其平行的是麻石铺就的临河步道,河岸两旁有古榕、蕉林、石榴等林木,临河步道一侧是由民居、宗祠等建筑。
进逢简水乡的路口。
村内有各种桥30多座,其中的三孔石拱桥明远桥,始建于宋代,桥的护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逢简的古祠堂多达70
余间。大多数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逢简是顺德最早有人聚居地之一。此可追溯我村西汉文化遗址的发掘,继之以明远唐代文物的发现两座宋代三孔石古桥见证千年历史,从而首推为佛山市三孔桥之古魁,成为省级文物。多间明代古祠目睹原棣属于南海郡的顺德之立县。
明代八景之确立及其有“小广州”之称的代石,印证昔日顺德逢简之繁华。御赐金桂、清代金鏊石拱桥、进士坊木牌楼是深厚人文文化的沉淀。元帅梁起,将军刘琦、参政李仕修,这些历史名人写下了历史篇章。佛教之净院改变了原始佛都宗旨,使之转化为“禅佛教”,渐而汉化为“禅道”,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圆融精神。
在沿着涌边的见龙路走。

一听到水乡两字,立马会联想到小桥、流水、揺撸船,位于顺德的逢简水乡就是这么一个清幽之地。

逢简古村地处杏坛镇北端,四面环水,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弯弯曲曲的水道绕村而流,长达10余公里,与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相比丝毫不遑多让。
这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堪称岭南水乡一绝,有“广东周庄之称”。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逢”、“简”两大姓因而得名,一个地方能出名不是无缘无故的,早在西汉逢简就高度文明,南宋以后更是中原人南迁避战乱的聚居地,清朝末年发展达到鼎盛阶段,人口上万,缫丝市场数个,织机数百张,产业工人千余,是“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的商贾云集之地,成了村里的镇,镇里的村,有“小广州”之称,现在依然富足。
见龙坊(土地庙)
在杏坛镇,村村都有这样遮天蔽日的老树,水路纵横,老树虬枝,草木森森。受到村民们的保护或者说敬仰更合适。它们是村庄历史的见证,似乎也承载着村民们对自己宗族的信仰,它们已经与村庄、村民们息息相关,互生互长了。
老榕树的底部,有形状各异的支根,许多支根已经和主干融为一体,共同抵挡着台风的袭击,屹立了几个朝代。
榕树老枝上,下垂的根须跨过小河,在对岸扎根,越长越壮,有力地支撑着巨大的树冠。
因为水多,各式各样的桥也多。有树干搭成的简陋小桥、有木板桥、石板桥,和近代的水泥桥。最古老的是逢简村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孔石拱桥~
明远桥。
祠堂。
从逢简后街,沿着涌边弯弯曲曲的见龙路走约200米就到了康大真君庙,
逢简水乡康大真君庙
康大真君庙。庙于2014年重建。
康大真君庙:是逢简村的乡庙,供奉康大真君,庙旦(康王旦)在七月初七(七夕节)。每逢庙旦,乡民都会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祝寿康王,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安康。其中以放龙炮最为壮观,鞭炮连绵近百米,烟蒸电闪,声震水乡。



佛山作为广州的邻居,素有美食之乡、功夫之乡、陶艺之乡、粤剧之乡等美誉,然而摘去这些华丽的光环之后,这里就是朴实而简单的岭南水乡。为何会再次选择杏坛逢简,因为这里是佛山古屋的代表。

“杏坛”的由来:“杏坛”这一名字在中国不少见,其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古语曰“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杏坛便是村名。南宋之时,南雄珠玑巷33户姓人家为躲避战乱,南迁到广东佛山顺德一带,这条村最初在1273年,由夏、谭两家开镇,这两姓与“杏坛”相似,又标榜这里为礼乐之镇,于是取名“杏坛”。逢简是杏坛镇其中一部分,人称“顺德周庄”,不仅河道两岸的风景如画,古道纵横,更因为此处的建筑物都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我再访逢简,就是要细细品味此处的古屋之美。
沿着大地街的涌边继续西北行。
南塘桥
逢简刘氏宗祠
逢简村不大,但聚集了梁,李、陈、黄、郭、黎等多种姓氏都有,可见这条村落当时何其繁华,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庶民等聚居于此。最兴旺的时候有78个祠堂,现存也有20个之多,显而易见这里是多姓氏聚居的村落,每个姓氏都会为自己的祖先设立祠堂,因而这里的古祠堂林立。不能逐一欣赏,只能走入几个亲身感受。
刘氏大宗祠面水而立,沉静而深邃。作为逢简的大姓氏,早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氏已经开始在这扎根,算是当地比较大的宗祠之一。刘氏大宗祠所在地名叫“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祠堂建筑风格古朴端庄,处处透着大户人家的大气。
室内还有介绍到水乡人的“乡土浓情”,归于16字,“举步登舟,躬耕勤读,虔诚礼拜,怡然自得。”简单几字就道出了逢简人的生活智慧,龙舟、水耕、礼佛、简单就是原始而神秘的文化密码,充满着生命气息和独具水乡特色的人文精神。
逢简刘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村根大街9号。明永乐十三年(1415)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清嘉庆年间(1796—1820)、2002年均有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面阔五间,进深三进。总面阔31.8米,中路面阔19.2米,总进深61.2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建筑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突出,中堂檐墙开精美的砖雕花窗,栏板石雕精致。
祠堂内存有乾隆三十三年、光绪十七年的碑刻两块,能反映祠堂沿革和岭南宗族活动。部分台阶、地面、门框、栏杆、檐柱、角柱为鸭屎石质,木檐枋、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呈现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风格沉稳、形制古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8年7月,刘氏大宗祠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逢简村根大街,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
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
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它五门的整体设计,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独具一格。刘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门是“藜光书院”入口;第二道门是“台门”,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古朴而有特色,一扇油漆一新的门也还保留着些许古风;与之对称,
大门另一侧有第四道门“阁道”;第五道门现已破旧不堪,但门的上方仍隐约可见“广益围所”四字,里面收藏的是全族筑堤护围的工具。五道门便诠释了祠堂的所有功能与内涵。中座是追远堂,寓“慎终追远,孝思不匮”之意。追远堂前有墀池,墀池左右有石狮子各一,台周有白石护栏,这是探花的配置,说明族中曾有人中过探花。

大宗祠的正门两侧分别有“阁道”和“台门”两个侧门。


祠内有碑志二块:(一)《叁会题名碑记》,落款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仲春谷旦立”。(二)《重修上帝庙碑记》,落款为“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季冬吉旦等仝立石”。
私厨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顺德杏坛逢简水乡村根巷(金鳌桥边往前50米)
石磨,河涌边的雕塑。
舂米
两座宋代三孔石桥见证了千年水乡的繁荣,被推为佛山市三孔桥之魁。
通体红色的金鳌桥,是不是很熟悉,据说是康熙御赐给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皇帝说“尔亦可返乡建一桥”,刘老师因喜爱紫禁城的金鳌桥所以照样画图建了这么一座桥,古桥四周有榕树、芭蕉、房舍,相映成趣。
逢简村的金鳌桥在村口,顺河道向西,有一座红色的单孔石拱古桥。桥身上用篆书刻出“金鳌”二字。
逢简水乡古桥众多,记录着不同年代的沧桑。水乡的桥通常都位于村中交通要道上,常与河涌交叉呈十字型,沿河涌与麻石道之间形成圩市。据清咸丰《顺德县志·卷五·建置略二墟市》载:“逢简堡墟市有四,曰巨济,曰明远,曰金鳌,曰桑市。”
金鳌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丁丑(1697年)科进士刘云汉仿京城皇室花园金鳌玉带桥所建造,,民国十年(1922年)重修。该桥建筑形式是单拱红石砌成,全长14.00米,宽3.00米,高5.00米,桥两边各有十三级石级,护栏石柱28根,并刻有石雕图案。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而建,同时安郡王为其题匾“天半朱霞”,古时是交通要道。据说该桥是当年康熙御赐给当时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依据其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因模仿紫禁城中的明远桥而建造,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熬玉栋”之名。
金鳌桥为单孔石拱古桥。桥虽不长,却也别致。现在的金鳌桥,丝毫看不出其曾有的皇家气,四周的古榕、芭蕉、农舍与古桥相映成趣,颇有味道。
说起金鳌桥的来历,当中有段故事。清康熙年间,逢简人刘云汉中了进士,被安排到翰林院从事修编工作,兼做王子们的导读老师。刘云汉听说御花园里陈设的山水布局非常雅致,通往禁宫御花园的两座桥——金鳌桥和玉虫东桥尤为特别,而且御花园内还浓缩了全国最有名的园林景观,便很想进去一探究竟。但他是外事臣,并不能入内。怎样才能进去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日,刘云汉与太子在后海公园散步,刚好到御花园外面,他又想起墙内御花园的园林景观,便灵机一动,马上跟太子说:“我身体很不舒服!”太子马上命人背起刘云汉,进入御花园内让御医诊治。进御花园的路途中,必须经过金鳌桥或者玉虫东桥其中的一座。当时刘云汉被人背着途经金鳌桥进入了御花园,他非常欣赏此桥,心里赞赏不绝。到御花园内,御医为其把脉诊治。脉象平和,御医不认为刘云汉身体有任何毛病。
刘云汉走出御花园的时候,心情愉悦,因为他终于得偿所愿,一睹御花园的园林之美。由于刘云汉才华出众,康熙及其皇叔都喜欢找他聊天。康熙得知此事后,又传诏他一起聊天。康熙说:“我知道你是想进去看看而已,身体并无大碍。”刘云汉说:“是啊,所过的金鳌桥实在太漂亮了,御花园内的景色真好。”康熙说:“既然如此,就回岭南老家建一座这样的桥吧。”
300多年后,刘云汉接旨回乡建设的金鳌桥仍静静伫立在逢简的河涌上。站在入村大道远远望去,就能看到“金鳌桥”的身影,而在“金鳌桥”三字下面还刻有“玉虫东”二字。
建金鳌桥使用了大量的红砂石。为什么会选用这种材料呢?当中也有一段故事。刘云汉的学识高,写过很多诗集以及其他作品,影响力很大,在京城属于知名人士。当时有一个皇叔安郡王,他赐予刘云汉一个牌匾,上面刻有“天半朱霞”四个大字,像彩虹般漂亮。“朱”字即朱色,赤色。古时所说的朱红大门,都是朱红色的。刘云汉以红砂岩石建这座桥的缘由就在于此。
金鳌桥,为红色砂岩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太子老师刘云汉建造,据说是根据康熙授意“尔可返乡建一桥”,故取禁宫御花园水池“金鳌玉栋”之名。
南塘社
社稷之神
水乡中的《逢简小学》
逢简小学墙上的顺德杏坛永春拳介绍
宋参政李公祠旁边的小商品市场。
宋参政李公祠,他是宋庆元年间进士、浙江行省参政,后来在家乡修建了五座石桥,深得后人敬仰,宋代在朝中参政的李姓先生的祠堂!
逢简水乡 宋参政李公祠
(逢简村史馆) 。
宋参政李公祠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为晚清风格,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公祠坐南向北,三间三进,硬山顶、龙舟级,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头门鸭屎石脚,中堂后堂为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九架,前廊三步。梁头雕有简化的鳌头、博古纹及花果纹饰,麻石虾公梁上雕有鳌头、驼峰、梁下石雀替雕有博古纹饰。
据史料记载,在明天启年间,第14代李家子孙开始修建宋参政李公祠,如今逢简现存的19间祠堂中,李氏家族的祠堂还有乐素李公祠、连所李公祠、松鹤李公祠、岩野李公祠。
宋代庆元年间进士李仕修是位进亦忧、退亦忧的真名士,在朝为官时力主抗金,退隐江湖后尽力为百姓做实事,他晚年定居逢简时,曾主修五桥以利百姓,其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祠堂就坐落在他主修的明远桥附近,该祠占地并不广,仅五百多平方,但用料上乘,木料均是上佳铁木,雕刻精细,硬山顶,主脊呈两头起翘之势,脊上依稀可见有动植物雕饰;最独特的是门外用花岗石料铺砌增设展首,两边建有护栏,栏前方望柱各有一石狮。因久未重修,整座建筑还保持着素雅原貌,隔河远远望去,一座清峻古雅的祠堂静默在蓝天白云下的寂寂乡间,与古桥流水相映,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丹青。
宋参政李公祠参观逢简村史馆。宋参政李公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其主人李仕修(1174-1259年),宋庆元己未(1199年)科进士,历任福建肃政访司佥事、浙江省参政。该祠系李仕修后人为祀奉他而建。
在祠外立有铭牌介绍:宋参政李公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占地536平方米,三间三进格局,用料上乘,灰、木、石雕刻精细。目前宋参政李公祠打造成村史展览馆,从历史的沿革、家族的历史、怪济史话、文物建筑四方面内容,进一步彰显逢简古韵遗风特有的魅力。
逢简村史馆, 进入李公祠有缕空的照壁一块,上面写着逢简村史馆。
走过照壁便昰德昌堂,进入德昌堂,堂内陈列着逢简村史展览。
祠堂神
里边除了供奉李氏祖先神位,还有一部分是村史馆,展览了很多“老物件儿”,通过对这些文物及图片的欣赏,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赛龙舟,八音锣鼓,人龙舞等当地风俗习惯。
廊道里观看村史馆的游客,梁氏宗族功名成就榜。
梁氏宗族功名成就榜(续)
梁氏宗族源流
南宋灭亡以后,逢简梁氏的始迁祖梁起南下顺德隐居,最初居住于杏坛古粉村,共生子五人:梁祐,梁懻,梁祯,梁禕,梁禧。居住于逢简的梁姓子孙,经过繁衍生息,瓜龙北瓞绵绵,人口兴旺,赫然发展成为逢简的一大姓氏。另有原居住于龙潭的梁氏,出于巩固发展夲族势力的需要,亦迁到逢简。逢简3个武进士中,梁氏家族就占了2位。
逢简村的地理位置:逢简村地处顺德杏坛镇北端,村落四面环水,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过古村,汇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村内共十六个"村民小组":见龙、村根、潭头、明远、后街、髙社、麦社、午桥、嘉厚、髙翔、直街、碧梧、西街、东岸、槎洲、新联,他们共同组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聚落共同体。
逢简村有常住人口8000余人。逢简村史馆记载,该村有李、刘、梁、黎四大姓,此外还先后有吴、潘、钟、莫、薛、欧、逢、简、余、陈、冯、张等姓氏,曾在逢简定居。
先民足跡
离逢简不远,龙江麻祖岗发現先秦时期的文化层。采集出土了一批商时期的陶器、陶片和石器。确认了逢简附近,至今3000多年前已经有先民居住。
水口桥,水口桥下有个游船码头,游客可以在此乘坐小船,顺着河涌绕村。
游船从水口桥码头出发,向东行驶,经过明远桥——巨济桥——逢简公园游船码头,约行驶30分钟左右,返回水口桥游船码头。
逢简水乡的游船有大小两种,所谓大船可以乘坐8人,船票250元/船次;小船只能乘坐4人,船票150元/船次。
这里有名的美食有均安蒸猪,均安蒸猪是广东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粤菜系。被称为顺德几大名菜中的“贵族”。这道菜的食材是一头重约50公斤重的整猪,光腌制就要花上6个小时,造价也相对昂贵。只有在均安当地红白喜事宴席上,才有机会吃到这道名菜。
据说用架子原来就是整个猪的蒸架,现在为了方便,就改成一块块地蒸,卖起来方便好切。
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仅仅用几分钟介绍了均安本地村宴的厨师欧阳广业制作均安蒸猪的过程,就让他马上在网络上一炮走红,我们也是从那时候才知道有这个均安蒸猪。
河水潺潺,虽是白天,却恍惚间想到鲁迅在那个年代夜间和同伴们乘船从平桥村去赵庄看社戏时的光景,心里突然也是五味杂陈。小时候的光阴是最美好的,却都已经变成了记忆......
沿河小道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各卖各货。这家店铺售卖麦芽糖、鸡仔饼等美点。鸡仔饼是广东美食,好吃!除沿河店铺外,顺德还搭建简易棚,售卖顺德各式特色小点。村庒傍山,一条河流从村中穿过。
逢简古桥 明远桥
还有一座古桥也值得一提,桥名明远,取自“淡泊可明志、宁静以致远”之意,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约公元1225年),是我国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桥之一,为砖石结构,桥面不是阶梯形,成斜坡形,方便车马通行。桥两边柱头雕有石狮子,惟妙惟肖,尽管有些风化,但这才是历史的记忆。
明远桥在杏坛镇逢简乡,按顺德县志记载,该桥为宋代李仕修建造。这是顺德梁式三孔石拱桥中,文献记录最早的一座。因经历代重修,现桥已难找宋代风貌,仅存明代的风格了。
史料记载:李仕修,字建业,杏坛镇逢简人,宋代庆元已未(1199)科进士,任福建肃政廉访司佥事,升浙江行省参政,曾在乡筑大石桥数座,便利行人。
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红色沙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一只,现仅存十只。该桥两边斜道不砌石级,行人来往象上下斜坡一样,古代车马过桥,可畅通无阻。站在桥上左右眺望,宽阔的河涌两岸,整齐的石砌墙紧靠河壁。蕉林蔗地上,旧日店铺基础依稀可辨,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
明远桥是中国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桥之一,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桥拱成纵联砌置狮子,为了方便马车通行,桥面的石级砌成坡形。巨济桥建于南宋宝庆年间,雕花石栏精美秀气。站在桥中央一眼望去,眼光下,一叶小舟翩翩而来,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斑驳闪烁,桥边,一群少年拿着长长的鱼竿,快活地等着鱼儿上钩,戴凉帽的阿婆,一摇一摇地扇着蒲扇,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
桥虽静默,但意长悠远,看着这座历经千年的古桥,仿佛也触碰到了古镇千年岁月,一时间心胸激荡。
逢简的桥梁大多修筑在河道拐弯处,每一处转角,都是迷失在水乡里的自说自话。
都天府(财神庙)
都天府屋脊上的双龙戏珠,双龙戏珠雕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屋顶天花板上挂着的盘香,这种香只有在南方庙宇中,在国外中华庙宇中才能看見。每串盘香下挂有祈福的在红色字条。
都天府,供奉财神。第一次见财神庙叫‘’都天府‘’。看到导览地图上有个“都天府”,以为是古衙门或将军府之类的,实地一看,原来是人间与冥界交流的窗口,这名字取得真是……
都天府俗称“财神庙”,供奉财帛星君。此庙单间,面阔5米,进深7米。庙匾为“都天府”,落款为“乙亥年仲秋吉旦建”。都天府(财神庙)大门两边的对联:应知神庇原无限,到底财来自有方。
庙内有《重建都天府捐款碑记》,落款为“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过明远桥,一座很小的土地庙。土地庙在中国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民间信仰,土地庙在乡间到处可见,但所见到的土地庙却都很小。
新街社
社稷之神
高翔社 社稷之神
高翔社两边的对联:高产丰收家家欢乐,翔遊X览处处繁荣。
小桥
黎氏大宗祠
这宗祠传承的是岭南水乡的水上婚嫁文化,在天井就能看到不少此方面的雕像。水上婚嫁的习俗源于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形成于清初,融合了广府和客家的文化元素。从备婚宴到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都是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整个婚嫁的活动过程,真的是颇有一番风味。
厚街,大门两边对联:厚德及人三坊兴大道,街中贤达侨港耀龙门。

前街,大门两边对联:前街民众笑纳昌盛,闸门出入喜得安康。横批“前街”。落款:戊戌年重建(公元2018年)。

逢简村高第社街青云巷1号的花筑 润岚雅居民宿
逢简村碧梧大街相逢简居民宿
大井头街“云志公祠”.
柏树街敬三公祠
社稷神
悦晖楼。
粤晖花园。
郭氏祖祠
【郭氏祖祠】,方方正正,外立面用红毛坭批荡,是当地比较罕见的装修。祠堂的面积相对挺小的,然而地上放置了许多竹编的渔具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些渔具手工工艺非常细致,拿起来结实且耐用。竹编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而这种工艺在顺德鱼米之乡,更得到了改良,在传统织法上加入了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这种工艺叫做经纬编织法。
这种织法大量用于编制渔具,使得竹编工艺得以发展传承,常用的渔具有鱼篓、鱼筛、竹箔、虾笼、鳝笼、泥笼、竹箩筐、竹匾等,只有你没想过没见过的,没有逢简人做不到的。
逢简水乡里各姓的祠堂多,这是其中之一,就在进口不远的河道边。走过就一个小小的门面,建筑看着挺新的,看介绍是2008年重修的。里面有两进吧,现在做为展厅,一边有很多竹编的日常工具,那是因为郭氏祖先以此技艺得以在逢简立足繁衍,如今很多工具似乎已无实际用处了。另一边有几块砖雕,这是在广东很多祠庙常见的装饰,一般都在高高的墙上,这里可以近距离细看。
逢简水乡除了和之梁公祠外,就属这里的祠堂保持了最好了,规模其实比和之梁小多了,也就一开间的大小,放了一些图片介绍,还有几个竹编农具。
原来在南方也有类似江南的水乡,郭氏祖祠在逢简水乡不是太大的,里面有放了一些介绍郭氏的图片介绍,也放了一些竹编制品,手工艺精致。
是的,拥有好的旅行环境,游客才愿意再次来到这里消磨闲暇时光。这点广东其它的很多古村落需要好好学习一下啊,有一些我以前为之热爱,经常前去拍摄的古村,因为环境卫生的原因,已多年不愿意再踏足。
进士坊。在村中央的【进士牌坊】,也可以叫【梁氏进士牌坊】。逢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向来尊儒重育、崇武尚德,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曾出过冯氏一门八秀才,梁家三兄弟同是翰林的盛况。其中明朝进士梁乔升的名声最大,朝廷为了表彰这位逢简进士,皇上特意御赐建造进士牌楼,又名恩荣楼。但是真身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毁坏了,后来在村民与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如今已经成为逢简的标志性景点了,当然也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进士牌坊不是谁想建就能建的,得先有进士,村头有一个进士坊牌楼,为宋代工部司余韶所建,柚木结构,斗拱飞檐,相当的有气势。虽然我是个历史学渣,但是我仍然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知道通过了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考取进士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逢简水乡自古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出了很多进士,冯氏一门八秀才、梁家三兄弟同是翰林的传奇,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
逢简因经济繁荣带来了文风鼎盛,自建村以来出过十多位进士,其中冯氏一门八秀才、梁家三翰林等名门书香府邸。取得功名的逢简人回家乡盖祖屋、建祠堂、修桥筑路,这条小小的水乡古村落最多的时候有78间祠堂、32间庙宇,还一座三叠牌楼的“进士坊”。牌楼为宋代工部司余韶所建,柚木结构,斗拱飞檐,气势非凡,是广东四大木结构牌楼之一。但文革期间被拆毁,只剩下石基底座,现在逢简村内看到飞檐斗拱的“进士坊”牌楼后来由政府重建的。
屹立在古桥旁的“进士坊”牌楼,巍然霸气,彰显得逢简古村往昔的繁荣辉煌。
进士牌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始建人梁乔升,明正德辛巳(1521年)进士,官职任京户、刑、工部主事,为官清正廉明,因在京城修建宫殿有功,皇帝恩赐回乡修建‘’功名坊‘’,以彰显其功德。1967年遭拆毁,2015年重建。
进士牌楼前就是逢简古桥--巨济桥。
巨济桥在顺德杏坛镇逢简乡内,据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宋代,为李仕修建造。因历代均有重修,现已看不到任何宋、元、明三朝的痕迹。最后的重修时间,桥身有石刻记录:“民国十八年(1929)合乡重建,齐安义盛造。”
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头雕石狮子,石栏华板刻花纹图案装饰。该桥保存完整。
围绕着进士牌楼和巨济桥一带,全是餐馆(主要是双皮奶等甜品)和卖顺德特产(也不完全是)的商铺,这里也是逢简水乡景区的正规出入口,旅游团的主要在这一带活动,商业气息非常浓厚。不是我喜欢的简单、纯朴的乡间气息。
逢简是顺德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是高度农耕文化的程度,南宋以后更是中原人南迁避战乱的聚居地。清朝中期因逢简的水路交通发达,养蚕织丝业的兴盛而令逢简村逐渐繁荣,清朝末期最鼎盛的时候这条小小的水乡村落聚居人口过万,有三个缫丝市场,产业工人1500余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逢简村出过不少的文人墨客。
逢简水乡是由多个小沙岛组成,村内绕小沙岛之间的水道有十多公里,沿河道整齐地砌着红砂岩石堤,河岸两旁是由民居、宗堂、私塾等建筑,建筑中间的巷道铺设着麻石地板。逢简水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青砖绿瓦,一派岭南水乡的田园景色。
逢简水乡内有各种桥30多座,其中三孔石桥明远桥明远桥始建于宋代,护拦上的雕刻有形态生动,维妙维肖的石狮,现在是广东省保护文物。金鳌桥与巨济桥是逢简另两座很重要的孔桥,逢简村的桥都位于村中交通要道上,常与河涌交叉呈十字形,沿河涌与麻石道之间形成圩市。这三座古桥见证着千百年来逢简水乡集市的繁荣兴盛。
雍和书院,
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逢简李氏族人所有。一侧有青云巷。檐下墙面有多幅壁画,但已模糊不清;‘’雍和书院‘’匾额的上款有‘’民国壬戌年‘’字样;窗楣上有灰塑。整个书院已荒弃。
乐素李公祠,高翔里《乐素李公祠》, 屋顶是龙舟脊。两间看不见匾额的祠堂。屋顶也都是龙舟脊。
我来到觉妙净院已经下午6点了,因新冠疫情也很少进来,我看到大门开了一点,也没看到有人在,就侧身进去,拍了几个相片后,就有个师太过来对我说:不好意思,因太晚了,我们已经关门了,请明天或下次再来。我说,好的,我这就出去。
逢简水乡深闺的尼姑庵——觉妙净院
觉妙净院,原名:胜乐庵。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原为李姓祖屋,后毁。
于1986年至1990年,原地重建。
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即咸丰二年),旧称“胜乐庵”,原为李姓祖屋,抗战时期受到破坏,趋于冷落,建国后只有一名师傅在庵修炼,觉妙净院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之民房,到解放时已经历六任住持,由于六十年代残破而毁坏。后由于1986年至1990年间有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又由于1997年经上级批准扩建了讲经堂、释家殿堂、观音阁、地藏殿、祖堂、功德堂等。至今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的6000平方米。
尼姑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尼姑,佛教的称谓,比丘尼的俗称,即佛教中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略称尼或尼僧。觉妙净院既是女子的道场,也是出家女子的佛教学院,较大的规模正在扩建之中,并且极可能是华南最大的女子佛教学院。
传统时代礼法苛严,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她们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在明末清初年间,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种桑养蚕行业的发展日益兴盛,女性透过从事种桑、养蚕、缫丝渐渐握有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这在过去的封建社会是未曾发生;而又这时期,未婚女子都会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留待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挽成发髻。
时代动荡下,在这群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女性当中有的为了能够掌握其自己的命运,不再成为盲婚哑嫁的被动者,她们逐透过特定的仪式,像已婚妇人般将头发自行盘起来,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
这种自梳的风俗,亦自顺德开始在珠江三角洲蔓延开。 觉妙净院——是‘自梳女’的归宿。
庵堂共分三层楼,三楼为藏经阁,二楼为大雄宝殿,首层有西方三圣、祖师堂、客堂、住房、厨房、斋堂等。现在庵内有尼姑19人,日常以修行为主,兼代事主拜佛念经。每到佛诞、观音诞,来自各地的善信就会聚集到觉妙静院参拜、吃斋菜,每逢这些时节,逢简就会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现在逢简主要的节日有端午赛龙、十月一日赛五人龙艇,还有其他的诞辰等节日,也会有村宴。
因时间关系,就没有再游了,出村到公路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到广州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