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公祠--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栗江村(栗岗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4月7日
白璧公祠位于乐昌市黄圃镇栗江村(栗岗村),鲜明的黄圃盆地西北隅,坐西朝东,栗江村(栗岗村)东南。西枕丰满的栗江坪(庐溪河也叫田头河),东朝跃跃欲翔的凤凰山,北附来脉健壮的大岭山,绿坡情投,平岗意合,景色互利,境况鲜明。
栗江村(栗岗村)是黄圃境内的乐宜古道旁的一个古村,距离黄圃镇政府约2公里,X328乡道在村前中而过,交通方便。
栗江村(栗岗村)是在黄罗古道(黄圃——罗家渡)与乐宜古道(乐昌——宜章)交接之处,坐落在凤凰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雄奇而开阔,后山为凤凰山,重峦叠嶂,来脉平稳逶迤,结成聚气丘陵,村前是广阔田垌,庐溪河水蜿蜒,流经玉环大桥(应山村前)而西去;东有壮丽的白虎嶂、香炉峰相对峙在拱卫;西有巍峨雄壮的西岭把持;前有福果山朝贡,四周围山脉上古树参天,共同构成一个丘陵盆地,而栗江村(栗岗村)则在其中,具有自然环境优美的大人村。
栗江村(栗岗村)西是应山村,南是内塘村、外塘村,东是塘下岭村,北是庐溪河。
本来这村叫栗岗,又因西北有条河(江),黄圃话“江”与“岗”发相同的普通话音,所以叫栗江村和栗岗村都是一样的。黄圃话是全国较为古老的方言之一。
据《璧公祠堂修复记》载:白璧公祠堂始先世平轩公建议营之弗果,方伯平事锐意修举,功未告成,相继辞世。
乃于明丁卯(一三八七年)之冬,聚谋族众,得地之祖居之左,负山带溪,蜿蜒逶迤。
始建议至大成,历时四十余年矣。昔年祠宇委诸荒烟蔓草之中,时经五0八年,直到皇清乙未(一八九五年),六修谱牒,聚谈间言,将白璧公祠堂于祖居移迁及申公所置栗岗稽古轩书院创立后。祠堂工程之宏伟,设计之精致,结构布局之合理,是当时之魁。祠堂一切事务委予与先祖炳良、炳球、炳道及培桄等董理。
按方定位,合匠备材,经始于春季,落成于孟冬,闰八月而工程告竣,历时一年有余,至今已一一八年。解放后,历届政府挪作他用五十余年,多年失修,面貌全非。
重修于2011年的璧公祠堂,门前筑椭圆形风水塘,北侧有小渠自西往东流,长方形,宽12米,深20米,总面积240平方米,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人字脊,马头墙,梁架结构。前后二幢,中隔过道。
前幢门坪石灰石铺近100平方米坪,开东北方侧门,两侧有拱门入厢房。石灰石铺檐阶,门廊,石灰石抱鼓石,正面雕金蟾戏钱、荷花、财神;门簪绘太极阴阳鱼图案,额悬“白璧公祠”匾。后有圆门通宗祠正室。开三座后门上二层。
正室三间,瓦垄脊,马头墙,垂脊勃翘(泥塑藤蔓、仙草、龙、鱼、财神等),寿字滴水,墀头泥塑鳌尾、鲤鱼、财神;狮头、蝙蝠、二瑞兽护月;麒麟、凤凰、财神等;檐线彩绘麒麟、狮子,泥塑七羽蝙蝠围绕“寿”字,寓“祈福祝寿”意(北面);泥塑九羽蝙蝠围绕炼剑炉,寓“九福归真”意。(北面);彩绘柏、喜上梅梢、松;蝙蝠、松、喜鹊闹春、莲蓬、泥塑梅花、天马、财神;泥塑龙、狮子、福禄;正门额悬“牧伯流芳”匾额,门板彩绘福、禄星;檐线彩绘双凤朝阳、仙鹤、喜鹊、丹凤、鹿、骑射、梅花、麒麟、蝙蝠、奔马、龙头、牡丹、博古架、古树、坐堂等形象,把正室点缀得仙气十足,富贵满堂。神龛供始祖塑像及牌位,悬“世泽堂”匾,配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孝子贤孙世泽长。”旁放“奉旨廷试”牌、“通直大夫”牌、"鬱林州正堂”牌。空间旷达,气派宏壮。
宗祠形象巍峨,体态魁梧,气质磅礴,寓意丰博,装饰精湛,为村民重要活动中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