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2021-05-01 18:27:30)
标签:

广州市

清代水闸

白云湖

西湖的百年古碑

白云区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5月1日

  广州白云湖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二十一世纪以后该市建设的第一个人工湖,属民生治水项目。白云湖有着六脉清源广场、林荫广场、如荫草坪和休闲中心等供市民游乐的地方,在白云湖的东南还配套有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休闲场所。 同时,在"绿道"中无论是跑步还是骑车都别有一番景致。东湖一圈长达4公里,让游客在全年绿意盎然的环中运动。 此外,周边将设置篮球场、网球场等球类运动场所,在适当区域摆放休闲运动设施。东西两湖中的小岛还为垂钓爱好者设置了垂钓区域。 湖边还有游船项目,可以乘坐游船体验一下人工湖的魅力。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广州白云湖分东湖、西湖,在西湖北面湖边有清代水闸之“滘心南堤水闸”,水闸两边可见红砂岩和花岗岩等石料构件,闸门门板、吊绳等构件仍保存完好。闸门旁立有一石碑,远远望去能看到“滘心乡堤基宪示……光绪十三年八月十日”等大字。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据说,白云湖本身因水利工程而生,该清代水闸是原滘心村内河涌的一道滘心闸,河涌直通红星村,再接到庆丰村然后流出珠江西航道。
   一方古碑,一宗往事。清代水闸古碑高148.5厘米,高148.5厘米、宽80厘米、厚11厘米,根据碑记中“光绪十三年八月初十日”的立碑时间计算,距今已有130岁高龄,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石碑屹立了百余年未损。石碑清楚记载了光绪年间的一宗水利案,对研究清代民间灌溉水源、毁坏或侵占水利设施诉讼案情处理具有深远意义,也承载着旧白云人从古至今、传承不变的重视水利的传统,这就是滘心乡堤基宪示碑。滘心乡堤基宪示碑与它守护了百年的滘心南堤水闸,正式被认定为广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之一。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村民侵占堤基被诉,官府立碑警示后人,在一片徐徐清风中,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脚踏过滘心南堤水闸上方的石板,便能看到立在一旁的滘心乡堤基宪示碑。细数一番,石碑上的碑记约有800字,阴核正楷的字体端端正正,字字清晰,只有文字里嵌着的薄薄苔藓诉说着岁月的侵蚀。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滘心乡堤基宪示碑。根据碑文记载,光绪年间,滘心村一些村民投诉,南海亭冈村(现红星村)梁明远等侵占堤基,石井太平社学的乡绅查明情况属实后,禀请番禺县进行查处,发现梁明远等人将田梗锄入基脚,侵占堤基情况属实。在县府的审理后,梁明远等人承认错误,将所占的基脚田亩退让,任由滘心村立界,以求撤诉。为了防止事情再次发生,番禺县正堂立碑以昭告大众。于是,就有了这方镇守百余年的滘心乡堤基宪示碑。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立碑的行为,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之深。这方石碑具有将破坏水利行为昭告大众、警示后人的作用,其保存完好,也从侧面体现了白云人从古至今、传承不变的重视水利的优良传统。碑文反映了光绪年间番禺县的水利案处理情况,也显示了当时的水利建设、灌溉水源等情况,对研究清代民间灌溉水源、毁坏或侵占水利设施诉讼案情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乡民修堤设闸,守护一方安宁,在滘心乡堤基宪示碑旁的,便是滘心南堤水闸。站在绿道上,远远望向湖面,滘心南堤水闸就如一道城门耸立在深水中。左右两堵厚实而古旧的“城墙”犹如宽厚的双翼,拥护着中间一道控制着水量的老闸门。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古水闸位于滘心涌旧水道上,也就是原滘心村民去往石井趁墟的必经之路。水闸宽6米,佐铺5条大石,相传,闸门原为坤甸木制作,重达百斤,上世纪70年代更换为水泥闸门。水闸始建年限尚待论证,但据笔者所知,白云湖开挖前,此闸仍在发挥着作用。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相传,闸门原为坤甸木制作,重达百斤,上世纪70年代更换为水泥闸门。水闸是堤坝的一部分,目前,古旧的堤围如今只剩一小段。堤围所在的滘心村北靠流溪河,地势低洼,雨季容易引发涝灾,对周边村民的生活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村里兴修水利,在水道筑堤设闸,抵御洪涝。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这在碑文中也有记载。据悉,因滘心村经常受水患,大约在宋朝,该村就筑堤抵御洪水。碑文所述的堤围,便是滘心村前村堤围,该堤围用于汛期排涝、雨季清积水、旱季灌溉。自建立以来,堤围便一直保护着周边村民、田地,并为周边数百村庄提供灌溉保障。不过,这里也曾出现过决堤,一次是在1833年,另一次是在1885年,后因当地官府及当时的民间慈善组织爱育堂出资重修,才又恢复原有功用。官府曾贴出告示,一切生产活动不能影响或侵占甚至故意毁坏堤围。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在古时,白云以农耕为主,水利建设无疑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这座水闸、这方石碑便是最好见证。自宋朝开始,官府、村民均兴修水利,筑堤抵御洪水。碑文记述“伊等村前受西北潦水之患故建立堤基”“保护数千家口之生灵及二千四百亩之种植,且城北数百村亦赖其保障,自宋至今数百年相安无异”,可见堤围、水闸对当时农耕社会的作用。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印证村民自治历史 有待加强宣传推广。根据碑文记载,当时处理滘心村村民投诉的流程,是先由石井太平社学的乡绅查明情况属实,再禀请番禺县进行查处。这就体现了当时村民已经有了一套较成熟的自治系统。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此方石碑对研究当时石井地区的自治机构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提到番禺县慕德里司,碑文还出现了石井太平社学和滘心村乡约两个机构,这两个都是禺北乡村里的自治机构,可处理一些村与村之间的纠纷、管理墟市、主持基础建设、协助官府管理等。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据了解,碑文中出现的太平社学,原址在石井墟,即现在的升平社学附近,管辖的乡村有13条,其中包括南海5条村,令人惋惜的是,太平社学在抗战期间已被毁。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虽然太平社学已毁,但所幸,滘心南堤水闸和滘心乡堤基宪示碑都在白云湖风景区内,能供后人寄想一二。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白云湖管理者有意向提升白云湖的“水文化”功能,对体现白云湖水利功能的古水闸和石碑历史进行推广宣传,增添白云湖景区的文化魅力。
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