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洲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游记

标签:
鹭洲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游记 |
韦家大街南3号的韦氏大宗祠
韦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是:源远传京兆,族系出大彭。堂号:三治堂
大堂里进门的屏风两边墙上的对联是:京兆家声江湄绵奕业,鹭洲世泽顺德衍东昇。
大堂里的第二对圆柱上的对联是:玉宇生辉棠棣峥嵘光显达。家声重振芝兰祥瑞笑春风。
三治頤亭
鹭洲村的三治燕楼始建于抗日战争前期,由路洲韦氏的有识之士发动海外华侨兴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三治燕楼逐渐淡出路洲人的生活,鲜为后人所知。三治燕楼开设韦氏名人厅、红色文化宣传室、历史书籍流动图书阁等,传播韦氏名人故事与抗日事迹,让其成为延续路洲文化的精神平台,打造成“韦氏文化馆”。
沿着韦家大街西进,小巷地面是石板路,也许这就是“古道”?






关氏大宗祠在关家聚龙街1号
关氏大宗祠大门的对联是:世德精忠著,孙谋大义诒。
显西书舍在大街北一巷12号。
大街街口的福星里门坊。福星里门坊两边的对联是:福寿绵绵同日永,星光灿灿与年长。
英灵古庙,英灵古庙大门的对联是:德容静镇凝金阙,法服高悬炳玉虚。
西街直街西
兴华望楼
兴华望楼位于兴南坊兴胜兴华社,兴建于民国十九年(1931年),于2009年重新修葺。当年兴建兴华望楼主要目的是为了警戒御敌,守护村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洗礼中,墙身上留下一个个弹孔,无声地诉说着日军的罪行,如今,兴华望楼即是鹭洲村历史沧桑的见证,有是彰显鹭洲村历史的特色景观。
芸轩黎公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是:芸发家声远,轩扬世泽长。
芸轩黎公祠:芸轩公为黎氏第七世孙,芸轩黎公祠重建于2005年,面积约900平方米。
路洲村史馆
菊涧黎公祠,菊涧公为黎氏第六世孙。
南来黎公祠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路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观音堂
观音庙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1983年,2000年重建。
高巷:高巷门楼建于清道光十三年五月(公元1838年5月?应该是公元1838年7月),实为周家门楼。
周家聚德大街。
嵩岳周公祠。
嵩岳周公祠位于周家聚德大街19号。是嵩岳公为周氏裔孙,公祠建于咸丰年间。
光烈祠。位于周家聚德大街20号。光烈祠坊间称姑婆庙,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烈祠在鹭洲海水埠旁,纪念烈女周氏周氏为明代进士刘元之妻。由鹭洲周姓笃祜堂族人建造,每年农历三月十九为姑婆诞。 据巜顺得县续志》记载:光烈庙在鹭洲北海旁,祀宋进士刘元妻周氏。现光烈祠于2019年集资重建。
悦忠周公祠。
悦忠周公祠为周氏裔孙。位于周家聚德大街22号.
体仁书舍位于周家聚德大街24号
体仁书舍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
半闲别墅位于周家聚德大街25号
半闲别墅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建于民国1947年间,为周家坊聚德俱乐部。
周家聚德大街全景。
原兴周公祠。位于周家聚德大街29号。原兴公为周氏第三世孙,与林叟公和伯能公是同辈兄弟。
林叟周公祠。位于周家聚德大街35号。林叟是周氏的第三代世孙,伯能公和原兴公是同辈兄弟。
墙画:划龙船。鲤鱼跳龙门。
月池张公祠,位于张家张地街五巷1号。月池张公祠,月池公为张氏的第三世孙。
鹭洲涌边的大榕树。
东头大街的壁画,手绘长廊.
扒龙舟、舞醒狮、过春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绘在古旧的砖墙上,蜿蜒地出现在街巷中。
鹭洲最开始是鹭鸟栖息的地方,小桥流水,还有鹭洲20多座祠堂,祠堂附近总有榕树,这些都在墙绘中体现出来了。
黎氏杂货铺。新年的欢乐舞狮、小桥流水人家、黎氏杂货铺……每走过一个街角,便有一处惊喜等待过路人发现。对于鹭洲村民来说,每一幅墙画都能勾起他们的回忆,或引起强烈的共鸣。
古井与黎氏杂货铺。
东头大街的古榕树。
东头大街和古榕树旁的东圃黎公祠
东圃黎公祠为黎氏的第三世孙。
东头大街的古榕树和社稷坛。
黎氏大宗祠
“四进两廊式”的黎氏大宗祠最具特色和文物价值,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30年),清同治及宣统年间先后重建,至今保存得十分完整。除了各种雕花抬梁、木刻石雕外,甚至当年祠堂竣工时作为贺品的4幅围屏锦帐都还保存完好。
祠堂内保存有雕花硬木屏上刻有“累世恩宠”、“奕世科名”等字样,成为黎氏先祖获得科甲功名的见证。而祠堂内红底金字的“余庆堂”三字是由黎子流先生在2000年时书写。在2006年,黎氏大宗祠被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黎氏大宗祠历经同治六年、宣统元年的重修以及近年来的修缮、活化,祠堂原貌至今保存完整。该祠堂曾作为路州小学使用,成为了一代路州人的共同记忆。
周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加学兆濂溪,朝索谦得心。
周氏大宗祠和黎氏大宗祠都非常漂亮,特别是头进屋脊上的灰塑与梁架上的木雕,工艺精湛,装饰豪华。
两大祠堂大厅中都有刻有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屏风,可见当地家族祖训的严厉。这两间祠堂都曾遭受到破坏,周氏大宗祠受到的损坏更严重,据闻后来重修时参考借鉴了旁边的黎氏大宗祠。
百岁承恩
当时,百岁老人甚少,为表彰潘氏的长寿及优秀品格,皇帝特钦赐一排巡廊(约一米宽,用杉与瓦在靠街的屋边盖成,可避雨乘凉),并将该坊赐名为“百岁坊”。万历丙午年仲秋(1606年),顺德县候为谢恩,提笔书写“百岁承恩”四字雕刻在石碑上,放在百岁潘氏所住的中心巷巷口之上。
一块石匾,守望百岁坊四百年;一排遮雨巡廊,庇护村民在雨中讲述了路州村的数载故事。村内,总能找到长者们回忆古史,畅谈未来的身影。
路州宗族文化兴盛,村民聚族而居,黎、韦、关、周、张五个姓氏的宗族祠堂是村民供奉祖先,联谊叙情的场所,还曾是兴办教育的场所。茂密参天的大榕树下,长者们曾望着修缮后焕然一新的祠堂,忆起刻苦夜读的孩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