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空中走廊“云道”行,八公里羊城云中漫步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4月18日
广州诞生一条震撼全球的空中步道,长达8公里的“空中云道”,这条逆天的“空中步道”长达8公里,能让你一秒从原生态的公园步入到花海王国。从中山纪念堂直达白云山!横穿6大景点!空中步道一路都有入口处,走那一段都可以。
这条云道坐落于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妥妥地实现了从中山纪念堂直达白云山的畅想。
这条云道总共分成3段,分别是: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 1.7公里;越秀公园——麓湖公园
3.4公里;麓湖公园-白云山 2.9公里!
它是一次性将越秀山、花果山、白云山广州三大秀山连通。途经夕阳红广场、雕塑公园、花果山公园、麓湖公园等诸多热门景点。花开满城之际,这条“云道”将出现四种不同颜色的花海,落英缤纷,美不胜收。
除此之外,还可以心无旁骛的在这里尽情的拍照,傍晚的时候可以倚靠着看绚丽的夕阳,可以肆无忌惮地横穿50米高的大树……
而我们现在根本不需要出国,在广州就可以过一把科幻瘾啦!不用怀疑,这条步道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标。 而且!目前它还是免费的!免费的!免费的!重要的事说三遍!
这条空中云道从起点中山纪念堂到终点白云山,实现了这两个景点间直达的畅想。从几大公园内穿行而过的云道,悬空建在公园内的草坪上,走在其中就能呼吸到属于公园里的清新空气,天气特别的好,阳光洒在草坪上,就似乎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上空漫步。
“云道”取意“云端漫步,还绿之道”,通过“云道”的打造,实现从中山纪念堂直达白云山。
在空中走廊观察,你会有惊人的感受,你会发现,原来熟悉的风景,竟然有着如此的魅力!
中山纪念堂的正门。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山纪念堂的正后方,越秀公园南门是起始位置,广州《云道》线路图。
3、越秀公园南门,前面是中山纪念堂的正后方
从中山纪念堂北面的越秀山南门而入,步上498级台阶的百步梯,直到越秀山顸的中山纪念碑,是一由花岗岩石砌成的建筑物。
越秀山,历史上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越王山因越王台故址得名。东晋时即为道教名山,建有道观三元宫。宫内有求龙仙井,传说即晋时鲍姑井。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名道葛洪之妻,善针灸,为世人称道,此井即为纪念她而得名。宋以后,道教益盛,宫址扩大,并在山腰另建道观,今越秀楼即为故址。明永乐年间都指挥使花英在山顶建观音阁,此山又称“观音山”。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即孙中山于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和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遗址。1922年6月2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孙先生和宋庆龄夫人是从这里脱险的。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碑身高约5.5米、碑脚2.28米,呈尖顶方柱形,台座宽6.2米、高0.76米,正面有5级台阶。碑是钢筋混凝土石米批荡建筑。
碑的正面镌刻"孙先生读书治事处",背面镶嵌高1米、宽0.6米的连州青石,上刻《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记载61名总统府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战之情形。1981年,碑上的"孙先生读书治事处"8个大字贴金翻新。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缔造者,台湾地区民主、自由、共和的象征。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巍峨的孙中山纪念碑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碑座的红色花纹,有人说是基督教花纹。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图案,据说是因为孙中山信仰基督教,孔祥熙、蒋介石和宋氏家庭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饰上这种花纹是毫不奇怪的。
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和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事业。当得知孙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来写些什么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后来他决定铸铜像来纪念,使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梅屋庄吉原想铸造七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但他当时经营的生意不好,且已经破产,身又患病,为了解决铸像经费,他抱病四处筹款,连女儿准备结婚的储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6米,重约2000斤。
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观音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以凭栏俯瞰。而更高处,每层有窗可向外远眺。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长约7米、宽约4米的巨型花岗石,上面刻着孙中山的遗嘱。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孙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于广州城传统城市中轴线上,联成一体,气势雄伟。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之楚庭:始建于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在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越秀山腰有一石坊,额上镌“古之楚庭”四字。楚庭,也为“楚亭”。历史上关于“楚庭”的由来说法颇多。如最早的西周说,“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伐扬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其后为春秋说,“周惠王赐楚子熊恽胙,命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焉”;接着有战国说,“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于楚庭,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等。
虽说今天粤地,自是货通全球的商贸口岸,但在数千年前,这里可是北隔五岭,南阻大海的“蛮夷之地”、“瘴疠之乡”。既无力从事海上贸易,也长期与中原隔绝。以上各版本关于“楚地”所记述的时代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即春秋战国时期,南越各族曾先后臣服于南方大国楚国,楚庭即为百粤服楚的标志性建筑。清朝人认为越秀山麓乃古楚庭故址,所以立下石坊以志旧迹。“楚亭”一说是否为后世文人所臆造,已成历史悬案。但“楚庭”一名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相沿成习的最早称谓。
“古之楚庭”石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同治六年(1867)重修。是一座两柱一间一楼的花岗岩石牌坊,形式简练古朴。东面坊额刻楷书“粤秀奇峰”,西面刻隶书“古之楚庭”。古代广州城有“楚庭”或“楚亭”之别称,所以立有此牌坊。
广州越秀山立有一座佛山牌坊,这里的“佛山”指的是有“佛”的“山”。如果了解越秀山历史的人都会记得,越秀山还有一个名字叫:观音山。
明朝时期,越秀山上建有一座观音阁,每日进香上供之人络绎不绝。关于观音阁也有一个传说。
传说明朝时期有一位叫做伦文叙的南海人,被称为鬼才、神童、急才,1499年参加会试和殿试均考了第一名,成为状元。1994年,香港专为伦文叙拍了一部《伦文叙老点柳先开》电影。传说,一位叫做柳先开的湖北人因嫉妒伦文叙的才华,请了风水先生来暗算伦文叙。风水先生拿着罗盘来到越秀山,算出广州龙头越秀山与珠江形成龙吸水的聚才之气,所以才导致伦文叙中了状元。
柳先开找高人请了一尊凶神冒充观音供奉在越秀山上,并在门上挂了观音庙的牌匾,后来被一位尚书发现真相,将庙宇拆毁。
其实,柳先开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其人并不好说,但越秀山上的确曾有一座观音庙,这也是越秀山被称为观音山的由来。
佛山牌坊:“佛山”石牌坊位于越秀公园“古之楚庭”牌坊下方。“佛山”石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光绪三年(1877)重修,花岗岩建造,高约3.5米、宽3.36米,四柱三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山顶上建有观音阁,后改为佛寺,此牌坊上的“佛山”两字,当与次梵刹有关。两面坊额上均刻有楷书“佛山”二字。有小巧的石雕庑殿顶,鳌鱼宝珠镶于脊顶,坊额上刻有二龙戏珠浮雕。8块饰有翔凤卷草纹的抱鼓石夹护着柱脚。佛山石牌坊一带原为观音阁故址,现仅存“佛山”牌坊。因此这里的“佛山”指的是山上供佛,与广东地区的“佛山”市并无关联。
伍廷芳墓:中间为孙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左边为:伍朝枢墓;右为:伍庭芳墓。伍庭芳墓位于中山纪念碑的东面。伍廷芳是我国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国务总理等职。伍朝枢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两墓之间前面建一碑亭,亭内立孙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墓东北面塑有伍廷芳铜像。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清室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1917年赴广州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因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
伍廷芳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为李鸿章的随行“律师”,跟随李鸿章一起参与了多起谈判。备受争议的谈判来自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战派与主和派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但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由伍廷芳签订的,而且他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达成了清朝皇帝的退位。
伍廷芳去世之后,孙文先生为他亲自题写了墓志铭,他的墓就建在越秀山上中山纪念碑的附近,不可谓不是一种荣幸。
作为广州传统龙脉越秀山,死后能被安葬在这里,也是一种荣幸。还真有一个人的墓建在越秀山上,他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法学博士伍廷芳。

老广州城的明代古城墙,明代古城墙,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
1640
)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它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圈),西迄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汇处),断断续续,横跨越秀山。它是广州保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城墙,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斑驳的古城墙。
明代古城墙,在越秀山上还保存有一段明代古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墙。这是明初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州时,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原来的广州城筑有三城(子城、东、西两城),朱亮祖将三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将城墙筑到了越秀山上。
民国初年,广州开始拆城墙,拓展道路,只有越秀山上的这段城墙大概是因为不妨碍交通而得以保留。
雄踞南海的古镇海楼:镇海楼(又名五层楼)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气宇非凡,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鰲魚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现是广州博物馆之一,围绕越秀山顶还保留了明代城墙。
现在被作为广州博物馆的镇海楼同样建于明朝,在它落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几毁几建。但建造镇海楼却是因为一个人做的一场梦。
传说,明朝初期,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想在越秀山上建造府第,不曾想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越秀山上飞起一条赤龙,与珠江里升起的青龙打架,青龙打输了钻进了珠江。这一梦非同小可,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找人解梦,认为此梦是打败海贼的预兆。一方面为了镇压海贼与河妖,一方面为了镇压广州龙脉越秀山上的龙气,就命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了一座五层镇海楼。
如果没有朱亮祖的一场梦,恐怕也就没有镇海楼了。
广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位于越秀公园镇海楼,1929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随后广州博物馆经过不断发展,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同时还有广州美术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个分展区。2017年5月18日,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
广州博物馆是收藏有关广州历史文物,举办陈列展览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馆址镇海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广州著名的古建筑,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
镇海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提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关之意。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清初诗人屈大均曾有诗赞镇海楼“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可以看到珠江和白云山。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在游兴正浓之时,铁冠道人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请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有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该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第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
四方炮台原名永康炮台,在广州城北越秀山蟠龙岗顶;清顺治十年(1653年)建,是鸦片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
四方炮台长宽约48米、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有大小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台中的子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鸦片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腐败无能,炮台被英国侵略军占据,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
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乡人民同仇敌忾,挥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翌日数万群众复包围四方炮台,准备全歼敌人。
由于广州知府余保纯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请求而向武装群众施加压力,英军才得以解围,逃离四方炮台并退出广州。
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了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这台又遭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1959年在炮台基下发掘出大炮1门,
这门大炮现陈列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
云道是从越秀山夕阳红广场开始。这里是夕阳红广场,左边可以看到电视发射台,右边有个小亭子《未晚亭》,那里旁边就是入口,入口那里有供预约的二维码(现在不用扫了)。就是《云道》第一个入口。
行走到越秀山北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条蜿然向东北伸展的空中钢结构步行道展现在眼前,跨过环市赂就是与越秀山相连的花果山。
这是【花果山公园】所在地,两座铁塔屹立在两山上,越秀山上的是原广东、广州电视台的发射塔,花果山上的是接收塔及控制中心。
由越秀公园东北门—雕塑公园—麓湖,总长约3公里。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基础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最大跨径16米,桥面板和地面最大高差约20米,步道宽度3-5米。
花果山之后,
沿云道而行,便到达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飞鹅岭下塘西路西侧,与越秀山南北相望,面积46万平方米,位于广州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公园内有别于一般公园将雕塑作为点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尊尊塑像、丝丝神韵,令人疑神深思。公园内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集历史、文化和社会于一体,是全国最大的主题式公园。
园景以雕塑为主体,有别于一般公园将雕塑作为点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
进入麓湖公园。
广州麓湖公园位于白云山风景区南麓,登高可眺望市区全景。1948年建成,面积
25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1万平方米。原为白云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麓湖公园为大型山水园林公园。它依山傍水,园内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主要景点和设施有近40万平方米的聚芳园和簪香展馆、荫生植物棚、植物引种场、荷花池、半山植谊亭和山上的五层阁、翠云亭,以及真冰溜冰俱乐部、儿童游乐园、星海园、白云仙馆、别墅式绿湖宾馆、鹿鸣酒家、清凉界餐室、游艇部和垂钓区等。
其中,星海园于1985年12月建成。内有纪念馆、巨型石雕像、音乐亭廊及墓座,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音乐家冼星海而建的。公园山恋叠翠,以马尾松、台湾相思桉、竹构成混交林,春、秋季节十分绚丽。
因麓湖公园到白云山南门以前走了几次,所以这次走到麓湖公园就坐245公交车到体育中心再转车回家。
中山纪念堂走到麓湖公园刚好走了3个小时。中午12:56开始,到15:57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