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古今诗辞选》序二之广东省乐昌市两江镇人陈家治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6月3日
承《九峰古今诗辞选》编辑委员会要我写序,我很惶恐,除欢欣祝福编辑成功出版外,表达不出旅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幸好,伯陵公为乐昌乡亲题词“桑梓情深”已经表达了。
我在这里,谨讲述我幼年在家乡九峰,自知事之年岁起,仅约十一年的经历岁月,19岁就离别了故乡,不胜追忆:我八岁随父亲在普乐大洞读古书,每天仰望太平山(太乙峰)的雄姿,父亲告诉我:太平山濒临九峰水口,居高临下,气势巍昂,山顶有太平仙庙,眺望仰面而来的武水河及铁路,有气吞长江之势(,为怀念故乡,我在台湾真绘太乙峰山水画及作词抒怀)。
次年,又随父亲赴大廊田心子读古文,途经甲子们,惊叹甲子门峡谷悬崖峭壁之险,峡谷中布满茂密丛林,在林荫遮蔽的拱桥下,湍急澎湃的河水怒涛声与蝉鸣交织,使我流连不已,父亲告诉我:沿溪下溯三廊河而上,有小廊及上廊。
我在幼小的心灵里,感到九峰很大,暑假回家,步上高峻蜿蜒的羊牯岭官道时,父亲指着石阶路感叹地说:这是明清时代至明初初年,广东通往湖南的陆路交通要道,北伐大军曾经这里北上,自从铁路、公路通车后,遗留下了这段九峰没落的昔日官道。
父亲英年病故,哥哥邀我首次赴九峰桥散心,观看闰年五月十三日关帝菩萨出游,万人空巷,爆竹声锣鼓声交织,硝烟弥漫。热闹非凡,当时,我能与哥哥上四维饭店高楼进餐,引以为豪,晚上在九峰中心小学操场观赏以汽灯照明演出的湘班大戏,戏台建筑,匠心独具,左右檐角翘起,大柱配以长副联句,相映生辉。
哥哥为父亲出任九峰区长时,重视九峰的地理历史向我转述,九峰墟位于上峰岩山芙蓉山及白石脑山之间,前人称九峰司,后以两座拱桥连贯,民国以来,逐渐习惯成九峰桥,在清代及民国,九峰行政区域,东至五峰侧的分水坳。北至砖头坳急丫头山场。西至云祖峰西侧的庚岭隘。西南至武水河,南至西坑南端的官坡头。最早的墟市在芙蓉山西麓的坳子头,墟市中有牛墟为牛猪交易市场(后辟为韶平公路、现有汽车站)。
清代康熙年间,在附近九峰河上建拱桥,商业逐渐向桥对面横坑河口的西侧连贯延伸,形成街道,后人称老街。清代中叶,在市区内的横坑河上续建拱桥(抗战胜利后,两座拱桥相继崩塌)市区商业向对岸逐渐转移,又形成街道,后人称新街。老街商业没落,白氏改建高级住宅区,民国初年,建墟市闹子坪于新街东侧。九峰设官治理的历史记载,是在明代洪武初年裁革九峰巡检司。
二十年复置九峰巡检司,建司署及九峰社学(为九峰最早的学校),于上是在耳后四峰岩东麓(是在尔后市区拱桥的西端附近),乡人称老衙门,称巡检为坐局。观音阁建在司署右侧,祭祀武圣关公,乡人称老关帝庙。民国初年,初民国初年,司署因年久失修倒塌迁建于新街尾,乡人称新衙门,毗邻续建文昌宫、义仓、正德初小及九峰高小(文昌宫每年仲春初三圣诞日,全乡代表祭文昌帝君),将观音阁迁建于九峰河登子石潭峭壁之上的树林中,为唐宋遗风式建筑,更名为关帝庙,湖光山色,是民众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1944年,我进入宗元学校新校舍读三年级,常仰望学校后山,森林蓊郁茂密的大山寮山,至为舒畅,眺望学校对面树木苍翠的上峰岩山,其右支山脉逐渐低矮伸人田垌中引人注目,同学告诉我:仰岳公幼年很喜爱在上岩石山的大石上,俯视坪石田垌(我撰写的九峰乡志稿,上峰岩更名为伯陵山,以示对薛公的崇敬)。三个月后,我升学入九峰中中心学校四年级就读,我喜爱于假日在学校前的九峰河玩水。及凳子石潭游泳,逢墟日去闹子平看商业买卖,我曾爬上白石脑山,及山麓的五显庙,与横坑口的山口怪石,我参加学生远足至浆源看做碗碟,去飞来仙看马蹄仙迹,赴砖头坳眺望马蹄峰,并参加学校合唱团在上廊牌坊下演出,还为学校远足至朗荡石募捐,同学邀请我前往地势高峻的丫头山坳扶氏学堂度假,品尝当地的如蜜杨梅,顺道枣子埂、大廊、马尾洞、仙殿岭、竹篙岭、羊角峰山麓,仰望羊角峰宁静秀丽,有如世外桃源。继而与族人攀登云祖峰,参拜峰顶的金、银、锡三仙菩萨,纵目四顾,云海浩瀚,宛如置身于虚幻太空。
我读五年级时,抗日前线又传来日军将倾巢而来,大举进犯长沙及韶关,战请紧急,全校师生心情不安,关切仰岳公的安危,老师告诉我:上海保卫战,日军以其先进武器之优势进犯,薛公指挥大军抵抗,遭遇日军猛烈炮火轰击,左右随从人员阵亡,而薛公跌入泥潭中受伤。每次战役薛公均站在最前线、出生入死,无私无畏,振奋了民族,前仆后继,终于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兹以欣逢伯陵公百秩晋三崇寿,与唐代的元勋程咬金、郭子仪同登寿域,与中华民族浩气长存。
1944年,日军调集在华全部精锐,极力打通粤汉铁路,以一师团兵力,沿清代咸丰太平军进入九峰线路,深夜由九峰水口进入曹家洞,自长塘沿韶坪公路,在骑兵前导下,缓缓搜索前进,炮声隆隆,沿途远近居民逃避一空,日军经两江口,普乐、坪石,抵达九峰桥时展开包围,占领空无一人的九峰墟,逐屋搜查,捕捉鸡犬。杀食,撤离之际,放火焚烧,整条新街陷入火海,火光冲天,焚烧三日三夜,一片废墟,满目疮痍。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九峰韶坪公路的车辆频繁,河川运输木材畅旺。络绎于九峰河中的木排,是为九峰特殊景观。九峰桥商业鼎盛,两江口木材商群集,两地曾盛极一时,唯历经长期抗战,民生凋敝,乡民生活困苦,在我辛勤耕种中,体会到终年辛劳,难以改善生活,我曾间断赴乐昌读了两次半年初中,自知家中无力供我初中毕业,只希望从此过着太平盛世的生活,期望有一天能在九峰经营商店,象曾广盛、恒益、启泰学习做生意。尔后跑到台湾发奋读书,自立升大学,敦亲睦族、农历新春舞龙舞狮、相互拜年祝贺,应该保存提倡,氏族修谱族大典,各族备妥木刻贺联及贺柬,前往致贺,洋溢着各族之间的情谊,宗祠大厅挂满致赠长木贺联,洋洋大观,其深厚文词联句与各体书法具备,黑底金字衬托,肃穆孝思,慎终追远,显现出九峰精致文采。
欣喜在世纪交替之际,《九峰古今诗辞选》出版问世,这是九峰有史以来前无古人的创举,意义极为深远。我愿为家乡的文学艺术工作做一名技术员,促进家乡多姿多彩的文化升华。我感谢编辑委员会赋予我写序的荣耀,谨代表在海外离乡游子,以怀念的激荡心情,向家乡每一位乡亲问候。临池依依,不胜怀念。是为序。
上斜陈家治谨识于台北永和市
1998年3月5日
台湾族人陈家治(1931—2015),祖籍广东省乐昌市两江镇上斜村。治学严谨,学术有成,对谱志研究博学精深,硬笔字功底尤为深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