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之清代水闸--广州市白云区

标签:
广州市清代水闸白云湖西湖的百年古碑白云区 |
村民侵占堤基被诉,官府立碑警示后人,在一片徐徐清风中,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脚踏过滘心南堤水闸上方的石板,便能看到立在一旁的滘心乡堤基宪示碑。细数一番,石碑上的碑记约有800字,阴核正楷的字体端端正正,字字清晰,只有文字里嵌着的薄薄苔藓诉说着岁月的侵蚀。
乡民修堤设闸,守护一方安宁,在滘心乡堤基宪示碑旁的,便是滘心南堤水闸。站在绿道上,远远望向湖面,滘心南堤水闸就如一道城门耸立在深水中。左右两堵厚实而古旧的“城墙”犹如宽厚的双翼,拥护着中间一道控制着水量的老闸门。
这在碑文中也有记载。据悉,因滘心村经常受水患,大约在宋朝,该村就筑堤抵御洪水。碑文所述的堤围,便是滘心村前村堤围,该堤围用于汛期排涝、雨季清积水、旱季灌溉。自建立以来,堤围便一直保护着周边村民、田地,并为周边数百村庄提供灌溉保障。不过,这里也曾出现过决堤,一次是在1833年,另一次是在1885年,后因当地官府及当时的民间慈善组织爱育堂出资重修,才又恢复原有功用。官府曾贴出告示,一切生产活动不能影响或侵占甚至故意毁坏堤围。
在古时,白云以农耕为主,水利建设无疑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这座水闸、这方石碑便是最好见证。自宋朝开始,官府、村民均兴修水利,筑堤抵御洪水。碑文记述“伊等村前受西北潦水之患故建立堤基”“保护数千家口之生灵及二千四百亩之种植,且城北数百村亦赖其保障,自宋至今数百年相安无异”,可见堤围、水闸对当时农耕社会的作用。
印证村民自治历史
有待加强宣传推广。根据碑文记载,当时处理滘心村村民投诉的流程,是先由石井太平社学的乡绅查明情况属实,再禀请番禺县进行查处。这就体现了当时村民已经有了一套较成熟的自治系统。
此方石碑对研究当时石井地区的自治机构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提到番禺县慕德里司,碑文还出现了石井太平社学和滘心村乡约两个机构,这两个都是禺北乡村里的自治机构,可处理一些村与村之间的纠纷、管理墟市、主持基础建设、协助官府管理等。
据了解,碑文中出现的太平社学,原址在石井墟,即现在的升平社学附近,管辖的乡村有13条,其中包括南海5条村,令人惋惜的是,太平社学在抗战期间已被毁。
虽然太平社学已毁,但所幸,滘心南堤水闸和滘心乡堤基宪示碑都在白云湖风景区内,能供后人寄想一二。
白云湖管理者有意向提升白云湖的“水文化”功能,对体现白云湖水利功能的古水闸和石碑历史进行推广宣传,增添白云湖景区的文化魅力。
后一篇:白云湖--广州市白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