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江祖庙--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5月19日
胥江祖庙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中心城区内,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始建于1208年。从左往右分别是清嘉庆年间加筑的文昌宫、武当行宫、普陀行宫、华山寺。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先有武当行宫,后来,在武当行宫的左边建起普陀行宫,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在北帝庙的右边加建文昌宫,分别供奉真武帝、观音、文曲星君,形成“三教合一”的大型庙宇。它经历宋、元、明、清和中华民国五个朝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
胥江祖庙
北江之畔有奇庙,八百余载历沧桑。
三教合一道和谐,五行相依南武当。
瑰丽多姿展芳颜,威武传神现灵光。
芦苞古镇添华彩,三江明珠更锋芒。
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坐落于三水芦苞镇北郊。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为三水最古老的寺庙建筑。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四年
(1808—1809)和光绪十四年(1888)的重修,更使这座庙宇瑰丽多姿,成为一座艺术之宫。祖庙由北座观音庙、中座(主体)武当行宫以及清嘉庆年间加筑的南座文昌宫组成并列的三座建筑群体。现建筑呈清代风格。胥江祖庙经历元、明、清和中华民国五个朝代,距今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并于1989年被广东省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前的禹门牌坊。所谓“禹门”就是大禹治水之门,以证北帝是治水之神。禹门牌坊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桂月吉旦,谢天佑敬立。原位于芦苞镇水角头旧芦苞社学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迁建至祖庙。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正面明间顶部阳刻“禹门”,两边雕文官图案,上下雕龙凤纹,次间分别阴刻“水立”,“云生”,背面阳刻“万派朝宗”,华表柱上阴刻“确扼大江广津利济,迁依圣庙古迹流芳”。
禹门牌坊
北帝是管水的神,祖庙背山面水,面对的是北江,在建国前,北江经常洪水泛滥,所以在此供奉北帝以镇水患。以前交通不便,均以船渡为主,由湖南、粤北来的客商经北江而下到此转入胥江(即现芦苞涌)经乐平、花都进入省城广州,是最便捷的水道,所以芦苞当时有"小广州"之称。但来芦苞的船只经此必先拜北帝庙,以求平安。当时进入祖庙是由北江登"武当码头"(祖庙的专用码头),经禹门牌坊,也就是现在位于庙前的古牌坊,(因修北江大堤而迁依到此),再过武当庙道,穿"青云直步"牌坊才到祖庙。上岸见到的第一个牌坊就是这个"禹门牌坊"所谓"禹门"就是大禹治水之门,以证北帝是治水之神,在牌坊的另一面刻有"万派朝宗"四字,也就是各教各派均可到此朝拜归宗。由此可见芦苞人民在三教的思想熏陶下体现了包容、和谐的民情、民风。
芦苞祖庙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等国家、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考究论证,芦苞祖庙被认定为“南武当”的主体庙宇。
由三座庙宇并列而成,武当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右为普陀庙,左为文昌庙,三庙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的神像。胥江祖庙现存的砖雕、木雕、陶塑、石刻、灰塑等,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岭南特色。

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小华山(龙坡山),山水相接,树木茂盛庙内由四座庙宇并列而成,其中,武当行宫(也称北帝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左为普陀行宫(也称观音庙),右为文昌宫(也称文昌庙),而普陀行宫的左侧则为华山寺。四座庙宇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以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和六祖慧能等的神像。
“胥江祖庙”四个字。

四座庙宇的建筑均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屋脊上镶有双龙戏珠及瓷制人物,栩栩如生,“艺术裙”上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
门口收费公示牌。

各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风火山墙。山门面宽三间、大殿面宽、进深皆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

三庙有横门相通,通道隔一弄,南弄题“奎光”。北弄题“斗曜”。三庙六条屋脊上,分别饰有陶塑花脊。其以多种古典戏曲和古老传说内容为题材,塑造了众多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和珠宝等,釉色鲜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为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时,署名文如璧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

特别是武当行宫山门屋脊的两龙争珠,栩栩如生。屋脊还保留部分清咸丰三年塑造的石湾陶瓷装饰,为现存于建筑上石湾陶塑之最早者。
五光十色的花脊,使这几座古庙显得雍容华丽,气势磅礴。武当行宫门前置石狮一对,连座高2米。为明末清初石雕,刀法古雅凝练,形态威武传神。

山门前石檐柱刻有一副以工整楷书书写的对联:“五马环回,玉镜水通圣井水;三峰鼎峙,龙坡山接武当山”。

次间石雕虾弓式攀间梁上各置了小石狮一头。在檐柱与山门墙之间,饰有两组镂金横梁木雕,每组为三条横梁架木组成,合长3米。皆为高浮雕人物。

一面为“瓦岗寨”故事,一面为“西辽国”故事。雕工极其精细。背面刻有花木鸟兽,并刊有“广州时泰造”字样,为光绪十四年所制。观音庙山门檐廊结构、木雕与武当行宫略同。其檐柱联为:“法宇配龙坡,仿佛普陀气象;莲台朝玉镜,依稀西竺规模”。

古时候,善信到胥江祖庙朝拜,要先登上武当码头,经过禹门牌坊和武当庙道来到祖庙。所谓禹门,是“大禹治水”之门,以证北帝是治水之身,牌坊后面刻有“万派朝宗”,寓意各教各派都可以到此朝拜归宗。
胥江祖庙前的池塘水光潋滟,倒映着胥江祖庙。龙坡山下,连廊飞檐,香雾叠翠。穿过禹门,水廊两侧一片滟滟水光。
胥江祖庙前的牌坊,牌坊正面刻“水德灵长”。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平地起三峰古庙巍峨千秋隆祀,华山归五马胥江浩瀚万派朝宗。
牌坊背面刻“灵光普照”。
胥江祖庙古朴神灵,并有“太婆山”、“仙人脚印”等美丽传说,蜚声海外,信众香客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等国家、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考究论证,芦苞祖庙被认定为“南武当”的主体庙宇。门票每人10元。
胥江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华山,三面环水,四季葱郁,古朴自然。占地面积约150余亩,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景区内现有禹门牌坊、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百步梯、望江亭、太婆山、仙印石、曾济桥、龟蛇池等景点。
三水县志》记载,特别是胥江祖庙碑碣石刻文字记述,胥江祖庙最早只有华山寺和武当行宫、普陀行宫比邻,两组行宫均建于南宋嘉定年间,而且寺略早于庙,故有“先有华山(寺),后有祖庙”的说法。但历经八百余年风雨,如今所见的胥江祖庙建筑群,均是后来多次重修而成。
其中,北帝行宫,是胥江祖庙建筑群中的主要宫庙。因其而衍生的三月三北帝诞庙会,也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胥江祖庙的修建,就是源于当时的水乡环境。数百年来,三水一带传唱:“南雄洒湿石,清远大三尺,三水佬拉屐。”意即南雄地区洒点小雨,到了三水已水涨田淹,逃难都来不及了。于是,北帝以真武水神之身出现在三水芦苞胥江河畔。而北帝庙旁的文昌庙,则可以满足人们祈求儿孙学业进步的愿望。
文昌行宫
文昌行宫大门的一副对联尤能道尽个中心声:天地道光永灿,春秋文脉无穷。落款:三水恒福兴达房地产有限公司。
胥江祖庙文昌行宫所供奉的文昌帝君,被认为是主管功名利禄之神,系星宿中主文运者。科举未废之前,每逢文昌帝君诞辰,童生、秀才、禀生、贡生、举人以及私塾老师都要准备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庙行“三献礼”进行祭祀,士子在进京考试更是先拜文昌。久而久之,民间每当子女上学开笔时也到文昌庙拜祭,以祈求子女学习勤奋读书聪明。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时的《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

文昌宫
在北帝庙的左侧是文昌宫,此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属儒教。文昌本星名,乃为多数人所知的文曲星,或称文星。
古时候认为文曲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儒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属掌管仕途功名禄位之神,所以在以前,仕子进京考试亦必先拜文昌。

以民间的习俗为例,每当子女上学开笔时必定到文昌庙拜祭,以祈求子女学习勤奋读书聪明。时至今日,每年来为子女行开笔礼的家长多不胜数。

此外,由于文昌亦是掌管功名之星宿,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为官者亦前来参拜文昌,寓意其官运亨通。文昌庙在文革时遭到很大的破坏,现时此庙是在1984年据原貌重修的。

庙内的“三雕二塑一画”——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的建筑工艺,可谓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进入庙内等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庙内的壁画最早为清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但壁画基本保持原有色彩,笔迹细腻、画工精美、富丽多彩。总之,“三教合一”、“三雕二塑一画”皆为祖庙的特色,里面的故事讲三日三夜都讲不完。
文昌宫大殿前檐柱楷书对联为1985年补刻,秦咢生书。右为:"肄水涌文澜学海无涯冲碧浪";左为;"玉衡司桂籍蟾宫有路步青云"。
使大殿显得极为富丽华贵。檐柱刻一联:"阳马纳乾光,仙掌远分元岳秀;灵臇盘坎水,众星环拱帝辰尊"。
马入华山:
相传女娲氏补天后,有一天静坐瑶池,突觉眉心急跳,掐指一算,才知补天之石,已有两块飞落人间。一块降落陕西形成西岳华山,一块降落南粤,就是芦苞形成小华山。女娲氏即召金、木、水、火、土五龙御前听令:"汝等速往南海搬取神石,以免为害尘寰。"五龙接旨后,不敢怠慢,便驾起云头,呼风唤雨而来去。
顿时,南海一带,乌云罩日,雨骤风狂,电闪雷鸣,巨浪滔天。五龙一路上翻江倒海,抵达华山附近,大显神通,推波助澜。浪高之处,形似五匹脱缰狂奔的野马,环回于华山之间,欲一举把华山搬走。

故有"五马入华山"的传说。然而,华山得天地之灵气,受人间烟火,根基牢固,撼之不动。五龙无计可施,徒叹奈何,唯有潜伏于此。

因此小华山又被称为"龙坡山"。在南宋嘉定年间,当地百姓就在小华山的山脚下,依山傍水的这块地方,先建起了北帝庙,后来又在北帝庙的左边建起了观音庙。

直到明朝末期,在北帝庙的右边加建文昌庙,分别供奉真武(北帝)、观音、文昌"三教合一"由此确立,亦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少见的三教合一庙宇。

这三间庙建筑独特,结构严谨,古朴精致,别具匠心,在建筑上运用了陶塑、灰塑、木雕、砖雕、石刻等岭南特有"三雕三塑"的工艺,可以讲是神工巧家,精巧玲珑,走进庙内就等于进入艺术的殿堂。此外,庙内的壁画乃出自清末民初,已有百年历史,但壁画基本保持原有的色彩,笔迹细腻、画工精美、富丽多彩。以上"三教合一"、雕塑、壁画皆为胥江祖庙的三大特色。
在文昌宫里面右边墙边放着一块“武当庙”石匾。
武当行宫
三庙山门檐廊墙上画有多幅壁画。山川人物,惟妙惟肖。"竹林七贤",令人叫绝。遍布的艺术装饰。令祖庙外貌更显富丽繁缛,典雅华贵。武当行宫大门额上悬挂一块珍贵楠木镂花竖匾,上镌"武当行宫"四个隶书贴金大字,字体端庄浑厚。
武当行宫天井靠近大殿石级左下方有水井一口,石井栏上刻有"金沙圣井"四字。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涎和金鳞而形成的,此井井水清冽不涸,冬暧夏凉,久存不腐,曾被定为朝庭贡品。香客到此大多恭饮一杯,以求消灾除病,延年益寿。
祖庙三大殿皆庄严肃穆,但其建筑却各有特色。武当行宫两石檐柱上之木梁枋及其雀替均三面雕刻着各式祥瑞画面,梁枋至屋檐置十二座大型莲花托斗拱。
在北帝庙正殿前檐上是承托整个屋顶的斗拱梁架,而这斗拱木架亦称为"燕子托"、"莲花托"因为从下而上望,它既似燕子尾又象莲花座,斗拱梁架的奇特之处是整个梁架没有任何一根铁钉,而是通过木笋与木笋之间接嵌而成的,单从屋梁上的杰作,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写照。而正殿紫宵宫内供奉的是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亦称北帝)。
两傍各有一个神像,左为司旗武尉,右为掌印文臣。传真武为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手下两员大将。
为避赵宋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称真武。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与南宋对抗时,传西直门外有龟蛇显现,真武被尊为北方最高神,世祖下诏建庙祀真武。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向南京进攻时,传真武曾显像助威。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武当山大力营建宫观,历时7年,真武信仰达到鼎盛,全国各地掀起修建真武庙的高潮。
武当山亦成为全国各地真武庙的祖庭。在道教中认为每个方位都有相应的神守卫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因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故真武又是水神,有防止水灾之威力。玄武原是龟蛇的合像,人格化后形象为披发黑衣,脚踏龟蛇。因三水三江汇聚,水患较多。
武当行宫,山门前廊的木雕梁架。

据史料记载(上乐塘胡氏族谱),当地百姓在南宋嘉定四年,诚心往湖北武当山,于三月初三(北帝诞)将北帝神像请回到此安奉。据说,1915(乙卯年)年和1947年北江芦苞段先后两次决堤,而两次的堤围决口都是正对胥江武当行宫的,在两次大水中先后冲倒的有华山寺,文昌庙,戏台,公所,照壁,围墙,香烛房等等,但北帝庙巍然屹立,不曾动摇。
武当行宫,山门前廊的木雕梁架。

武当行宫内。
武当行宫内。
武当行宫内。
武当行宫正殿,以及正殿脊顶的陶塑和檐下木构造。
武当行宫,天井左廊的廊脊顶陶塑《聚义梁山泊》故事,人物雕刻细腻,工艺精湛;并刻有‘’1991年仲冬重修凌国礼精制‘’。武当行宫,天井右廊的廊脊顶陶塑《三英战吕布》故事,人物雕刻细腻,工艺精湛;并刻有‘’石湾美术陶瓷厂凌国礼工艺师制‘’。
三庙天井院落两旁的"女儿墙"上均饰有各长6米精巧逼真的陶塑、灰雕。内容有"三国故事"、"梁山人物"、"韩熙载夜宴图"、"郭子仪祝寿"等。其中武当行宫内的装饰手法更为奇巧:在灰雕的背后以玻璃镜垫底,在阳光照射或雨水冲刷下,闪闪发亮,使灰雕的山水人物故事,更具华丽色彩。三庙天井皆为麻石铺砌。天井庭栏及上大殿石级护栏上均有明代"三羊启泰"、
"麟吐玉书"、 "双凤朝阳"等祥瑞画面的石浮雕,其雕刻玲珑工巧、刀法古雅。
普陀行宫及观音庙:
普陀行宫位于武当行宫的左侧,由天王殿和主殿组成,天王殿内分别有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居于殿的两侧,每位天王手中都各执一法器。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
普陀行宫山门脊顶的陶塑,刻有“壬申年(1992年)重修”,“菊城陶屋造”。
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主殿内的观音座像乃杨柳观音,此观音像在莲花台上盘膝而坐,仪态优雅,慈眉善目,普渡众生,是由上好檀木雕刻而成。而位于旁边的是明代的送子观音铜像,原由一位居士收藏,因梦中见该观音说应安于寺庙供奉而送于此,而信众来此诚心求拜,多得应验。

普陀行宫内檐廊墙上的壁画,山川人物,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在主殿横梁上的一组通花木雕砣墩,是全庙现存最大的一块木雕,上面无论是花、松、鸟兽、仙、人等,其雕工之精巧,结构之紧凑,造型之优美,实属木雕中的精品,堪称岭南一绝。

普陀行宫,山门的门头上悬挂“普陀行宫”木匾。




观音庙天井联曰:
"画栋增辉,金莲座换金沙井;慈云远布,玉腋脂流玉镜台"。
观音庙大殿前檐廊梁枋上更独具匠心地设置一长2.3米、高0.98米、宽0.16米之大型驼墩。梁枋及驼墩亦通体镂刻各式祥瑞画面。这又令大殿显得纤巧细腻。其形制、结构、手法颇具地方特色。柱联为:"坡岭势嶙峋,仙石数卷,幻作普陀岩里地;云桥波浩渺,慈航一叶,渡来水月镜中天"。
史料记载,芦苞的地理环境是“海潮弥漫,至胥江而不复能上,江海于此交接”。后来,凭借坐拥芦苞涌勾连广州的便利,芦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被时人誉为“小广州”,正是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航运便利所使然:“水之汇也,气之关也,乃全省命脉之源。”很快,芦苞从长满芦苇的沙洲一跃发展为商业发达、文教兴盛的商埠城镇。
普陀行宫,正殿前石台阶,以及台阶两边石护栏和栏板上浮雕。

普陀行宫正殿,以及供奉的观世音菩萨。

一直到了2002年农历春节前,一支来自湖北武当山的队伍辗转来到胥江古庙,随后通过专家论证,最终将胥江祖庙确立为“南武当”所在,历代武当山掌门寻找“南武当”的夙愿才得以一了。
张师清在十多年前参与了寻找“南武当”。张师清师从三丰自然派第十四代传人公孙清高,2002年春节前,他和师兄师父受师爷嘱托,来到广东这边寻找“南武当”。当时,首先去的是名气最大的佛山祖庙,但寻找未果。
“我们正准备前往西樵山,却无意在地图上发现芦苞祖庙和旁边标记的华山地名,便忍不住‘咦’了一声,师父接过地图一看,估摸了周边地形,说可能就是它了。大家便赶往芦苞胥江祖庙,到达芦苞的时候天快黑了,但师父察看了周边地形和建筑遗址,方位、格局都跟武当山的很相似,连声说,‘终于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普陀行宫内铁钟,表面雕刻龙纹,并刻有:道光岁次癸卯孟春吉旦立。

就在张师清他们来到胥江祖庙不到半年,2002年6月,经中国道教协会、湖北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广东省道教协会的专家学者共同考证,签署认定胥江祖庙为中国“南武当”主体建筑,并于当年7月由武当山道教协会授予“南武当”牌匾。

“胥江祖庙与湖北武当山道教主张‘三教融合’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华山脚下分别供奉观音、北帝、文昌的三大行宫并排而立,即可提供最有力的佐证。”张师清说,近年来,在“武当大文化圈”的熏染下,当地还自发兴起了一股“太极风”,一把羽扇、一柄长剑、一袭白裳,成为芦苞街头常见的一道风景。
华山寺与胥江祖庙相邻,建于南宋嘉定初年,比胥江祖庙略早,始称"华胥古梵",为一法号复庵的僧人所建。该寺经历代扩建重修,规模渐大,气势雄伟。正面为大雄宝殿,左为六祖殿,右侧为地藏殿,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历代僧徒在此习武行医,业绩昭彰,曾令该寺声名远播,鼎盛一时。1915年该寺大部分毁于水灾及后来的战乱,残余寺殿亦于1938年倒塌。现今的华山寺,是于1994年10月按原貌动工重建,次年5月落成开光。
华山寺,山门的门头上悬挂‘’华山寺‘’横匾。
华山寺前殿,供奉的弥勒佛。
韦陀菩萨。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华山寺前殿后面,供奉的韦陀菩萨。
华山寺——大雄宝殿,以及供奉的三尊菩萨。
华山寺大雄宝殿内两边的十八罗汉。有《碑记》载:加拿大籍华人卢德志先生,祖籍广东三水范湖坑口村,几代旅居海外,好施乐善,虔诚礼佛。值胥江祖庙建庙八百年大庆之际,于缅甸选购白玉,寻名师雕成十八罗汉,委托其侄卢永钢先生,运送回乡。卢永钢不辞劳苦,鼎力为之,几经周折,于2007年3月10日将玉雕十八罗汉运抵南武当胥江祖庙,并供奉于此。
华山寺配殿,供奉六祖禅师。
华山寺配殿,供奉地藏菩萨。
胥江祖庙,一字排列的几座寺庙。
右边这棵在华山寺前的菩提树(只看到树杆)。菩提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因传说在20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 印度教、 佛教还是 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相传南朝僧人智药自天竺国将菩提树移植我国。此棵菩提树为1994年从鼎湖庆云寺移入胥江祖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