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章家庙(三星祠)--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南关街
赵军(胖丁)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3月18日
相片拍摄:3月17-18日
原于去年(2019年)去了几次皈塘(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对皈塘的李氏家族有了一些的了解。近段时间有在写骡马古道(湘粤古道)的文章,在写的过程中,在网上看到有一篇文章提到李平章家庙(三星祠)。这样我才知道皈塘南郭李氏他们有一个宗祠在宜章县城。在这之前我还不知道网上有很多介绍李平章家庙(三星祠)的,对于李平章家庙(三星祠)一点都不知道,所以知道了这些,想写下李平章家庙(三星祠)的历史。再说我也是李氏家族的,我们同是甘肃陇西李氏子孙,我的祖先由福建-江西-广东-乐昌-坪石水牛湾-罗家渡杨毡。有一次我跟皈塘李氏家族的人聊天,说到姓氏来源时,他们也说是甘肃陇西李氏子孙。所以说,我们都是甘肃陇西李氏子孙。这样,我知道了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有李平章家庙(三星祠),而且很有历史文化。于是我就在“倡导皈塘老区红色文化联谊群”中问谁有认识管理(有门钥匙的)
李平章家庙(三星祠)的人。李广兴看到后,就告诉我会长(后来才知道叫李云标)的电话号码。
因我不在家乡,于是我就问宜章的朋友(在走西京古道和湘粤古道中建立的悠悠古道情微信群中认识的,这次我在写湘粤古道,也是他拍照的,在写的过程中不知道的都问他),他叫赵军(胖丁)。问他有没有时间去拍下李平章家庙(三星祠)。他说:行。我就把李云标会长的电话号码给他。第二天(2020年3月17日)下午,他约好了李云标会长一起去拍李平章家庙(三星祠),非常的感谢他们。
先说下皈塘古村李氏家族。位于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的北部,距坪石镇区10公里,与湖南省宜章县毗邻。皈塘古村坐东朝西,青山环绕,倚山傍水,背靠古林苍密的后龙山脉,村前一条白沙河支流自西北向东南亘古不息潺潺流淌。
皈塘村始祖李谷(榖)是唐乾宁2年(895年)进士,先南迁湖南兴宁(现在是资兴市),后转徙湖南宜章,再移居于此,村子奠基于宋代,至今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皈塘村又分为上楼村和下楼村,上楼村古称皈塘村,后因若干年代,李氏宗亲的另一支血脉亦迁入皈塘定居,在皈塘村的前面建村,从而形成了上、下楼二村。两村紧密相连,唇齿相依,外人分不清彼此,统称作皈塘村。
南郭李氏源甘肃陇西,派肇洛阳,始祖谷公,后周宰相,捲帘大将军,谥封英烈王。二世祖琰公,官居中书侍郎,发祥宜章南郭,称南郭李氏。
南郭李氏字辈排行:谷,琰,宣,闳,伯,居,均,均字辈就是皈塘上楼人的开基公公。
南郭李氏居方公之子第七世均圣公(字号称为:大堂公)迁至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皈塘上楼称为四甲李氏,字辈排行:楚、粤、兴、长、名、永、天、朝、忠、元、大、文、万、茂、盛、进、贤、良、祖、宗、积、德、开、仁、贵、世、第、发、祥、振、家、邦。
兴宁:兴宁是资兴的古称。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内陆,古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属楚,历史上曾与湖北并为“湖广”,清初大致以洞庭湖为界析湖广行省为湖南、湖北两省,湖南省因大部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而简称“湘”,省会为长沙市。
湖南历史悠久,不仅自古为鱼米之乡,明清时曾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誉,也是“屈贾之乡”“古道圣土”,近代更是出现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盛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湖南省境内孕育了众多的名城、古县,其中资兴就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汇之地的一个千年古县。
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罗霄山脉西麓、耒水上游,为湖南省县级市,由郴州市代管,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总人口39.2万。资兴,东汉时就已置县,建制史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而其历史上也曾数次更名,先后有汉宁、阳安、晋宁、晋兴、资兴、泰县、兴宁等古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但资兴也是一座新兴城市,其原治兴宁,今市区为改革开放后建设新城。
春秋战国时期,今资兴市境为楚国之域,秦灭六国后广设郡、县,今湖南大部属黔中郡、长沙郡,资兴为长沙郡郴县地。西汉初析长沙郡设桂阳郡,资兴为桂阳郡郴县所辖,东汉永和元年(136年)析郴县东境置汉宁县,属桂阳郡,此为资兴独立建制之始。
三国时,汉宁县属吴,252年改县名为阳安,西晋太康元年又改阳安为晋宁,南北朝时晋宁县曾数次废设,隋开皇九年复设,大业年间改称晋兴县。唐初仍称晋兴县,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废,公元672年复设县,以流经县治资兴江为名称资兴县,资兴之名自此而始。
五代时,资兴县曾改成泰县,北宋初泰县废,南宋复设资兴县,不久改称兴宁,兴宁之名沿用至民国初。南宋时,兴宁县为荆湖南路郴州军所辖,元朝时郴州军改为郴州路,隶属于湖广行省,明初郴州路改为郴州府、郴州直隶州,兴宁县均属之。清初湖广省南北分设,兴宁为湖南省郴州直隶州所属。
民国初废州为县,郴州废为郴县,兴宁也因与广东兴宁同名而复称资兴,隶属于衡阳道,后曾直属于省。建国初,资兴县隶属于郴县专区,1952年郴县、衡阳、零陵三专区合设湘南行政区,1954年郴县专区复设,资兴均随属。1959年,资兴并入郴县,同年划原资兴县一部设东江市,1961年资兴县恢复建制,属郴州专区(1960年郴县专区改称),1962年东江市并入资兴。1984年,资兴县改为县级资兴市,为郴州地区两个县级市之一(另一为县级郴州市,今郴州北湖区)。1994年郴州地区撤销设地级郴州市,资兴市由其代管,现在仍为郴州市唯一县级市。
李云标会长
李平章家庙(三星祠)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南关街,南关街自古以来是郴州宜章的一条百里青石古道,称为郴宜骡马大道,是南粤至中原必经的官道。骡马大道的南端,就始于宜章的南关古街。
自隋朝以来,建治立埠,成为中原与岭南通商的“楚粤之孔道,南北交流之通衢”,并繁衍发展成为湘粤边贸之物流集散中心。
从宜章到郴州九十里路,有一首《九十里大道歌》:“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尧坡,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三十里折岭陡壁高万丈,四十里两路司口岔平和,五十里良田关卡完官饷,六十里万岁桥上封八角,七十里登临韩公走马岭,八十里细看屋角对庙角,九十里南关上头抬头望,郴州城房屋堆起像蜂窝。”

宜兴路可以到三星祠,过了三星桥就是南关街,也可以到三星祠。三星桥就是九十里大道歌的终点,“九十里南关上头抬头望”。
三星桥

宜章南关街在县城新南门外、三星桥之南,后延接府前街,到东城门。
三星桥
街道宽3米余,长约1公里,房屋一般两层高,青砖瓦、木板铺面。一条发源于郴宜之交的仰天湖南水流入城西所形成的玉溪河从中穿流而过。这里居住着的大多数是居民和小买小卖的商人。
三星桥
南关古街是湘粤古道中的一段,而湘粤古道又是西京古道的一段。据有关史料记载:西京古道最早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远征南越时的五十万大军践踏而成型。
三星桥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便下令开辟一条连接中原与岭南(即京都长安到岭南)的"驿道",
后人称之为"西京古道"。
三星古井
南关古街全长1000余米,是湘粤古道城区段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李文香故居"、
"吴仲廉故居"、
"三星桥"、"李平章家庙"、"曾日三故居"、"曾致远故居"、"曾志、彭镜秋等就读的私塾",又是宜章红色旅游景区--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和湘南起义纪念馆的主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三星桥
南关街有一座三星桥,三星桥是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琼山(海南)举人陈傅尧就任宜章县事(即县丞)之时,旧桥又被冲毁。
前面就是李平章家庙(三星祠)
八月,县丞陈侯傅尧请来地方乡绅父老商议,说:“以前都是用木材架设桥梁,冲毁又架,架了又毁,这样不是长远之计,只有以石为桥,方可保久远。”
前面就是李平章家庙(三星祠)
他的倡议得到众乡绅父老的一致拥护。只是说到这建桥之资时大家说:“构建石桥需要许多资金,如何筹措?”陈侯当即说道:“要办大事,岂可吝惜资金,建桥大事乃是义举,一定能够得到地方父老乡亲、各界人士赞助的!”说完就首先自已捐资百金。
三星古井
他的义举,乡绅父老感动不已,纷纷奔走相告。宜章县城百姓无不赞道:“陈侯为宜章未曾错伤一人,妄取一物,为县事勤俭节约。
三星古井
今为我县谋求千百年大计,我们岂可珍爱小费而失大利吗?”很快得到县人响应,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出米、出盐油,建桥之资筹集齐备,工匠到位。
三星古井
此番桥基一举选定成功,施工时一直晴天无雨,石桥顺利建成,百姓欢声说道:“此番建桥一得人和、二得地利、三得天意,真是三星高照。”帮名“三星桥”。
三星古井
三星桥在玉溪之上,横跨南北,把宜章南门口和南关街连为一体,风风雨雨数百年,为繁荣骡马古道和扩大城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星桥

传说三星桥边的水井原系三口,取名日、月、星,可能因为井与桥挨得太近,宜章话“井”字和“星”字的音又比较接近,才逐步把“三井”演化成了“三星”。直到今天,民间还有人把“三星桥”叫成“三井桥”。
三星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三星桥被冲毁,只得再建。这番重建,下了功夫:桥基桥墩桥面以致护栏,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小者二三百斤,大者近千斤。
三星桥
桥墩呈斧头状,迎水的一面就是斧头尖,以利减轻水阻。经测,三星桥跨度达48米,宽有5米,距水面15米,桥面长38米,算得上宜章当时最宏大的建筑之一。
三星桥
布政司卢梦阳曾镌有《新建三星桥碑》,桥之两端石阶北有十二级,南有八级。
三星桥
就是这些石阶,还成了一道特殊试题,专门考验那些吹牛自己到过宜章或者想蒙骗别人自己是宜章人的人。
三星桥
故而,三星桥两端常有人来回踱步,把那些石阶数了又数。可恼的是,尽管数的真切,时间长了依然记混,同样惹出笑话,被问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
三星桥
据说李平章家庙取三星祠,就是因为有这个三星桥。
这个老照片就是三星桥上照的南关街,右边这个人身后也是转三星祠的一个小巷子。下来二十米就是这里。
三星桥上照的南关街( 2020年3月18日拍摄的)。
三星桥上照的南关街。(旧相片)

南郭李氏家庙,即李平章家庙,又名三星祠,位于城关镇李家湾,是李谷后代为纪念李谷及其夫人卢氏所建。
李谷27岁考取进士,先后在五代时期的后晋、后汉、后周三朝为官(936~960年)。后周广顺初年(951年)加户部侍郎,不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后因秉公直谏,被贬为岭南节度使。因路途艰险,心力憔悴,在赴任岭南途经宜章时病逝。恭帝念其功倾朝野,正直忠烈,遂赐封李谷为“通天护国英烈王”,其夫人卢氏加封为“诰命一品夫人”。卢氏便携长子李琰(后官居中书侍郎)、李伯湛是谷公的玄孙(后官居吏部尚书)定居宜章南关,成为宜章南郭李氏始祖。
生三子:长子吉至补阙:次子拱至太子中允,三子琰由太学官至中书侍郎。谷公原配桂氏夫人偕长吉,次拱二子留居河南洛阳(诏改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后谷公年事已高,因卧疾二年,九表辞,转任岭南节度使。

于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年58岁,葬兴宁县,地名沪溪青草营洞宾卧地形,称将军冡。继配卢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宜章城郊箭岗岭仙人斜坐形,于2009年2月16日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越三年,二世祖琰公,字公圭,号南岳,官至中书侍郎,公始由兴宁居宜章县之南郭,故称南郭李氏,原配何氏,续配曹氏,生一子宣,字因言,号象泉,由推举任广西贺知县,升江西宁州知州。

宣生子闳,字十臣,号橘井,通称(宏),官行人司行人,闳生七子,伯渊,伯湛,伯澄,伯清,伯沦,伯浣,伯萍。

长子伯渊,字若天,号西山(1168年生)任广东连县教谕,次伯湛,字若水,号鼎湖(1170年生)初调吉州新尉,再调德庆府教授,升南恩佥判,政绩上闻,擢拜吏部尚书:三子伯澄,字沅江,号太湖(1173年生)官至骑都尉副使:四子伯清,字若潭,号西湖(1176年生):五子伯沦,字梧溪,号石虎,居连州清江。

六子伯浣,字龙水,号风岭,居广东连州马占。七子伯萍,字起石,号竹林,居连州崇柏主林,分居宁远县。

谷公长吉,次拱及五世祖伯沦,伯浣,伯萍公派下后裔尚未取得联系,至今未载入我南郭李氏谱册,我六世祖居德,太学,广东阳山尉,居方公,官名作解字类聚号开山生元庆庚申年十月十六日,登淳佑甲辰进士官翰林知制诰事(学士):七世祖均昀(渊公房)淳佑甲辰进士,翰林知制诰事,八世祖元善(湛公房)太学生:元辅(渊公房)太学生,江西泰和县主簿:九世祖景新(湛公房)太学生,山西平阳县县丞:景良(必良)乡进士,河南开封教授:景毅(仕毅)湛公房,乡进士,广东广州府儒学教授,明朝时十世祖丕嵩(有嵩)渊公房,太学生,新昌县县丞:丕盛(昌盛)湛公房,鸿胪夺序班,丕铭(昌铭)湛公房,岁贡生。

南郭李氏一世祖谷公长吉,次拱居河南洛阳,五世祖伯沦,伯浣,伯萍迁居广东,宁远,年远世湮,虽经多方寻找,但因受历史局限,联系辍隔,无不遗憾。 其后人宜章繁衍,李氏一脉兴旺发达,先后出了九个进士。宜章人称颂的“一门九进士,五里三状元、隔巷两尚书”中的第一句即李谷一族。
李平章家庙(三星祠)大门两侧并置2对圆雕石狮鼓,正中置卷草纹雕花石门坎,短檐置鹤颈轩棚,全部青砖铺设地面。
一进石门坊上横置清代道光年间的楷书石刻,上书横披:“李平章家庙”,左右为行书石楹联。两侧并置圆雕石狮鼓,正中置卷草纹雕花石门坎,短檐置鹤颈轩棚,全部青砖铺设地面。
李平章家庙两边门联:
——佚名(清)
功盖季周俾后昆,蛰蛰绳绳于今为烈;
派开章水赖先业,麟麟炳炳自昔有声。
宗庙为三进式单层建筑,分前、中、后厅。座东朝西,整个建筑结构为青砖、青瓦、木结构,主体建筑面阔10米,进深21.75米,通高7.12米,用12根柱子支撑,每根柱子下半节为高约2.5米红砂石柱上为木柱,柱子都垫有石柱础,采用穿梁斗拱结构。
观音菩萨像,两边对联:大慈大悲佛心济世,至仁至爱普渡众生。佛光。
三进为祭坛,中间置栩栩如生的云龙纹镂空雕神龛,左右各立一尊明代石制方形蜡烛台。里间右壁镶嵌两方石刻,记载宰相庙的修建缘由。整栋建筑大气辉宏,造形别致,古朴典雅。

神龛祭坛两边对联:正气长存参天地,厚得永载励后昆。三星拱照。
神龛祭坛

三块古碑,现在只找到两个古碑。
三块古碑,现在只找到两个古碑。

加载中,请稍候......