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遗憾的老坪石街--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坪石镇

标签:
记忆与遗憾的老坪石街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坪石镇 |
在过去的岁月里,这个“小广州”不是今日这个收支与生活成本不平衡的略显落后的小镇,而是指的是当初那个商业繁荣、人丁兴旺的小地大荣的经济重镇。而老坪石老街就是当初那个重镇留下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整个老坪石的辉煌与成长,而今日只成了大家的记忆与遗憾。
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铺仍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砖,二层木质结构
,流线式护栏,方格子木窗,高墙翘檐,古色古香,青石板条石铺设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较为完整。
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商铺、盐埠、钱庄、当铺等大小作坊800多间,各地商业会馆20多家,码头20多个,停泊过夜的船只常达数百艘之多,足以想见当年的繁忙景象。
从而也可以看出老坪石地理位置之重要及其商运发展的繁盛状况。直到1935年粤汉铁路开通,才改变了一切货物靠水运的历史
。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不少机关事业机构以及十多所大专院校迁至老坪石一带避战,老街又再度繁荣一时,历史上曾被称为“小广州”。
上街内又分前街 , 后街 , 约70家店铺;回龙庙右侧有咸鱼巷
, 约三、四十家店铺;回龙庙之前的一段中街又叫官街。
拱桥以下至今崮庵(何氏总祠堂)叫新街 , 约;100家店铺 ,
焚于民国初年的战火中 。 街内有一墟四市:每逢农历二、七为平石墟期 , 三街四市热闹繁华
。
以猪仔、生猪、耕牛贸易为主的将军庙集市;以肉类(猪、牛肉)豆腐、鱼虾、三鸟贸易为主的镇江祠集市;以粮食、豆类、副食、五谷贸易为主的三界庙集市。
以蛋类、蔬果、油、桐油贸易为主的回龙庙集市;湘人以及附近乡民
, 以山货、土特产、粮、油、猪、牛、三鸟 , 蛋品挑上墟出售 , 然后买回盐、肉、布匹、洋杂、煤油、火柴等日用品 , 大部分为小额交易
, 解决生活问题为主 , 也有部分为贩子收购作长途贩运的 。
平石街的店铺及主要商号 道光年间(公元l821一l831年)
, 前街与后街的店铺 , 曾为三星坪富户、八品登仕郎沈宗元所有 。
此外 , 亨记、泉记的烟铺 , 也是平石街鼎鼎有名的 。
平石中街的又新书店 , 乃楚南会馆欧姓人开的 , 人称欧胖子(其后裔现居香港)
。
这家书店表面上卖书 ,
其实是经营来临武香花岭的铅、锌、锡、电石、信石等矿石生意 。 清末民国初年(1890—1930年) ,
按当地人算其资本至少超过50万银元(光洋) 。
许姓的万兴隆号、郑姓全安号、刘姓的刘福利、刘合记、神姓的神新记、孔炜记、肖财记、肖福记 ,
钟相汤的麻庄 , 何邦伟的万益和号 , 傅来安的来安号 。
布店有朱洪泰、唐保生、陈章彩以及陈有记的辣椒酱 , 等等 。
在老街已久负盛名 , 老少皆知 。 其中比较有名的老板要算是又新、亨记、钱泰、泉记四人
。
除钱泰之外 , 其余三位皆为湘南商人 。 回龙庙之下的下街 ,
店铺多为中伙店(平民旅馆) , 接待做江生意的经纪人或挑夫歇脚 , 其价钱较低 , 既可自带米煮饭 , 又可住宿
。
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l875—l909年) ,
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铺产业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乡绅何姓、李姓、朱姓三大的人手里
。
时下有:何家佬的面子(莲塘村) , 李老二的银于(皈塘村) ,
朱先生的口码子(小水坑朱家) 。 上街以上至萧家湾 , 店铺、船厂、大部分为李姓、何姓、朱姓产业 。 下街与部乡中街 ,
基本上为何姓产业 , 所以人们说 , 平石街的店铺 , 何姓占三分之一 。
平石的会馆及商会简述 平石 , 由于地理位置之重要 ,
外来经商者日益增多 , 己出了以乡谊结合的各种行会 , 商帮活动和组织 。
大堂设神位 , 供奉德侯(关公) 。
后厅神位供奉福、禄、寿以及无量祖师神(财神)位 。 大堂两侧有厢房四间 , 供来粤各县商客留宿及议事用 ,
该会馆是平石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平石的会馆前身为商帮组织 , 后为会馆 ,
尔后又发展成打业公所和商会 。 平石商会于滴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成立 ,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平石商会改组 ,
成立厅业公会 , 当时有会员6人 , 会址迁于平石中街三界庙 。
平石兰地人的会馆及商会负责人为何品生、黄永盛、黄兴泰、黄海清李龙安、赖泽环、罗柏孔、欧汉南、何泽仁、何帮伟、何泽洪、秀福生、段裕后等
。 当时的会馆及商会设会长1人 , 理事若干人 , 财务、会计、伙夫各1人 。 1947年 , 坪石同业公会发展到9个
。
平石的水上运输概况 粤盐北运使平石成了集散地 ,
1935年之前北上运输主要靠水路 。 平石货运南下至乐昌主要经泷水(武江段) , 泷水为匝急流 , 行程63公里)河面窄、水深流 ,
礁石多、滩多险 , 称为九泷十八 。
据道光年间许章《白茅泷》诗句述:“万人维舟饬橹 ,
衔尾渐进如昏;初笃绿岸涉澎(图21 繁忙的运输河道和码头) , 十步九顾长吁嗟 。 ”
对清代的泷水航运 , 人多繁忙 , 航道艰险 , 已作描述 。
乐昌至韶关、广州河道乃武江、北江 。 河面宽 , 水深、水势缓慢 。 因此各地所需的水上运输船只其结构特点不同 ,
乐昌往南贩运(包括广州北运) , 水运多采用“材艇” 。
平石至乐昌 , 只能用特制的泷船 。 如果从平石往返于湘南河道
, 由于河道窄浅 , 只能用二驳船、小驳船和猪头船 。 平石水域的运输劳工 , 除湘南民工外 , 大部分是平石附近
。
平石村的沿河码头 南来北往的商船云集平石 ,
每天达2000余艘 , 停泊码头的船只有六、七百艘 。 而且要事先到管航运的济川堂挂号、领牌、抽税才有停泊位置
。
三官堂城门以下 ,
有:将军庙码头、土地楼码头、刘家码头(福德祠码头)、刘家大码头(楚南会馆码头)、镇江祠码头
。
从镇江祠以下至又新书店 ,
相距约200米其间有:王家码头和王家大码头(区间的一段街道 , 有店铺上百家 , 皆为王家所有) 。
又新书店以下有永和祥码头(永和祥号于清末因失火焚毁 , 尔后建成互利社 , 从事旅业生意) 。
回龙庙以下是下街 ,
其码头分别有:泥鳅码头、新街码头、高码头和下街码头(又叫拱桥码头) 。 将军庙码头
。
西南方过梯子岭 , 受到管埠村:土匪廖清一伙的抢劫 。 为此
, 商人、脚夫必须组织起来 , 在平石商会的带动下成立了民众过驳行、新新转运馆 , 凡从事转运、贩运的商人必须到馆内抽税 ,
不抽税者受到干涉 。 

经过组织的脚夫、商贩 , 结队过古道 , 人多势众 ,
避免匪害 , 每天往返于古道的商贩、挑夫上万人次 , 水运时期之平石 , 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繁华 。
应运而起的其他行业 随着商业、运输业的繁华 ,
平石村周围也发生了变化 , 凡是古道旁的村庄 , 诸如平远围、小塘、三桥等 , 每隔五华里便有饭铺、伙店 ,
平石村下街拱桥以下发展到几十家中偿店 , 专供脚夫留宿、煮饭、收费便宜 。 有了水路就必然有商路 , 有了商路就必然有“戏路”
。
抗战时期 , 广州中山大学从云南迁至平石 ,
现代科学之文明文化开放 , 同时占用上街大部分宅院用作校舍 , 娼妓行业明显减少 , 只有少量的暗娼存在。
粤汉铁路通车使平石变迁 1935年 ,
粤汉铁路株韶段(株州至韶关)通车 , 铁路的货运远远超过江河水路与陆路的货运 。 南北货物由广州直到武昌 , 湘属之郴、衡、长、岳各地
, 再不用到平石利用船工、脚夫之贩运转运了 。
从此 , 结束了“万担盐箩过古道”的历史 , 民船无货可运 ,
脚夫无货可挑 , 失业者达万余人 。 平石之商情至此一落千丈 , 店铺纷纷倒闭 。 居民商户亦先后搬迁 , 一向人满为患之平石 ,
这时就到处找人看管店铺 。
门面稍好的 , 每月租金也只有3元或1元几角 。 生意非常难做
, 平石开始陷入沉寂衰落境况 。 l937年至1940年 , 抗日战争波及全国 , 这个时期平却成了广东沿海之后方
。
不少商家巨子 , 携资带货涌来平石 ,
平石在战乱中又得以复苏与短暂繁华 。 从广州北上而来的广东省银行(分行设在平石下街)、学校、旅馆、以及行政事业机构蜂拥而至 ,
平石成了“小广州” , 人口增至二、三万人 。
尔后中山大学几千名学生从云南迁来 ,
安置在湖南栗源堡、平石以及罗家渡、管埠一带 。 岭南大学农学院、培正、培道中学等接踵而来 , 平石突然成为华南新兴之文化区域
。
加之洋货流通 , 使平石街一跃而人时尚 。 随着战事的发展 ,
从长沙、韶关疏散而来的人口 , 日以剧增 , 再次促进了平石商贸的兴盛 , 茶楼、酒店、旅馆 , 席无虚设 , 多为学生顾客
。

1941年12月之后 , 连坪公路通车 ,
烧木炭式(发动机)的汽车往返于连坪公路 。 由于韶关一家电影院疏散迁来平石 , 平石才有了发电机 , 平石的部分店铺开始有了电灯
。
1944年6月 , 机关、学校继续迁来 ,
时下有建国日报大光报、工商报从韶关迁至平石 , 平石可以看到当天报纸 , 了解时事新闻 , 知道前方战况
。
抗战胜利后 , 原疏散于平石的机关、学校 , 逐步返回原处 ,
平石街的外来人口逐日递减 , 商市频临危机 , 除平石墟日外 , 基本上处于萧条沉寂状态 , 平石的商贸及贩运已无法恢复至1
935年之前的盛况 , 粤盐北运在平石的贩运史也由此而结束 。
后来1847年老坪石街成立了广同会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外来经商者日益增多,坪石出现了以乡谊结合的各种行会、商帮活动和组织。
最早为经营农副产品的湖南帮,接着是以经营药材为主的江西帮。在坪石的商业人口渗杂中,这些都是纯属商人的集团组织。人们为了维护同乡、同行的友谊和利益,沟通行情,参加商业竞争,纷纷加入行会。
清代只设盐院管理盐业,而没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商业全赖商人团体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坪石已逐步出现了有组织、有章程的各种同乡会馆。
这时的平石,四通八达、水陆并进,每天来往平石的挑夫(脚夫)上万人次,上、下武江船只2000余,停泊平石村码头的船只六七百条。
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平石街的大部分店铺产业已基本上掌握在本地乡绅何姓、李姓、朱姓三大宗族的人手里。时下有:何高佬的面子(莲塘村),李老二的银子(皈塘村),朱先生的口码子(小水坑朱家)。
上街以上至萧家湾,店铺、船厂、大部分为李姓、何姓、朱姓产业。下街与部分中街,基本上为何姓产业,所以人们说,平石街的店铺,何姓已占三分之一。
直到1935年粤汉铁路开通,才改变了一切货物靠水运的历史。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不少机关事业机构以及十多所大专院校迁至老坪石一带避战,老街又再度繁荣一时,历史上曾被称为“小广州”。
武江水路昔时为中原通往岭南的古道之一,担负着南北交通运输的重任,因此,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坪石老街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南北货物均在此接驳转载。
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商铺、盐埠、钱庄、当铺等大小作坊800多间,各地商业会馆20多家,码头20多个,停泊过夜的船只常达数百艘之多,足以证明当年的繁忙景象。直到1935年粤汉铁路开通,才改变了坪石一切货物靠水运的历史。
从广州北上而来的广东省银行(分行设在坪石下街)、学校、旅馆、以及行政机构蜂拥而至;随后,中山大学几千名学生从云南迁来,安置在湖南栗源堡、坪石以及罗家渡、管埠一带;岭南大学农学院,培正、培道中学等接踵而来,坪石突然成为华南新兴之文化区域。
坪石这条沉淀了千百年的古商街。它从初建,到兴旺,到颓废,到消失,是一部珍贵的岭南文化史。它见证了岭南地区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成就了成千上万的富商巨贾,滋养了几十代人的日日夜夜。它,俨然就是一个历史的符号,一种象征,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