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客家大围--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1月22日
我们广州战友--迷彩自主部落战友,于2021年11月22日早餐后,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司前镇李屋村出发,于9点20分来到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
始兴,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形成了粤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小平原,自古便有“粤北粮仓”之美称。
同时,始兴也是粤北第一古郡,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于此始有,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以“古之福地”著称。
始兴居民以客家系汉族人为主,有着独特的“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之传统,故还有着“围楼之乡”的美誉,至今尚保存有大小围楼200多座。
赣州市的龙南县虽然是吉尼斯世界纪录里城堡式客家围的纪录保持者,曾有逾300座之多,可惜由于保护不力,始兴县反而可能是现在保有量最多的一个县。所以,就从始兴的满堂客家大围开始......
客家围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永定的土楼。有毛病吗?没毛病,但也有问题。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争吵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像,土楼是属于客家人的专利吗?哪里的围屋最大、或者历史最久......诸如此类。
其实当你走多了,看多了,你可能就不会再简单纠结于这些,反而可以回到原原本本的建筑本身。这些建筑未必就是什么专属事物,而都是中原汉人在漫长迁居过程中,在某一特定时段、某一特定地方,为了适应现实生存环境而建造,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仍然还保留着中原汉民居的某些典型特征。
当然,这其中所蕴含的高超建筑技术和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才是激励我们一次次走进古村落、古民居的无限动力源泉。
客家围屋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四大类,围龙屋、杠式围屋、土楼和城堡式客家围。围龙屋、杠式围屋主要以梅州地区为主,周边的河源、龙岩、赣州和潮州也有一些。
客家土楼主要以龙岩的永定为主,粤东与闽南交界处客家地区特别是广东饶平县北部客区也存在不少;而城堡式客家围屋,才是所谓的“客家围”,主要是特指带有碉楼(亦称炮楼、角楼、瞭望楼、耳楼等)的城堡式围屋建筑,主要分布于赣南、粤北地区,惠州、东莞、河源、深圳也有存在。单以建筑美学价值而言,城堡式客家围应排第一。也正是因为其威武雄壮、大气美观的独特外形,民间一直有“客家宫殿”、“客家城堡”的美誉。
隘子镇,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故乡,其故居就位于隘子镇石头塘的张氏宗祠,沿湖湾村西行约2公里就到了满堂客家大围。今天的满堂围中仍旧有几十户官姓人家在居住,围前是大片农田,远远青山掩映。村后有河水流过。
满堂客家大围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间,满堂客家大围建在清化河两条支流交汇的河滩上,座西北朝东南,背靠马尾狮山,朝向七重山,面向东南水口方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整个建筑群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官船形状,寓意河中大船、水涨船高,充分体现客家人传统的风水思想理念。
始兴人属客籍居民,从中原迁到此地时,为避免盗贼匪患或外族势力的侵犯,一村一姓聚族而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围楼。始兴的围楼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集防匪、防盗、防潮、抗震抗灾、易守难攻的特点。而这满堂客家大围就是岭南瑰宝,始兴人的骄傲。
满堂客家大围座落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内,北至始兴县城、西往韶关市区均约65公里,地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坑国家森林公园之间。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客家土宫殿,是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拍摄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桂冠的满堂村。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官乾荣(号定祥)重金聘任张赞业设计,何广莲破土动工,耗足28年,倾1/4家财,计50万两(约人民币12亿元),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为当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县现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
满堂围分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三部分,全部由水磨青砖、青石拱门构造、里外三层,占地二十余亩,内有三个祠堂,14个天井,777间住房,最高四层,设17个炮孔。可住数百人家,内有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祠堂、议事厅等,俨然一个小国。这动人的客家围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整个大围呈长方“回”字形里外三层,是封闭式结构,外围低,内围高,大围开启一大门。围楼左、中、右三部分建筑物之间均建有防火巷,无论围内哪一部分房屋失火,火势较难殃及邻里。主体4层楼的墙体四周布满瞭望孔和射击孔,每层设有回形“走马巷”作巡逻用,楼上楼下的回廊过道上通下达,四通八达,利于巡逻放哨。
整个大围楼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显得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
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显得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具等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具等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亮闪闪的金铂,显得雍华贵。
满堂客家大围现在还住着部分居民,过着淳朴、清静的生活。
围屋是客家人典型的民居,目前现存的已不多,这里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座,很值得参观。客家人在广东占着较大的人口比例,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东人,而是历史上多次大迁移,从北方来开发南蛮地带的人,所以在广东被称为“客家”人。
下新围大门。外墙上挂有“宰相粉”牌子,其实就是清化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化是以前隘子镇与司前镇的合称。
下新围介绍牌。
下新围大门进去,正对着的是祠堂。

祠堂分三进。

祠堂天井两侧的小天井与厢房。

二进享堂前的卷棚顶,有少许鎏金木雕。

上悬“积资捍卫”匾。


三进寝堂,供奉有官乾荣像。



从下新围开始。下新围位于大围东边,占地3118平方米,除角楼三层高9.5米,其余部分为两层,高6.5米。

建造下新围时,围主官乾荣已到了垂幕之年。老人家本想建好大围之后,能够造福子孙,让子孙后全都有个安居之所,殊不知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大围尚末完工之前,都瞒着老人在外面购置了房屋产业。这使官乾荣倍感心灰意冷,因此,下新围的建筑规模和质量上都比中心围和上新围差了好多。也是三座围楼中面积最小的一座。

功名院

功名院介绍牌。

两边的围屋中间各有一套小四合院式的房子,每套房子各有十二间,供有儿子考得功名的家庭居住,所以这些小院也被称作“功名院”。上新围的结构也相当繁复,一个普通的套房一楼转角处,方寸之间,就有七个门,分别连接楼上楼下和左邻右舍。

功名院里的住房。


耕读传家。


青莲(清廉)轿。


满堂围建造在一片河滩之上,周围都是菜地水田,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软基”。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体量宏大的建筑,客家先人是如何解决软基问题、确保建筑不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开裂坍塌的呢?

客家人素有“水浸千年松”的说法。意思是生松木长期被水浸泡后,不但不会腐烂,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实耐用。这跟松木油脂含量高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满堂大围建造之时,用了足足九层上好的百年松木作为基础。这跟福建地区古代建桥普遍采用的“睡木沉基”工艺如出一辙(比较著名的如泉州晋江安平桥、永春东关廊桥),也是近180年来,满堂大围没有异常下陷和倾斜、墙体几乎没有任何开裂的原因所在。为古人点赞!
后包部分,与围龙屋些许类似。里外皆为二层楼房。

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心围
、上新围、下新围仍然是浑然一体、宏伟壮观,不失为一代豪绅的家族气势。

为了有效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围楼主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叠角放花岗岩石条。墙体上布满了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各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并有铁杠横顶。若遇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灭火。
后包部分,与围龙屋些许类似。里外皆为二层楼房。

围楼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松软,当年开挖地基数十米仍未到坚实的岩石层,两边的河流之水渗透进来成一大水塘,眼看前功尽弃,最后决定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于其中,如今150多年过去,地基十分稳健,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开裂现象。实为民间建筑中上乘之作。

进去是深巷,主屋外侧是横屋,俗称护厝。从侧面山墙可见,中间主屋为三进。

院子里的古井。(“下新屋”的水井)

下新围,西侧为规模最小的下新围,前低后高,内三杠东西延伸的二面坡悬山顶,覆黛瓦平房,前面配二面坡硬山顶阁楼,背为一幢二面坡马头墙楼房,构成小巧玲珑的建筑精品。

时(石)来运转。


满堂客家大围中心围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