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广西桂林兴安县游记

标签:
灵渠广西桂林兴安县游记 |




在大门口拍了几张相片就进景区。

























































秦半两的实际出土发现使得秦半两的货币性受到了质疑,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并没有控制住铸币权,要不然为什么秦半两的重量和含铜量会出现枚枚不同的现象呢?还有人认为,这种重量和含铜量不一的普遍情况很可能是铸造不合规范而造成的。
对于秦半两圆形方孔的造型,现在的人们大多认为来自于“天圆地方”的观念,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于生产、流通、储藏的需要。秦半两之名来自于钱币上的半两二字,此二字被认为是小篆文字。

后人为了纪念古人的丰功,修筑了“三将军墓”、“四贤祠”等。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因供奉秦监御史禄、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四位将军而得名。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

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但元代人黄裳在《灵济庙记》中称,乜儿吉尼建祠之时,原来已有四贤祠、只因原祠"庙貌简陋,不称神栖",乜儿吉尼"撤敝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修葺四贤祠。咸丰二年四月初四日(1852年5月22日),太平军攻占兴安,四贤祠被火焚毁。
供奉秦监御史禄、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四位将军。

秦监御史禄。

汉朝伏波将军马援。

唐桂管观察使李渤。

桂州刺史鱼孟威。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再建,为二殿并列共6开间,宽24米,深11米,东西北3面砌墙,南面有雕花木门36扇,西殿前临灵渠有门楼,建筑面积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贤祠房基下沉,殿内木架为白蚁蛀空,行将倒塌。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开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为五开间,上下2层,宽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础深4米。院内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货厅及东西院门等。全部建筑面积为743平方米,主体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外,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古树吞碑,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

古树吞碑。

古树吞碑。

三将军墓,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
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其遗事记未详载,据说明朝时期,先后派张、刘两位将军修复崩塌的灵渠,由于未能完成灵渠的修复工作,耽误粮草的补给,导致战事失败而被杀。之后又派一位姓李的工匠修复灵渠,这位姓李的工匠考虑到自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功绩,有愧享受高官厚禄,在庆功宴上自杀了。

他们筑堤有功,敕封镇国将军,卒于吾邑,合葬东北山阳,三公一冢。则是生为当时良佐,死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庙崇祀者二处,其墓虽有碑记,载事亦略,矧世远年湮,土崩石裂将至颓泯。吾侪不忍坐视,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万代。铭记这三位修渠功臣,为他们修筑坟墓,封镇国将军神墓,即三将军墓。

灵渠

灵渠

灵渠

灵渠

灵渠

灵渠

灵渠

灵渠

飞来石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

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飞来石

飞来石

灵渠飞来石亭内的一块石碑上,书写着“秦堤”二字。是李济深题写的。

灵渠

灵渠

灵渠

万里桥,位于兴安县城中水关的灵渠上。为昔日往来南北必经之道,据说该桥距唐代都城长安水路约万里,故称万里桥。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修灵渠时所建。桥上原无亭,为虹式单拱,只有1层斧刃石发券砌成,两边桥栏的石条是后来所置。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曾孔传构亭复桥。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桥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桥亭。嘉庆年间亭毁于火,寻复修葺。民国33年(1944年)冬亭毁于火。

1964年兴安县人民政府依照原样重修万里桥,原桥面长7.45米,北(偏东)桥堍9级,斜坡长3.7米,南(偏西)桥堍7级,斜坡长3.4米,桥高4.5米,宽6.05米。桥拱半径3米。

重修后桥面长6.25米,宽6米,北(偏东)桥堍11级,斜坡长4.5米,南(偏西)桥堍9级,斜坡长3.75米,桥拱半径3米。1985年,县人民政府建成仿古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四阿顶的桥亭,用款1.5万元。

沧浪桥又名天后桥、娘娘桥,位于万里桥下游约80米的灵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康熙七年(1668年)监生石琴国捐建。桥面长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宽6米。桥上原有亭,亭内供天后像。

民国22年(1933年)桥亭因演戏倾圮,砸死32人。1985年重修沧浪桥和重修桥亭。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双重檐、四阿顶,当年12月竣工,用款2.1万元。

洗心亭,原建在灵渠泄水天平 西北 秦堤之上,面 临湘
江故道滔滔流水,是文人聚会的地方,亭上有副楹联:“洗不尽诗情画意,心常怀鱼跃鸢飞”。

洗心亭前,有一块碑记:灵渠洩水天平,记载文字说:为灵渠的重要建筑之一,它可把进入灵渠的洪水排回湘江,保证中下游安全,由于它起到平衡渠水的作用,所以称为天平。

洩水天平长42米,上堤宽63米,下堤宽11.5米,上下用巨石砌堤,中间用条石直插,块块相叠,形似鱼鳞。所以称作鱼鳞石。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堤,经久耐用。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建筑上的创造。

接龙桥位于兴安县城下水门的出口处灵渠上,距沧浪桥约50米,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是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6.1米,宽7米,东桥堍10级,水平长5.9米,西桥堍已被拆城垣的泥土填平,上通石阶,拱高4.8米,跨度6米。1988年在桥上增建水泥钢筋桥亭,用款1.79万元。

粟家桥在兴安县城东门外的灵渠上,不知建于何时,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7米,宽2.6米。北(偏东)桥堍15级,水平长4.9米,南(偏西)桥堍10级,水平长3.5米,券洞跨度长约7米,拱高5米。

三里桥,在兴安县城西的灵渠上,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12.2米,宽6米,西桥堍9级,水平长9.5米,东桥堍6级,水平长10.9米,券洞跨度约8米,拱高7米,用1层斧刃石发券,券两侧用青石块随势填平,齐券顶平砌1层厚约0.3米的石块,上铺约0.12米的桥面石,很坚固。

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

两岸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除上述的铧犁、泄水天平、大小天平、南北二渠、陡门、苏堤、飞来石等外,还有四贤祠、状元桥、二战美国飞虎队遗迹纪念馆和秦文化广场等景点。同时,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当下,灵渠已成为南方最值的旅游胜地之一。

走过灵渠三公里,穿过历史两千年。而今,灵渠已无通航效益,更不做军事使用。但仍是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大到国家所需,小到百姓生活,灵渠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渠也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

灵渠景区这条历经千年的堤坝,任河水冲刷千年依然运作良好,古往今来见证了多少世事变迁,又有多少的文人墨客、市井小民,也像我一样在这堤坝上感怀,忍不住感叹自己在这时间的长河里是多么的渺小,我们又该如何安身、立命?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但是,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

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
。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

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

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自己的天地,拥有自己的价值。

灵渠驿站。

灵渠驿站。

灵渠。

灵渠。

灵渠大门。
出来已是下午3点22分,坐上来时租的电动三轮车(来时下车后叫她在这里等我们)往兴安县汽车站赶,到兴安县汽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有10几分钟。背起行李(我们留了一位战友在这里看行李)进站上车,前往猫儿山。

四贤祠:史君才气,指史禄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功绩。灵渠四贤祠联:“咫尺江山分楚越,史君才气卷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