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虎山出天地之灵秀,钟人杰之名,黄公正气磅礴,忠勇之身,立德立功称不朽,朗朗乾坤之势也。
石虎山海拔为470.1米,沟垄海拔为293.7米,距离县城34公里。因山形独特,远观如同一只睡卧的石虎,故名“石虎山”。
石虎山奇秀峻美。奇在它山势高盘形如虎踞,远观如一只席地而坐的雄虎仰天长啸;秀在原始次森林,方圆三公里内古木参天,树径大都在一米以上。
各种奇花异草遍地皆是,就象浓缩的植物王国,林中鸟声啁啾,空气清新芳香。
石虎山的奇,奇在它山势高盘形如虎踞。远观真如一只席地而坐的雄虎仰天而啸。山上葱翠的树木如虎毛,一堵50多米高的石壁如刀削斧劈陡峭险奇,恰似虎的颈部和胸部的白毛,石壁上方一个凹坑酷如虎口,凹坑顶部的两块巨石,活脱脱地像两只如炬虎眼。
此山初称虎啸峰,唐代后才叫石虎山。石虎山的秀,秀在原始次森林,方圆三公里内古木参天,树径大都在一米以上。
树木以楸树、枫树、松树为多,碗口大的藤科植物从树根缠到枝部,又从树枝上悬挂下来,犹如苍凉古朴的帷幕。满身苔藓的千年古树,枝叶遒劲茂密;各种奇花异草遍山皆是,就像缩的植物王国。林中鸟声啁啾,空气清新芳香。
石虎山因其山形而得名,却因大庙而扬名。庙其实是祠,人称武陵侯祠,因其与一般的农村小庙相比,大过几十倍有余,故而被当地人们俗称为“浆水大庙”。
石虎山两旁树木葱茏,景色如画,阳光与空气混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苍松古柏散发着古朴庄肃的气息。曲径在树荫中蜿蜒,沿着台阶登上石虎山,一座三拱门的牌坊矗立在眼前。
牌坊高约25
米,宽约30米,正额是皇帝加封的武陵侯匾,左右标有历代皇帝加封的广惠侯、灵应侯、显应侯、昭德侯、灵佑侯。匾下塑有一排八仙像,史载石虎山清淑灵气,独峙于南岳。
相传八仙往返蓬莱南海,都要到石虎山小憩,石虎山顶还有个会仙洞。牌坊原为石坊,雕龙刻狮,精致绝伦,憾在特殊年代中被毁,现虽修复,却难复原貌的精致与大气。
坐落于石虎山山腰的武陵侯祠,因奉祀唐代都统黄师浩而得名。从山底行走十余分钟,便到达武陵侯祠。
首先进入武陵祠的西辕门。前厢房的左右栅栏里,塑有两名真人般高的牵马武士,大殿门口一对石狮雄踞,大门上方是唐懿宗题写的“武陵侯祠”匾额。
步入祠堂内,前厅、天井、主厅一目了然,武陵侯的雕塑尊于正前方。大殿宽六百多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祀典。殿正面是黄师浩的塑像,高约二米,面色凝重威严,活现一威风凛凛的都统大将军。
殿内六根大柱和墙上,都是后人歌颂武陵侯丰功伟绩的楹联和匾文。武陵侯祠是道教圣地,天花板上、地板上画刻着各式太极八卦图,众多人物雕塑形象生动逼真,年代久远的楹联安详地挂在门柱上。
从侧门出了祠堂,祠后一方古泉细水汩汩,已涌流了千百年,泉上山石刻书名“福惠泉”,泉水清甜干冽。
游人至此,莫不掬泉入口,解干渴之状,品相生之念。祠内还有珠泉、藤抱飞石、会仙洞等景观,一景一故事,无一不与黄师浩关联。
武陵侯生为雄杰,殁为神灵,后世皆敬仰之。宋、元、明、清皇帝都曾有对其敕封,元世祖御赐铜印一枚篆刻
,敕封广惠昭德尊侯。凡此种种,均为石虎山增添了光彩。
武陵侯祠人文荟萃,从古至今,有袁子让、曾尚增、陈永图、吴楚保、麻维绪、韩愈、朱德、陶铸等众多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人学者慕名而来,瞻仰其神采。他们在此登临赋诗,抒怀咏志,悟禅论道,共商国事,挥斥时艰。
武陵侯祠是为纪念唐代都统大将军黄师浩而修建。石虎山还因历史名将而蜚声。武陵侯黄师浩,字延应,宜章浆水人,唐长庆二年(822)生于浆水村,幼儿时知服侍病中母亲,煎汤熬药端至床前,为族人称赞,未仕读书时,壮志雄心:“大丈夫生当侯封万里,殁当庙食百世”,会昌五年(845),进士及第的黄师浩任智州刺史,以平乱之功升静江副将。唐大中元年(847)在河西讨伐吐番之乱,黄师浩勇冠三军,冒阵摧锋,所向披靡,战功显赫,升为都统大将军。咸通元年(860)在浙江平叛时,中毒箭殉国。唐懿宗李漼认为黄师浩功与节深可嘉悯,封为武陵候,并命使臣护柩回籍。英烈战殁,天地恸容,护柩一行在途经临武赤土大栗山时,大雨如注,道路泥泞,棂柩触地,按习俗葬于临武赤土大栗山虎形,立祠于黄师浩少年读书的石虎山麓。
为表彰黄师浩平叛战功,公元860年,唐懿宗赐封其为“武陵侯”,
赐凿金身坐像,敇建武陵侯祠,于咸通元年十一月初二日改元庆典,令抬武陵侯黄师浩石刻坐像出庆改元庆典,咸通五年四月初二日始兴春祭。公元890年,唐昭宗赐诏为其在宜章浆水石虎山建庙。
唐咸通五年诏封武陵侯黄师浩一次;宋嘉定五年诏封广惠侯黄师浩一次;宋宝佑四年诏封广惠灵佑侯黄师浩一次;景定五年加封广惠灵佑显应侯黄师浩一次,元至二年加封广惠灵佑显应昭德侯黄师浩一次。唐、宋、元、明、清五朝先后五次封其为侯,享受庙食。黄师浩被道教界遵其为中南五省大神,社会影响大。
石虎山自历朝历代以来,文人官客著有其诗词文赋,其中有艺文名彦尚书,为纪功德而作诗三百篇,歌颂德者。
清道光《石虎山志》载有古迹八景:
1、馨响石崖---会仙岩下幽洞莫测,人迹罕到,烟雨溟蒙涌,时有时无,不可人立中,悬岩乳石击之,其音如馨。
2、云龙捧日---山势高盘形如虎,踞峭壁摩天,上有古松数株,旱入不枯,清晨彩云上浮,其鳞之而如龙形。
3、石虎吟风---山高地广,诸木荫森幽邃,虽盛暑而凉飔飔,匕寒洌侵入中,有伏石如虎爪牙呈露。
4、井洌寒泉---泉从石鏬涌出,承以石笕,流入石盆,随人取给,多不见渴,少不见溢,流分左右,曲润溪田,甚为灵异。
5、藤抱飞石----山头巨石,如坠一藤缠,繋盘空苍苔,薜荔交固斓斑,过其下者辄心,寒股栗莫敢仰视。
6、松涛峭壁---正殿右臂数楹,为春秋二仲致祭,官更衣之所,以课乡里书堂,后有石壁峭立,古松垂荫苍翠。
7、更衣遗迹---峯峦叠翠,峭壁矗立,四面奇险,诸木蒙茸,相传侯昔日更衣之所,故有今名游人,题诗赋岁人,无完文可瓣,前有亭榭,合壁成栋,兹圯无存。
8、对局仙踪----会仙岩上两石,嵯峨相对屹,如人立中,有白石四围,平坦滃出石饼,数颗光圆如月,紫赤二色,宛然棋局。
相传武陵侯祠原址是黄师浩的舅母莽山娘娘的道庵。黄师浩在山下学官读书,常来道庵玩耍。有天要在庵中借宿,莽山娘娘害怕他图谋不轨,答应只借宿一天,并立下字据。黄师浩玩得格外尽兴,一天即将过去。黄师浩偷偷潜入舅母房中找到借据,在“一”字上加上一竖,变成十天,他还嫌短,后又加上一撇,变了千日。
莽山娘娘恼羞成怒,趁黄师浩在泉边洗手时,从虎山顶上推下一块巨石、欲砸死黄师浩。巨石隆隆滚下,黄师浩抛毛巾相敌。山腰突然飞出数条古藤,紧紧地抱住巨石,黄师浩安然无恙。莽山娘娘见状、惊恐万状地舍庵隐遁到了莽山。那块巨石后人叫它“藤抱飞石”。
后来黄师浩平西番以身殉国,唐建武陵祠于此。后改迁稍右,宋嘉定甲子修禊,明万历十七年、如县邹鲁复迁旧基,清代也修缮多次。相传武陵祠有祷辄应,千余年来香火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日渐荒芜,50、60年特殊年代时期拆除建校。1998年浆水村民捐资恢复了原貌。站在大殿瞻仰黄师浩塑像时,站在历史时空隧道的感觉油然而生。
清咸丰举人宜章知县麻维绪写道:“英气想当年,看老桂乔松,一经萧森趋寝殿;村居环子姓,原恭桑敬梓,万家孝友答神庥。”
武陵祠后形似虎踞的悬崖峭壁下,有眼泉水从石刻的龙口流出,独特之处是“突突”地冒,像是青龙吐珠。龙角上放两杯子,供游客饮水用。泉水清澈甘甜,且能治病、象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病,喝了都有好转。这泉是黄师浩小时候洗脸处,常年流量均等,即使大旱,流量不减。泉水除祠内饮用外,还灌溉山下数百亩良田,清同治年间被县令麻维绪命名“福惠泉”,并题字刻碑立于泉旁的“藤抱飞石”上。
福惠泉是石虎山六眼名泉之一。爬上石虎山半山腰,便到了会仙洞。洞宽约三百平方米,洞中数个石墩,相传是八仙休息下棋的坐凳,洞内冬暖夏凉如同天然空调房。登临石虎山顶,只见千年矮树粗大遒劲,树下石凳相连,是天然的情侣座。登上最高的一块巨石,可以鸟瞰浆水乡的大部分地方。远处山峦绵亘,像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石虎山。
一座奇山和一代名将不朽至今,人杰地灵,信者芸芸。1928年初,朱德在宜章发动年关暴动,路过浆水时,亲赴武陵祠观瞻;1965年冬,中南局书记陶铸来宜章视察工作,也曾专程来此观游。
武陵侯祠,属于宜章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雨1128年,经历了七次修缮,香火不绝。特别是每年十一月初二,师浩公诞辰,石虎山中的庙堂都会有大型祭祀活动,香客云集,前来祈福。如今,黄师浩祭祀活动已成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陵侯祠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二”,这一天是湘南粤北各县百姓熟知的“昭王公生日”,人们都会制作很多“糍粑”来敬奉武陵侯,特别浆水乡村民每家每户都在十一月初一这天做好糍粑。
糍粑原料配方:“红薯、香葱、芝麻、辣椒、山茶油、米粉”等。制作工艺:“先上香、净手、祈祷、打米粉、切红薯、香葱、辣椒、搅拌,和料成型、摆盘、敬昭王公、众香客分食”等。制作“糍粑”时间均在头天夜里准备,第二天敬供。这种传统贡品美食“糍粑”先经过和料,再进行手工制作成型,再经过柴火、茶油加工炸熟,变为澄黄、澄黄的黄金糍粑饼,圆圆的,不粘,也不松,也不散,成为一个个松软糍粑。糍粑口味非常鲜嫩,酥甜可口,油而不腻,吃上一个,回味无穷,这是历代人们作为纪念武陵侯特有的上等传统美食供饼。
武陵侯祠供品之糍粑:千家万户烙糍粑,红薯香粘米粉花。一代武陵侯战将,黄金供饼奉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