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岩道观--广东省韶关丹霞山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4月3日
丹霞山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丹霞山景区内丹霞地貌发育典型,类型齐全、造型丰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被称为中国的红石公园。
丹霞山峰岭居多,崖洞异景纷呈,如这神奇的岩庙依地势而建,或利用岩洞,隐蔽幽深;或利用崖顶缓坡,凭险临渊,走入其中,开旷舒坦。
仙居岩道观位于丹霞山的翔龙湖畔,从毓秀亭沿湖边小路前行即到。据说这是张道陵天师南游时居住的地方。人们念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的恩德,便在此建庙,供于香火。
仙居岩面向西北,为后天八卦之乾位,左前方为九龙峰,后依八卦顶绝壁,前有芭蕉冲谷,环境封闭幽静。大殿凌空飞架于丹崖绝壁之上,气势夺人。
仙居岩道观取“众仙曾聚居”意。嵌于丹霞山翔龙湖东赤壁。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建,抱朴子葛洪经雄洲(今南雄)出岭南,在丹霞山结庵炼丹而修建,葛洪时为茅庵,现道观内尚存洗药池遗址,韶州信众助修。现庙祝周杰述,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极苦楚。原有道观房8间,100平方米。唐贞观11年(637年),韶洲信众捐资扩建,初称“老君殿(岩)”。
南宋年修佑圣观,明代嘉靖年(1522年)重修天师殿等。上世纪60年代初,主体建筑基本存唐基础,重修2殿。坐北朝南,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教祖庭派人指导,殿堂合为2间,4位师傅。“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西北角仍存葛洗药池,张天师南游降白虎救青龙居所,后人建坛祭之。
仙居岩道观道观倚靠岩石修建,别具特色,青山绿树,巨岩道观,一派人间仙境。
仙居岩道观面向西北,为后天八卦之乾位,左前方为九龙峰,后依八卦顶绝壁,前有芭蕉冲谷,环境封闭幽静,乃凡尘不染之地。大殿凌空飞架,气势夺人。在此修炼,可远避法器,早日得道。芭蕉冲又称真仙谷。一路奇石异洞,尤其洞前一片芭蕉林,相传为古代道士所植,蕉林正置崖下,
仙居观建于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上,飞檐翘角,气势巍峨,十分险峻。仙居观入口,仅此一条路可以登上道观。
崖顶四季飞雨飘洒,自成天然奇景,雨打芭蕉,别具岭南情趣。
仙居岩道观高高的红岩石中道观嵌入山体崖壁之中。顺着道观的方向,拾石阶而上,看见暗红色的崖壁上摩崖石壁雕刻有“大音希声”四个厚重有力的大字。
坚实的岩体支撑起道教的圣地.这就是仙居岩道观。寺院依山巧妙而建,正门上方写的是:仙居岩三个大字,大字下方横向写着:紫气东来。仙居岩面向西北,为后天八卦之乾位,左前方为九龙峰,后依八卦顶绝壁,前有芭蕉冲谷,道观左侧有千年熔岩累积形成“众象朝圣”的独特景观。崖壁下的柴房及厨房,仙居岩道观的丹池,丹池为道观的饮用水源,位于两个断裂的岩缝下方,集取山缝下行滴落的自然水而成的积水池。整体环境封闭幽静,乃凡尘不染之地,人杰地灵,香烟袅绕,
据说南宋时,道教南宋祖师白玉蟾到此传教,庙堂得以发展,并初具规模,是改称为“佑圣观”。以供奉“北极佑圣真武大帝”为主,明嘉靖年间“天师道”传至岭南,道观除供奉“真武大帝”之神灵外,另修殿堂供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道观遂更名为“仙居观”,并沿用至今,且道观香火信众,皆兴盛一时,成为岭南一带道观之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