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古胜--广州增城西山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0月1日
2021年10月1日,我坐21号地铁到增城广场站,在C出口出来,为了赶时间可坐摩托车到
南山古胜风景区,车费20-30元。路程大约1.5公里。
地铁增城广场站出来后可沿着增城大道东行(广汕公路),过雁塔公园、雁塔大桥、左转到增江边的西山村前路,再走约5-600米就到了南山古胜大门,即南山凤塔的所在地。南山古胜是增城旧八景之一,也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必达之地。过去,赏南山古胜需要购买门票,这些年已免费开放,人气大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牌坊“南山古胜”,牌坊前方有棵近150年的细叶榕,不少当地人在树根周边摆放有敬奉物品,祈求福禄安康。过南山古胜牌坊可走公路或走阶梯路,往上走约100多米就到了凤塔。

沿石阶而上,到达半山观景的风雨亭。山上的草木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荔枝树正当花期。





再往上,南山凤塔,傲然屹立。凤塔为八角形结构,共七层,外墙以青色为主调,高38.8米,瓷砖墙,琉璃瓦,红黄塔顶。拾级而上,走至塔边,从正门入塔,抬头便可看见刻有“凤塔”二字的石碑。
塔内建有螺旋式水泥梯,特别是第一层近乎垂直,上下塔需小心。斑驳的楼梯和墙壁略显残旧,拾步旋梯,每一层都可以观光,攀至塔顶,站在回廊边,举目眺望,增江周围数十里荔香秀色尽收眼底。南望荔城,气象万千;北眺蕉石岭,树木荫翳,风光秀丽。
凤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清咸丰六年。清嘉庆时期,南山改称西山,南山村也随之更名为西山村。据闻,西山村是增城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其始祖蔡宗吉于北宋明道年间,从福建莆阳迁居西山开枝散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按碑文记载,由于西山人支持洪秀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镇压西山人民,凤塔也随之被毁。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山蔡联社集资重建了凤塔。
增城的瑰宝是镇守河岸的古塔、香火不绝的古庙、防卫乡间的古炮楼。一说起古塔古庙古炮楼,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哇好古老,感觉都是好遥远的事物!其实,这离我们并不远,放眼望去,镇守增城区增江河岸的古塔、香火不绝的古庙、防卫乡间的古炮楼,就在我们身边,你是否留意过有这样的历史遗迹呢?
到如今,增江街的古塔古庙古炮楼,已经成为增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生产生活的折射,是历史文化的一个映照,透析着增江人民心存美好、奋发自强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也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南山古胜风景区保留增城旧八景中三景(“南山钩台、增江晚渡、南山凤塔”)风景秀丽,名胜云集之地,凤塔屹立于南山之巅,与雁塔隔河相对映。
南山下江水滔滔,似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南山之巅,一塔傲然屹立,守望着增江民系永恒的梦,这就是南山凤塔。
凤塔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已有443年的历史,后经历数次重建。清咸丰六年(1856),凤塔被损毁,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有增城知县丁墉题书。1998年再度重建。
相传,南山凤塔的首度肃毁,事因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部将何六(顺德人)举旗反清,进攻县城,驻兵西山村。西山村民积极投身义军。清军镇压义军后,把整座南山建筑夷为平地,凤塔亦难逃厄运。
而凤塔重建的次年,即1900年,不知何故,时任知县敖式栖强令毁塔。南山凤塔与雁塔隔江相望,双双倒映江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双!柱!插!银!河!留下了贪官污吏最怕此二塔的传说。在近100年之后,幸得当地村委集资,从而彻底重建。
南山凤塔构造雄伟,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砖砌成,高达30米。七层宝塔呈八角型,每层均有窗口,瓷砖墙,琉璃花岗岩岩地,红黄塔顶。诗云:华光普照人杰地灵,宏伟壮观美不胜收。
南山凤塔顶上观八方景物,增城全貌尽收眼底。塔高七层游客可登上塔顶把增江河、增城
市区全貌尽收眼底,难怪历代众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佳句加以赞美。
增城河从增城市区东部自北向南绕城而过,河边有两座塔遥相对应,沿广汕公路从东面进出增城,首先会有两座宝塔映入眼帘,这就是雁塔和凤塔.
登上凤塔可一览增城全貌胜景。增江是珠江水系东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自北向南流经从化、龙门、增城,在增城官海口附近汇入东江。
地派水是增江的主要源头,地派水与蓝田水汇合后,形成增江主流,在龙门县永汉以上河段称龙门河,从永汉以下称为增江。增江全长189公里,流域面积
达3160平方公里,其中龙门县境内占流域面积的67.8%。增江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有8条。
增城河从增城市区东部自北向南绕城而过,河边有两座塔遥相对应,沿广汕公路从东面进出增城,首先会有两座宝塔映入眼帘,这就是雁塔和凤塔.凤塔立于南山之巅,登上七层宝塔,增城全貌尽收眼底.
增城市增江街西山村的南山古胜风景区还保留增城旧八景中三景:南山钩台,增江晚渡,南山凤塔.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名胜云集之地,凤塔屹立于南山之巅,与雁塔隔河相对映。
南山钓台传说:
据蔡氏族谱记载,十世蔡宗荣与胡庭兰是姻亲(其弟媳是胡之妹),蔡宗荣任咸宁知县荣归故里。县城附近秀才都来西山相叙,晚辈胡庭兰赶来赴宴。县城秀才见胡衣衫褴褛,一派寒酸,不肯与他共席,他见世态炎凉,感慨良多,宴后挑灯回家,途经南山钓台,把灯笼丢下南山潭里,立下"今科不中明科中,明科不中就死在南山潭"(后称西山潭)的壮志,奋发读书,果然当科中了解元(举人第一名)。
南山钓台与南山古庙依江屹立,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增城旧八景之一。古人娱乐不多,不时有三五书友结伴,几位情投意合老翁来观光、垂钓,别有一番情趣。相传县城龟峰铺高桂街举人林以良休假时常来钓台游览,见此诗兴大发,作诗一首传颂至今:“谁作鱼台枕碧湾,却凝神斧凿南山。一竿风月无边趣,万里烟波岂等闲。不管周车来吕渭,只妨汉使到严滩。江湖我亦归休者,春鲤秋鲈伴醉颜。”
南山钓台,南山古庙圆形门旁,挂有“南山钓台遗址”石刻,该遗址于2010年被列入增城区登记文物单位。出门往左侧的台阶拾级而下,即可到达南山钓台遗址所在地。南山古庙的管理员蔡伯告诉小e,南山钓台遗址最多可以供8人在此垂钓。可惜如今因为水位上涨,已不可见。
南山钓台遗址”石刻
红色圆圈处为原南山钓台遗址,今已不可见。
南山钓鱼台记。
南山古庙凤塔之下,依河而建。
南山古胜风景区还保留初建于明朝的南山古庙,古庙依江屹立。庙内有观音大士、北帝,太岁等.难怪后人把这些美景串成诗一首加以赞颂:乘坐晚渡游南山,凤雁双塔映河间。南屏放学钩春鲤,古庙钟响别情返。
南山古庙坐东向西北,与增江河相望,庙内供奉北帝、观音、太岁等。这里常常香烟缭绕,远近居民都喜欢到此进香祈福。与凤塔一样,南山古庙亦历尽沧桑。
据记载,南山古庙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于清宣统二年(1910),被毁于1953年,重建于1992年。
据了解,清朝年间,南山古庙与南山钓台是一个整体。南山古庙门前有一副石刻撰联——“座上有山皆耸翠,门前无水不安澜”,就蕴含着南山钓台的传说,该传说于2020年被列入增城区第五批区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山古庙门上的撰联与南山钓台的传说有关
南山钓台的传说:
相传,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增城县城龟峰铺高桂街林以良中举人,后在广西横州任太守。任职期间,他回乡时常来南山钓台游览。
在一次招生授徒时,他撰了一幅南山联“座上有山皆耸翠,门前无水不安澜”来考学生,让考生分别朗读,试试能否读对。因寻常七言联音节都是上四下三,果然考生都把它读成“座上有山/皆耸翠”,其实正确的读法是“座上有/山皆耸翠”。
原来,林以良见到山的翠色映入座上,门前的溪水没有波澜,才写出此联,原意指的是:座上有翠,门前无澜。秀才黎派、蔡宇按上四下三朗读完后一想:
门前无水何来安澜?便知读错了。尽管如此,林以良仍收他俩为徒。
后来,这两位秀才苦心攻读,一个考上进士,一个考上举人,成为清朝官员,一时传为佳话。
后林以良又赠诗一首:“谁作渔台枕碧湾,却疑神斧凿南山。一竿风月无边趣,万里烟波岂等闲。不管周车来吕渭,只妨汉使到严滩。江湖我亦归休者,春鲤秋鲈伴醉颜。”从此南山钓台更加出名。
除了南山凤塔、南山古庙和南山钓台这三个为众人所熟知的古迹外,在南山古胜风景区处,还有一个叫“同和围”的遗址。同和围是增城境内较早兴修的防洪大堤之一,如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在历史上,西山村水患较多。为治理水患,清嘉庆五年(1800),乡贤蔡九传率族人联合邻村修筑增江堤围。该围全长4.5公里,捍卫耕地3000多亩和多个村落2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成后,取名“同和围”,意为各村同心合力建成之围。如今,同和围遗址被列入为增城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增江街西山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有传统民居、宗祠、古塔、堤围、庙宇等,其中又以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南山古胜最为有名。在南山古胜风景区处,凤塔屹立于南山之巅,增江碧道从南山古庙门前穿过,防洪大堤“同和围”仍在,南山钓台却已湮没于宁静的增江河之中。如今,此处已成为凤塔公园的一部分,是一处深受市民游客青睐的休闲好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