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2021-12-02 19:40:08)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1月20日
  牡丹亭文化园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大余县城东部柏坚大道,县城东山之麓,章江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广州战友们在后花园牡丹亭合影。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历经磨难,一直未能建设完善。经过几十年规划打造,时至今日才形成规模,其间起落沧桑没人能说得清楚,如今形成一个完整规模的牡丹亭文化园,的确不容易,圆了大余人民一个百年的梦。这是展现牡丹亭文化的平台,也是广大民众陶冶情操、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成为坚贞纯美爱情的传承圣地。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公园位于大余正觉寺山脚下,是一处以园林为主的景点。关于牡丹亭的故事,看过《还魂记》的就会有所了解,当然,牡丹亭公园也记录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现在的牡丹亭公园有一尊“东方爱神”杜丽娘的雕像。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景区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牡丹亭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园内秀木参天,倚山环水,花草丛簇,亭阁雅美,景色怡人。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这里是展现牡丹亭文化的平台,也是广大民众陶冶情操、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成为坚贞纯美爱情的传承圣地。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全园布局结构分东、西两游览区。以后花园(东园)游览区景致最佳,文化园立足于“一亭一梦世间情,一剧一城文化魂”的定位,高度地还原了作品中的牡丹亭、芍药栏、玉池精舍、梅花观、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玉池、丽娘冢等景观。是历年建设改造的进程: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始建于明代之前,明清时名冠江南,历尽沧桑,屡兴屡废,现景点为1996年重建而成。文因景起,景由文传。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由于《牡丹亭》曲文的传唱,大余牡丹亭名扬海内外,杜丽娘与柳梦梅那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情缘传为佳话,汤显祖也以此曲而流芳千古。为纪念汤氏,恢复这一名胜古迹,1987年决定重建牡丹亭公园。主要景点丽娘冢,为《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坟墓,坟前有梅树数棵,相传丽娘是在梅树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遗言死后要葬于梅树下,“守的个梅根相见”;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梅花观,为临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戏剧中的许多情节都发生在这里,《牡丹亭》剧中《闹殇》、《旅寄》、《拾画》、《还真》、《魂游》、《幽苒》、《旁疑》等所发生的故事都与梅花观有关。现正在规划建设“景之佳,为西江衙署冠”的南安府衙及汤显祖纪念园等景点。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余古称南安。400多年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以古南安府衙后花园为背景,以大余民间流传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追求真爱、超越生死的恋情传说为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爱情戏剧《牡丹亭》,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剧中描述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产生爱情,激发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梦境不可得,杜丽娘抑郁而死。由于她对爱的执着,化为游魂和柳梦梅相会,并要求柳梦梅掘开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题词》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园内还设置了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的广场,新建婚庆堂、展览馆和剧院等建筑。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东方爱神杜丽娘雕像,总高13.14米,象征着一生一世的爱情。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成为大余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东方爱神杜丽娘”、“最纯美的爱情圣地”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为明清时代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最,当时名冠江南。始建于明代之前,历尽沦桑,屡兴屡废,修茸过6次之多。1929年在战乱中被焚毁。1987年将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在县城东山公园旧址重建,命名“牡丹亭公园”。1995年开工兴建牡丹亭,1996年竣工。正面亭眉悬挂曹禺书写的“牡丹亭”题匾,正北面亭眉悬挂沙孟海的“牡丹亭”题匾,内外柱有钱塘许庚身题写的“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外围的河涌,装饰还是很特别,河涌两边的墙上都是铺上了带有故事的雕刻。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后花园在牡丹亭文化公园广场右边的中间。后花园,后花园大门前柱子两边的对联:前世鉴中追梦当思才子笔,后花园里还魂犹记牡丹亭。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门进去正对着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建筑之前建有一座方形水池,这里是“玉池精舍”,题于建筑中央圆形门帘之上,圆形门洞上镶着一块“玉池精舍”的匾额。据说,玉池精舍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建。周敦颐担任过南安军司理参军,他在南安时,常到府衙后面的花园读书。周敦颐的《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后来的南安太守出于对周敦颐的尊崇,建池养莲,以表崇尚清廉高洁。
  周敦颐在南安时,常到此处读书,我们所熟知的“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修建水池也有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
  玉池精舍:宋时南安府治内有云章阁,贮藏经籍,后在府学东建有精舍,藏图书。清咸丰时俱焚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牡丹亭时,重建精舍于玉池侧,额曰:“玉池精舍”。
  “玉池精舍”大门前柱子两边的对联:镜水一泓玉池摇影随莲动,芸香四壁精舍藏书任月窥。
  水池里养了许多很大的鱼。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沿“玉池精舍”前的水池右转2米就是“芍药栏”。芍药栏是一组长廊式建筑,古人欣赏芍药花的场所。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芍药栏长廊,为欣赏芍药而修建。据说,古时人们欣赏牡丹和芍药时大有讲究,牡丹要站立在高台亭阁之上观赏,而芍药则要坐下来近距离慢慢欣赏,所以眼前所看到这处赏花处为长廊式建筑,长廊呈回字形,曲径通幽,并设置有太湖石等景观,游人在此即可赏花也可小憩怡情。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芍药栏: 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一,为牡丹亭相配而建的赏花场所。相传古人赏花各有不同,观赏牡丹要站在高台亭上观看,而欣赏芍药花,则要坐在栏内慢慢细看,品味其风格。因此,芍药栏为长廊式建筑,“回”字形结构,全长约50米,栏中有假山,放置有太湖石,栏内栽种芍药,“回”字廊门挂有楹联、字画,备有坐椅,游人既可漫步栏内,又可歇息。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后花园十景之首的牡丹亭,宝葫芦顶,双层飞檐,内外八柱,势若凌空,是后花园特有的建筑。牡丹亭已经成为坚贞纯美爱情的代名词。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公园内的核心景点:牡丹亭,这是一座八角形重檐建筑,包括亭基有10余米高。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戏剧家汤显祖曾游南安府后花园。亭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于上檐。16只檐角飞翘,势若凌空。葫芦宝顶分出八道顶脊与檐角相连,青瓦盖顶。重檐之间镶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八柱,正门悬“牡丹亭”匾额,外八柱四周有卍字纹栏杆。内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都为亚字形花格窗,内上皆漆以黄色。柱为红色,悬有楹联,其中一联云:“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亭内有画梁。亭高6.66米,面积约20平方米,距亭不远处有梳妆台、丽娘冢、绿阴亭等建筑。1930年毁于火灾。1996年重建于东山公园,定名为“牡丹亭公园”,再现汤显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体建筑为牡丹亭,亭基由花岗岩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如旧,但规模扩大,亭高约8.2米,包括亭基,则有10米以上。有巴金、叶圣陶、曹禺等名人为修复牡丹亭题词、赋诗。牡丹亭建筑精巧,错落有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之所以名气如此之大,与汤显祖传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关系很大,在明万历年间,任礼部主事的汤显祖遭贬官,最后来到了浙江遂昌知县任职,汤显祖曾两次由大余经过,期间游览了后花园,也就是现在的牡丹亭公园,在此听闻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于是便以牡丹亭为背景创作了传世佳作《牡丹亭还魂记》,可见牡丹亭公园确实是其源头发生地。
  牡丹亭柱子上的对联:四百年倚梦拾遗,问亭畔牡丹,魂还何处?十六角拈星托月,叹窗前往事,梅约南安。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玉池: 位于绿荫亭东侧,原名月浸池,池边多柳树,风景甚佳。传说宋代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常在池边读书,后来作著名的《爱莲说》赞扬莲花的高尚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因此南安郡守和理学崇拜者,出于对周夫子的敬仰,遂于池塘内植藕,并用玉石四周砌筑,更池名为玉池。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清乾隆间大余知县余光璧有诗为证。曰:相传碧莲瑞,未见玉池开。遗爱自濂溪,于今移种来。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舒啸阁:
 
陈绪太写的:江西牡丹亭玉池精舍:几缕书香迎月出;一池莲韵入诗来。
陈绪太,农民,笔名青石。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县诗联学会理事,联斋特邀联家。有作品刻挂景区。在全国赛事中多次获等级奖,作品散见全国各地。荣获联斋2019年度总季军。

邱才扬2017年获奖作品:舒啸阁
弄月吟风,倚阁舒怀狂啸傲;
挥毫濡墨,凭栏把盏醉清幽。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舒啸阁,古代文人雅士吟诗作赋、以文会友之地。在园林内还坐落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楼阁,为舒啸阁,这是一座两层结构的木质建筑,其上为楼,下为厅,登楼可一览园林景观,整座建筑看起来古色古香,虽然比较新但丝毫不会与周围景观相悖,反而感觉融合的非常完美,据悉“舒啸阁”三个字为清朝时期南安府杨谆所题写,距今也有近200年的历史。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舒啸阁: 位于牡丹亭东侧,原有阁楼,颇高爽,可远眺。上为楼,下为厅,东西为门,楼上窗户四面玲珑。旧时,春秋佳日,文人骚客、儒者官绅,常聚会于此,高吭咏唱,撰联赋画,赏景宴会。清道光六年(1826年),南安知府杨谆题匾曰“舒啸阁”,民国时,大余县知事吴宝炬作诗赞曰:几树梅花倚阁栽,我今阁为梅花开。一天星斗杯中落,十万峰峦眼底来。弄月吟风狂啸傲,高瞻远瞩小楼台。瀛洲蓬岛虽仙境,此处徜徉也快哉。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绿荫亭: 在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中,绿荫亭历史最悠久,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南安知军李夷庚所建。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亭周围茂林修竹、绿影成荫,因名“绿荫亭”,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官僚们赏竹之亭。它与牡丹亭相比,一以艳花名,一以绿竹著。一阴一阳各得益彰。《牡丹亭》第二十四出《拾画》中,柳梦梅在梅花观养病,游览后花园时,有段唱:“〔好近事〕则见风月暗消磨,画墙西正南侧左。另有诗赞曰:明月春风来自古,茂林修竹映从今。 兰台此日传新句,我亦竹窗学咏吟。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蕉龙亭: 位于牡丹亭西面,生长着一丛辟火蕉(即蕃蕉),又名凤尾蕉,状如龙形旋于地,十分奇特,极为珍贵,为江南所罕见。也不知何时为何人所植,传说经历数百年。兵燹蹂躏、火烧铁钉仍不能摧,依然簇立丛倚,盘根布叶。清同治时,南安知府杨豫成为其题名“铁汉”二字立碑于左。光绪九年(1883年)南安太守林载亨见此蕉生长得龙干凤尾,奇古不可名状,遂称其为“蕉龙”。并写信给其兄、时任贵州巡台的史长林贞伯,贞伯得信大喜,且书“蕉龙”二大字寄来。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林太守将二大字刻碑立于蕉前,并作《蕉龙记》一篇,以示后人对蕉龙加以保护。光绪十二年(1886年),南安知府周浩在铁汉楼旧址上新建蕉龙亭,本邑举人刘人俊作诗赞蕉龙曰:干自蜿蜒叶不凋,频经轫火未熔销。化龙飞去待点睛,如凤朝阳看尾摇。蛰伏时疑鳞甲动,浪腾似现爪牙骄。须知际会风云日,能使甘霖降九霄。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梳妆台::杜丽娘魂归黄泉后,万分悲恸的杜宝夫妇为寄托对爱女的哀怜之情,在丽娘坟侧建梳妆台一座,把丽娘生前闺房中使用的梳妆用品,依原样摆式放好,好让女儿在冥中享用。故后人作诗曰:风梳弄影人何杳,月镜当空天不言。环佩已沉当日殒,玉簪犹放旧时园。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丽娘冢: 即《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坟墓,坟前有梅树数株。相传丽娘是在梅树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遗言死后要埋在梅树下,“守得个梅根相见”。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传说,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丽娘乘其父亲下乡“劝农”之机,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中玩耍,领略春意。因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纪及笄,不得早成佳配。便站在梅树下发呆,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自此患“相思病”,茶饭不思,容颜憔悴。杜宝夫妇见女儿病体恹恹,消瘦不堪,便追问春香,才知游园之事。但又认定是妖邪缠绕,请来道姑诊祟捉鬼,然而却无起色。到了中秋,丽娘自知不久于人世,遂含泪央告父母,死后将她埋葬到梅树下。所以丽娘冢与梅树梅景关系密切。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丽娘冢以极动人的浪漫传奇色彩,享誉海内外。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口与死丁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至情说”反映在戏剧创作中,便使丽娘冢成为“天下第一回生墓”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惊奇和感叹。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梅花观:在南安府衙后,为临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故事发生后,梅花观遂纳入南安府衙后花园内,成为十景之一。许多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这里。柳梦梅于岭南进京赶考,在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孤身赴试南安道,大雪纷飞寒冬到;梅花观好作归巢,幸喜春来到。”所以,梅花观在《牡丹亭》故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传,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公园内花草丛簇,秀木参天,亭阁雅致,景色怡人。牡丹亭公园分入口区、纪念区、后花园、山林幽谷、艳园、生产管理区六大块,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以传统造园的手法,再现明代园林建筑的面貌。这样美的环境里,充满着诗意。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公园除了是《牡丹亭还魂记》故事发源地之外,在古代时还说南安府衙的后花园,是官绅欣赏牡丹亭而修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只要用到“后花园”来形容,这里必定是一处绝美之地,从牡丹亭公园中即可感受得到。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在牡丹亭公园后方还有一座颇宽的河道,河道边上建有一座码头,为南安东山大码头。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章江便是一条南北通往的交通要道,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最为昌盛,南往北来的水运货物在此中转前往全国各地,之后由于铁路及公路的修建,这条曾繁忙一时的水运码头也被废弃了,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物遗迹。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南安东山大码头,梅岭古道的起点。当年,秦军就是在此离舟上岸,越过梅岭统一岭南;唐代张九龄设计以此为起点,修筑了现在的梅岭古道;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海上丝路的瓷器茶叶等货物均通过此码头上岸再由挑夫肩挑背驮过梅岭;无数客家先民拖儿带女由此迁徙进岭南;保存着包括河坎、台阶、石碑等在内的清代遗存,台阶与河流流向大致平行。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残存的鹅卵石台阶共有24级,宽23米,斜坡长14米。码头沿江河坎保存较为完整,长约170米,高出水面约3至4米。码头中间地带还留有四柱呈八面体状的赭红石质三门牌坊,中间二柱高5.5米,外侧二柱高4.5米,柱上留有人物和动物浮雕。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码头上立有一座石坊,坊额“南安东山大码头”。旁边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代的古碑,文字已漫漶不清;另一块是新碑,上刻《南安古码头简介》:南安古码头地处县城东门外章江南岸,素称南安东山大码头。史载,远在秦汉,章江便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航道。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唐宋时,因梅关驿道开通,章江漕运日益繁忙,是漕运岭南和安南等地租赋的主要通道。明清时,东山大码头盛极一时,成为南来北往水运货物的中转集散地。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历代文人雅士,由中原转往岭南各地,多在此弃舟登岸。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建,赣粤公路的开通,加上大量矿砂淤塞河道,该码头渐次冷落,以至废弃。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1933年被改造成东山公园。现存码头石阶为明代建筑,现存的《码头示禁碑》,镌刻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是目前所见唯一有关古代漕运管理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91年10月,大余县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对东山大码头进行全面整修,以条石铺筑加固临河石阶,重立了码头门坊,兴建了码头碑亭,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园西园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牡丹亭文化公园--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在牡丹亭公园内还有许多的景色,比如蕉龙亭、正觉寺、魁星塔等都是值得游览的景点,这里虽然并不是很大,但却蕴含了众多的人文历史。若是有机会来到大余县,不妨到这里走一走,定会收货颇丰。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养在深闺,从不随便出门一步。有一年的春天,在婢女的怂恿下,杜丽娘终于迈出闺房书斋,来到府衙后花园。当她看到百花盛开,莺燕双飞的情景,心情十分愉快。在花园中尽情玩耍了半天,竟在牡丹亭中睡着了。睡后做了一个梦,见一青年男子立于梅树下,手持柳枝向她微笑走来。青春涌动的杜丽娘竟不知害羞地拉着男子的手在芍药栏旁尽情玩耍,极尽欢心。回到家中,竟一病不起。病中的杜丽娘为自己画了一幅画像,临终时托付母亲将画像藏于后花园太湖石下。杜丽娘去世三年,杜宝升官调走了。这时,有位进京赶考的青年柳梦梅住进梅花观,于太湖石后发现了那张画像,并深深地爱上了画中的女子,夜夜在画像前深情地呼唤。有一天,杜丽娘竟然从画中走出,与梅郎幽会,并结为夫妻。杜丽娘向柳梦梅诉说自己的经历,柳梦梅趁晚上掘开棺廓,杜丽娘竟然复活了。然而,杜宝却不认这门亲事,将柳梦梅逐出家门。后来柳梦梅考中了状元,经皇帝的批准,杜丽娘才与柳梦梅完婚。
   杜丽娘传奇是汤显祖浪漫幻想的产物。在封建时代,青年女子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虽然也曾有过怀春慕色的梦幻,但最终梦幻还是梦幻,少女们的青春本性统统遭到扼杀,杜丽娘的死代表了那个时代青年女性的必然结局。然而,汤显祖又看到了人性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又在戏剧中为少女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唱赞歌,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个痴情女子。她在梦中与一个陌生男子结合,由梦生情,由情生病,最后为情而死。虽然肉体灭亡了,但灵魂不散,仍痴心追求真挚的感情,在真情的感召下起死回生。汤显祖借助杜丽娘这个美丽形象,讴歌了人世间至高无尚的真挚爱情。
   改造后的牡丹亭公园面积变得更大了,除了后花园这一块,还多了一个喷泉广场以及一个文化展示园,作为旅游景点,牡丹亭公园确实更为完善了,经过多处的改造,成为了今天的中国牡丹亭文化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